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美國將退出反導條約

美軍如何空間作戰?
12月12日 15:45

  高高在上的“天軍”

  美軍的空間作戰主要是指利用各種人造衛星所進行的偵察、通信、導航等支援性行動,也可稱之為航天作戰。其目的是奪取和保持空間優勢,從而支援美軍在全球範圍內所採取的各種軍事行動。為達成此種目的,空間作戰的具體任務可能包括:對敵方目標實施連續不間斷的戰略偵察,如敵戰略導彈和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部署情況等;提供作戰區內的敵情、氣象和地理情況等戰役、戰術情報,對作戰區內擔負作戰任務的部隊提供通信、導航支援等。如1961年,美國利用其第一代照相偵察衛星,發現了蘇聯方面所宣稱的所謂的美、蘇導彈差距並不存在,從而贏得了外交主動權;1962年,美國同樣使用照相偵察衛星發現蘇聯在古巴建造導彈發射場,從而引發了古巴導彈危機。這些都是典型的戰略性偵察。再如,1973年第4次中東戰爭中,美利用第4代“大鳥”照相偵察衛星,發現了埃及第2、3軍團之間的空隙,使以軍偷襲埃及軍隊後方得手,扭轉了戰場被動局面,迫使埃及與以談判。這些都是典型的戰役、戰術性偵察。

  在美軍現有的9大作戰司令部中,就有專門負責空間作戰的航天司令部。它與戰略司令部、特種作戰司令部和軍事運輸司令部統歸為職能性司令部。它們能夠在全球範圍內,為分佈在全球的5大地區性司令部提供全方位的支援。在現代條件下,美軍的任何一種軍事行動無不是在空間作戰的支援下進行的。在近期爆發的幾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和軍事衝突中,人們除了能在電視畫面中用肉眼清楚地看到空中、地面、海上空間範圍內,美軍頻頻向作戰區或危機區調兵遣將外,美軍同時還在另一個範圍更為廣闊的空間內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天軍”大調兵,以各式偵察衛星為主體的“天兵天將”們也在航天司令部發出指令的控制下雲集戰區上空,將作戰區域變成了猶如一塊可供美軍在高倍顯微鏡下仔細觀察的“切片”,為美軍決策提供依據。由此也可以想像,離開空間支援下的美軍作戰不知會如何實施。美軍的航天司令部位於4大職能性司令部之首,其重要性也可見一斑。

  無聲的空間戰場

  美軍的空間作戰行動目前主要是以人造衛星為主體展開的,包括衛星偵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和衛星攻擊等行動。

  衛星偵察主要是由美國部署在太空中的各式偵察衛星來實施的。目前的太空可謂“群星璀璨”,各國發射的人造衛星不停地環繞著地球飛行。其中,在偵察類衛星中,美國的數量最多、種類最全、性能最先進,如照相偵察衛星、電子偵察衛星、預警衛星、海洋監視衛星、測地衛星、氣象衛星等。這些衛星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對探測某一要素特別敏感。以電子偵察衛星為例,它對各個頻段的電磁波的“嗅覺”尤為敏感,可以適時地偵察到對方雷達和電臺的位置和頻率,為美軍實施電磁干擾和以反輻射導彈予以準確攻擊提供數據;美國的“鎖眼”系列衛星號稱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像偵察衛星,KH-12衛星的地面分辨率可達到 100毫米,據説可看清地面上汽車牌照。可見,對美軍而言,只要有偵察衛星在手,真可謂“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所以美國正計劃將數量更多、性能更好的各式偵察衛星源源不斷地送上太空。

  衛星通信是美軍戰時實施戰略、戰役通信的主要手段,是構成美軍C4ISR系統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它主要是通過各種通信衛星來實現對信息的接收和傳輸的。有了環繞地球飛行的天基衛星通信網作為信息中轉站,對美軍實施作戰指揮而言,地球已變成一個地域狹小的“村落”,這樣,從總統、國防部長、參聯會主席到各戰區作戰司令部之間的聯絡便可以暢通無阻,美軍事當局在美軍本土便可以對遠在大洋彼岸執行作戰任務的美軍三軍部隊有效地實施指揮與控制。海灣戰爭中,美軍的“愛國者”防空導彈之所以能部分成功地攔截伊拉克發射的“飛毛腿”導彈,就是得益於由通信衛星在海灣地區、澳大利亞和美國本土3地間搭構的一個快速、高效的信息網,可給“愛國者”導彈提供90~120秒的預警時間。

  衛星導航是指通過導航定位衛星向部署在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間作戰力量提供有關目標位置、速度和時間等多維信息的行動。美軍的衛星導航主要是由部署在太空中的24顆導航定位衛星所組成的“全球定位系統”(GPS)來完成的。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美軍的這個系統為其執行任務的飛機、艦艇及部隊的運動和攻擊提供了準確的定位和導航,保證了空襲作戰中對預定目標打擊的較高確保摧毀率。同樣,這個系統也幫助了美空軍被擊落戰鬥機的飛行員快速獲救。在科索沃戰爭的戰場上,以GPS為主要制導方式的“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的出現令人耳目一新,這標誌著衛星導航已由戰場幕後正式邁上前臺,由戰略向戰術層次延伸與擴展,能直接支援部隊的作戰。

  衛星攻擊是指以衛星為武器發射平臺,用高能激光器或導彈等攻擊對方衛星、攔截來襲導彈和陸上目標的行動。20世紀80年代,裏根推出的“星球大戰”計劃已經向世人展現出了一場未來太空大戰圖。其中就有衛星攻擊行動計劃,即可使用安裝在衛星上的激光器對蘇聯向美國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予以攔截。儘管這一計劃現在已演變成為美國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但美國仍保留有此項攻擊計劃。從目前衛星攻擊的發展趨勢分析,由於技術上的原因,人們似乎已將注意力放在了如何對衛星本身實施攻擊而使其失效上,並且已經在技術上取得成功。據報道,1998年美空軍曾利用衛星搭載的激光器,首次摧毀了一顆過時衛星。蘇聯也曾以地基激光武器試驗摧毀過一顆太空中的衛星。如此發展下去,衛星攻擊似乎已變得並不重要,如何實施衛星防禦倒將成了大問題,而這恰恰是衛星的“軟肋”所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何實施衛星防禦,作到攻防兼備,即使對於美國這樣的航天大國而言,這恐怕也是將不得不加以認真考慮的重大問題。

  爭奪太空“制高點”

  人們已經注意到,在近期發生的幾場大規模戰爭和軍事衝突中,美軍的空間力量在戰場上越來越發揮出其獨特的作戰功效。對美軍而言,“人馬未動,衛星先行”,這已成為美軍行動的定式。在現代條件下,美軍的任何一種軍事行動都是在空間作戰支援下進行的。空間力量已成為美軍的共享資源與財富。航天司令部可根據聯合部隊的需求和計劃,統一分配和協調空間資源,支援聯合軍事行動,可謂諸事皆順,得心應手。但稍事分析便可發現,當今的美軍空間作戰也還不能稱得上是一場真正的作戰,因為目前除俄羅斯外,還沒有哪一個國家能與之在這一空間領域一決高低。美軍以往的戰爭對手如伊拉克、南聯盟和阿富汗都屬於太空“空白”國,無法對美軍空間力量構成絲毫威脅。美軍得以利用其太空優勢,實施“不對稱”作戰,以高制低,“一覽眾山小”,為所欲為,空間力量出盡了風頭。可以想像,如果美俄之間爆發一場戰爭,美軍的空間戰是否也能進行得如此順利呢?“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也許對此早有所料,今年1月22~26日,美國空軍在位於科羅拉多州的一個高度機密的空軍基地,進行了代號為“施裏弗 2001”的天戰模擬演習,這也是美軍舉行的首次以太空為“主戰場”的軍事模擬演習,為未來的真正空間作戰早作準備。如今,美國執意要突破美蘇反導條約的限制而發展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是否也有為未來的空間作戰打好基礎的長遠考慮呢?如何將美國現有的太空優勢進一步得到鞏固與加強,以保持其太空霸主的地位,這恐怕是美國發展航天計劃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一場為爭奪太空的軍事競賽已在悄悄進行之中。


責編:李穎   來源:人民網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