央視首頁 > 克什米爾衝突加劇

克什米爾,印巴爭個沒完
12月28日 12:45

  7月下旬,印控克什米爾最大的武裝派別———“希斯布爾聖戰者武裝組織”宣佈停火,準備與印度當局舉行談判。印度總理瓦傑帕伊立即表示印度願意與克什米爾的所有武裝派別和談,而巴基斯坦首席執行官穆沙拉伕也強調,巴願意參加由印、巴、克三方進行的和談。這個和平對話終因印度拒絕把巴基斯坦包括在談判中,不得不于8月8日終止。

  與此同時,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暴力衝突也在加劇。8月13日,在印控克什米爾又發生了兩起炸彈爆炸事件,至少有15人喪生,43人受傷。14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再次發生手榴彈爆炸事件,造成至少10名平民受傷。

  在重重陰影籠罩下,8月14日、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別迎來了各自的獨立日。在獨立日裏,巴基斯坦再次要求印度認真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度為防恐怖事件發生,不得不處於高度戒備狀態。説來説去,都是為了克什米爾,這是印巴心中永遠的痛。

  克什米爾紛爭已持續了半個多世紀

  自1947年印巴分治後,雙方圍繞克什米爾歸屬之爭已持續了50多年,併為此爆發過三次大規模的戰爭。去年夏天的印巴卡吉爾衝突還差點兒上升為第四次印巴戰爭。當時雙方幾乎動用了除核武器以外的能在山區使用的所有常規武器,結果巴基斯坦不得不從印控克什米爾撤出滲透進去的穆斯林遊擊隊。印度政府認為去年那場衝突是穆沙拉伕將軍一手策劃的,因此對他領導的巴基斯坦軍事當局的戒備心理很重,對他多次提出的印巴重開和談的建議置若罔聞。

  今年1月初,穆沙拉伕又表示願就克什米爾問題與印重開談判,印度以停止恐怖活動、不再支持向克什米爾滲透、幫助克什米爾恢復和平等三個先決條件為談判設置了障礙;今年3月克林頓訪問南亞前夕,穆沙拉伕又再次提出願在任何地點與印談判,但印以巴當局不是民主政府為由加以回絕;4月下旬,雙方又有一次見面良機,當時穆沙拉伕和瓦傑帕伊從美國搭乘同一架飛機前往古巴首都哈瓦那參加77國集團首腦會議,但兩人卻形同路人。此後雙方在克什米爾的炮擊時斷時續,從來就沒有消停過。

  在印巴加緊較量的同時,雙方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地位卻此消彼長。巴基斯坦在英聯邦內繼續受到孤立,西方國家要穆沙拉伕在國內儘快恢復民主的壓力日漸增大,國內紛爭也是千頭萬緒。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印度的國際地位日益上升,大國外交十分活躍:先是美國總統訪印,接著英國外長訪印,繼而印度總統訪法、訪中,10月俄羅斯總統普京還要訪印。在國內,印度的信息産業搞得紅紅火火。目前最讓印度政府焦心的就是克什米爾問題了。如果這一燙手山芋處理不好,再來一次印巴戰爭,印度的已有成就將大受損失。有鋻於此,印度很想儘快解決克什米爾問題。

  核威懾下的冷和平

  1998年5月印巴相繼進行核試驗,成為事實上的核武器擁有國。自此,印巴加緊進行核競賽,並不約而同把重點轉向了核運載工具的開發上,將保持核威懾的有效性作為兩國的戰略重點。1999年4月,印度試射了“烈火”中程彈道導彈,巴基斯坦隨後以試驗射程為1500公里的“高裏”中程彈道導彈相回應。此後,兩國的導彈開發不斷升級。

  據美國科學與國際安全研究所估算,印度目前可能已經擁有40—90枚核彈頭,而巴基斯坦則可能有22—43枚。無論印巴兩國今後的核武器水平誰高誰低,誰也沒有膽量用於實戰,兩國基本上已處於一種核威懾狀態下的冷和平。軍備競賽可能使兩國的核武器數量和質量呈螺旋形上升。常規軍力上,印度在軍隊人數和武器數量上對巴基斯坦擁有2:1的優勢,但巴基斯坦核威懾已可在戰略上抵消印度在常規武器上的優勢,使印不敢主動對巴基斯坦進攻。今年7月巴基斯坦外長已多次明確表示,巴基斯坦不放棄首先使用核武器,這實際上就意味著,在巴基斯坦不能有效抵抗印度常規力量進攻的情況下,巴將作出核選擇。另一方面,印度為防止類似去年卡吉爾衝突的發生,又加速更新常規武器,使其處於絕對優勢,令巴正規軍不敢對印控克什米爾進行滲透。

  印巴雙方的兵力主要都屯集在克什米爾。印度總共有35個步兵和裝甲師,迄今在克什米爾實際控制線和兩國正式邊界上就部署了20個師的兵力,其中7個師在實控線沿線,5個師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8個師在正式邊界上。巴基斯坦總共有22個師,其中17個師部署在克什米爾。

  今年以來,印度加大了軍事採購的力度。7月4日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在訪問俄羅斯時宣佈,印將從俄大規模採購戰機和主戰坦克等武器裝備,總價值可能高達16億美元。印已決定向俄購買140架“蘇—30”戰鬥機、100輛T—90主戰坦克、一艘航母以及3艘護衛艦和一艘潛艇,具體協議可能在普京今年10月訪問印度時簽署。此外,印度還打算從以色列購買機載雷達預警系統,從法國購買“幻影—2000”戰鬥機等軍事裝備。在去年與巴基斯坦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之後,印度將2000至2001財政年度的國防預算提高了28%,增加到135億美元。

  但印度軍事上的優勢並不能保證其很快取得對巴基斯坦戰爭的勝利。美國國防部在向參議院提交的《南亞軍事平衡》報告中是這樣分析的:印度軍隊頻繁介入其國內,特別是在克什米爾、東旁遮普以及東北部地區的治安任務,將削弱其數量上的優勢。一旦印巴爆發戰爭,雙方都可能在局部地區向前推進,但在局部戰爭中,印度軍隊和裝備的數量優勢則使之能最終戰勝巴基斯坦,加上印度發達的工業基礎,廣闊的國土等優勢,長期的戰爭局面對印更為有利。

  圍繞談判形式之爭

  去年印巴卡吉爾衝突後,印向克什米爾增兵,對巴支持的印控區內的穆斯林武裝實行清剿,但收效不大。印度政府意識到只有通過談判,給予印控克什米爾地區自治,才能實現該地區穩定並防止穆斯林遊擊隊滲透。因此年初以來,印度逐漸放鬆了對要求自治的穆斯林武裝的打擊。今年5月初,印度做順水人情,應國際大赦組織的要求,釋放了關押的7名“泛黨自由大會”領導人,表示願意就克什米爾自治地位問題與所有穆斯林派別進行談判。

  目前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穆斯林軍事組織主要分為三派:一派主張統一印巴分別控制的克什米爾,建立獨立的國家,其代表派別是“休謨和克什米爾解放陣線”;一派比較親巴基斯坦,其代表是“各黨自由會議”,8月3日與印度舉行和談的“希斯布爾聖戰者武裝組織”也屬於此派;第三派則完全不同,他們主要為伊斯蘭而並非為克什米爾而戰,其代表派別有“哈克圖爾聖戰組織”等。第二派與第三派之間的分歧很大,印度目前主要是與巴基斯坦爭奪第二派力量。

  7月24日,“希斯布爾聖戰者武裝組織”宣佈單方面停火,準備與印度進行談判。該組織與巴基斯坦的激進政黨伊斯蘭促進會關係密切,從1990年起就在克什米爾從事聖戰活動。這樣一個一慣主張把克什米爾併入巴基斯坦的組織現在支持和談了,印度好像看到了解決問題的良機。8月3日印度立即派內務部首席秘書潘德(相當於副部長)與該組織的4人代表團在斯利那加舉行了11年以來的首次會晤,雙方決定成立一個委員會監督停火。8月4日,印度總理瓦傑帕伊親自視察克什米爾,敦促克什米爾的所有好戰組織放棄“無用的”武裝暴亂,重新參加到新近的和平進程中來。印度議會兩院也同意成立談判小組,並提出一份正式的停火協議,看來這給和平進程帶來了一絲新曙光。

  雖然印度在談判上掌握了一定的主導權,但和談能否成功,還充滿變數。連印政府內部也有人反對和談,瓦傑帕伊所在的印度人民黨內的強硬派一直反對與克什米爾軍事組織進行談判。就在談判開始的第二天,印度各主要城市都爆發了由這些強硬派別在幕後支持的反對克什米爾大屠殺的遊行示威,這使瓦傑帕伊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

  沒有巴基斯坦的和平能實現嗎?

  印度雖然與“希斯布爾聖戰者武裝組織”進行了首輪會談,但就在此後不久,該組織在巴基斯坦的壓力下,提出和談不能沒有巴基斯坦參與。巴基斯坦也乘機再次向印度拋出了橄欖枝,稱願意與印舉行和談。由於印度政府拒絕把巴基斯坦包括在和平談判之中,8月8日“希斯布爾聖戰者武裝組織”宣佈取消停火,這樣,歷時15天的停火就中止了。

  印度一直想把巴基斯坦排除在和談之外,已多次拒絕了穆沙拉伕主動伸出的橄欖枝。印度的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孤立巴基斯坦,自己與印控克什米爾的穆斯林組織單獨進行談判,準備“私了”這個問題。印度企圖給國際社會造成這樣一個印象,即印巴之間不存在什麼克什米爾爭端,克什米爾完全是印度自己的事情。事實上,印度也是準備在憲法第370條框架內來解決克什米爾問題,該條憲法規定可以給克什米爾高度自治地位。

  但印巴幾十年來的矛盾就是因為有克什米爾這個疙瘩,印度一廂情願“閉門造車”,想排除巴基斯坦舉行類似“中央與地方”的談判恐怕很難如願,不僅克什米爾和平難以實現,可能還會使南亞局勢更趨緊張,恐怖事件將會更加頻繁。

  目前,印度、巴基斯坦和美國的新聞媒體紛紛傳言,稱華盛頓想在幕後促成克什米爾和談。印度一貫反對任何國家居間調停印巴爭端,但自3月克林頓訪問南亞後,印度反對的調門已大大降低。美國副國務卿皮克林在5月也去了印度和巴基斯坦。有報道稱印度願意接受美國私下在印巴間斡旋,以防止再次發生武裝衝突。美國國家情報報告稱,印巴兩國爆發常規軍事衝突的可能性是50%,爆發核戰的可能性為5%左右。以往美國南亞政策都側重於阻止印巴次大陸發展及擴散核子武器,現在美國發現緩和印巴緊張關係比防止武器擴散更為重要,因為緊張是該地區武器擴散的誘因。

  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巴基斯坦和印度只是克什米爾問題其中的兩個當事人。近日巴基斯坦外交部發言人稱有關對話應有克什米爾的領導階層參加,這是合乎邏輯和符合國際法原則的。

  9月中旬,瓦傑帕伊將訪問美國,克林頓政府想從一個更為穩定的印巴次大陸獲益,併為自己留下政治遺産。印巴雙方也都急需美國進行投資。印巴和克什米爾代表如能進行和談,看來會是“雙贏”結果。或許在瓦傑帕伊訪美之後,印巴可能找到坐下來和談的形式。(環球時報)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