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巴以衝突不斷

他們穿梭在衝突的旋渦中:以巴地區記者印象
05月30日 11:08

  以巴地區在世界地圖上是不折不扣的彈丸之地,但這裡卻經常製造著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新聞,因此這裡也成為世界上記者最集中的地方,記者也就成為了解這一地方的一扇窗戶。

  每600人中就有一個外國記者

  目前在以巴衝突暴力下,耶路撒冷街頭的外國遊客寥若晨星,但是貼著“TV”標誌的汽車卻隨處可見。我的一位同事一次目睹了法新社工作人員從以色列政府新聞辦公室領到的記者證,不是論個,而是論捆——同事估計至少有20張。

  今年3月13日,在以巴衝突急劇升級之際,以色列政府新聞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曾對我説,過去的近一個月時間裏,到這個辦公室辦理臨時採訪手續的記者就有500多名,加上常駐的300多名和以遊客身份進入的,耶路撒冷當時的外國記者有近千人。這意味著耶路撒冷每600個居民中就有一個是外國記者。難怪這位以政府新聞辦公室小姐感嘆道:“似乎這裡人人都是記者。”

  記者之多也註定了記者之忙。連我的鄰居,一個頭髮花白的老太太都知道:THIS IS ABUSY COUNTRY FOR JOURNALISTS(這是一個讓記者忙得團團轉的國家)。有時候我們出外採訪,手裏也拎著筆記本電腦,以備隨時用手機上網查閱信息和發稿。

  他們不只是戰爭的旁觀者

  記者們在這裡記錄者歷史,而他們自己也正在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在以巴地區,記者往往不僅僅是包括戰爭在內的暴力衝突的旁觀者,也是受害者。4月13日上午,以軍在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就打死了一名意大利記者並重傷一名法國記者。

  現場的記者説,以軍士兵是從坦克上用重機槍向記者們開火的。不幸身亡的意大利記者身中6槍。這一時間在以巴地區工作的記者中引起了強烈了反響。駐以色列外國記者協會當天發表聲明説,外國記協對此表示震驚,並呼籲衝突雙方盡一切努力避免傷害記者,不要給他們的工作設置障礙。

  聲明説,記者是衝突中重要的獨立見證人,他們不但不應成為被攻擊的目標,而且他們的安全和行動自由應受到特別保護。但事實上由於工作性質特殊,記者的安全受到比當地市民更嚴重的威脅。據統計,在本次以巴大規模衝突中,已經有數十名記者受傷。

  2000年11月27日,在本次以巴衝突剛剛爆發幾個月的時候,當時的以色列外國記者協會發表了一封致以色列總理兼國防部長巴拉克的公開信,公開信列舉了7位記者受傷時的情形:

  約拉莫納霍夫 美聯社雇用的女攝影記者。2000年11月11日,莫納霍夫在約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恒的拉吉墓地採訪時,腹部中彈,內部器官受到嚴重傷害。

  本魏德曼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記者。2000年10月31日,魏德曼在加沙的卡爾尼檢查站附近採訪時,被子彈打中腰部。

  雅克—馬裏耶布爾熱 美國《巴黎競賽畫報》記者。2000年10月21日,布爾熱在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採訪時,胸部中彈。

  帕特裏克巴茲 法新社攝影記者。2000年10月28日,巴茲在拉姆安拉拍攝巴以衝突場面時,手被以軍橡皮子彈所傷。

  馬赫福茲阿布—特克 路透社雇用的攝影記者。2000年10月17日,阿布—特克在伯利恒拍攝巴以衝突場景時,手被以軍士兵橡皮子彈所傷。

  路克德拉哈耶 美國《新聞週刊》雇用的攝影記者。2000年10月9日,德拉哈耶在拉姆安拉進行採訪時,以軍士兵向他發射了橡皮子彈,打中了他的手,並將他手中的相機擊毀。

  馬讚達納 路透社的電視攝像記者。2000年10月2日,達納在約旦河西岸城市希伯倫採訪巴以衝突時,腿和腳被實彈所傷。

  並不順暢的工作環境

  以軍不久前的大規模軍事行動開始後,以色列政府新聞辦公室立即宣佈,對任何滯留在拉姆安拉的外國媒體成員的安全不承擔責任。以軍3月29日淩晨發動攻擊後,立即接管了一些外國新聞機構在拉姆安拉使用的一幢辦公樓,迫使這些新聞機構從大樓撤出。

  3月30日,以軍又宣佈拉姆安拉為封閉的軍事區,不準記者從任何渠道進入該城市。駐守在拉姆安拉城外卡蘭迪亞檢查站的一名以軍士兵,甚至還向一家法國電視臺的工作人員開槍射擊。

  在電視上,我還看到了一些外國記者被子彈擊中眼睛,躺在地上痛苦哀號的殘酷場面。4月5日,以軍士兵還故意向一群記者投擲暈眩手榴彈——一種主要靠巨大的爆炸聲來産生威懾的高科技防爆武器,這種武器在近距離也足以致人死命。

  針對記者們關於以色列士兵粗暴干涉記者採訪的説法,以色列副總理兼外長佩雷斯有一次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我們打的不是聲譽戰,我們打的是生存戰。我們考慮的首要問題不是聲譽,而是生命。”言下之意,自然是安全第一,別的暫時顧不上。

  以色列軍官對記者們意見尤其大,很多人認為記者干預了他們的軍事行動,有的甚至認為記者們有意在他們作對。一名軍官公開在新聞發佈會上説,有的記者濫用以色列的自由和寬容,擅闖軍事禁區,破壞軍方禁令和以色列法律。他説如果記者們不和軍方合作,軍方也不和記者們合作。

  但是記者們也有一肚子苦水:新聞都在以軍宣佈的“軍事禁區”——包括當時的拉姆安拉、伯利恒、傑寧等,不闖“軍事禁區”,又如何報道新聞,又如何當得起“衝突事件獨立見證人”這一角色?

  最大的願望是發現和無悔

  在我的印象裏,見到的外國記者中來自第三世界的很少,這裡似乎是西方“富國俱樂部記者”的舞臺,耶路撒冷極高的住房和生活花費自然是阻礙窮國記者的一個障礙,但更重要的似乎是富國在這裡有更大的、更實際的利益。新聞只有具備“接近性”才有重要性,西方記者雲集以巴地區和以巴衝突經常成為世界主流媒體的頭條新聞,石油經濟和中東的戰略地位無疑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時代背景。

  有人分析説,中國近來對以巴地區新聞的關注在持續升溫,這裡死一兩個人的動態都可能成為國內大報國際新聞的頭條,這似乎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融入世界主流社會、參與世界事務的程度在增高——從這個意義上説,中國記者在以巴地區的存在,本身也説明了很多問題。

  在印象中這一地區的記者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無一不是“武裝到牙齒”。在遍地是新聞的以巴地區,記者們大多配備了先進的裝備:最輕的鋼盔、最好的防彈衣、最結實的防彈車、最先進的電話等。

  儘管如此,他們中一些人還是不能完全跟上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多人對數碼相機並不了解。我在一次新聞發佈會上碰到的一個老太太記者對WINDOWS98的知識就非常有限。還有一個美國知名大報駐耶路撒冷的首席記者,有一次十分認真地問我:“你是通過傳真發稿嗎?”當聽説我也是通過電腦發稿時,他十分驚奇地問:“電腦也能打中國字嗎?

  這裡的很多記者並不講究穿戴,很多人不修邊幅,開的車也是破得不能再破的老爺車。但是他們中真是藏龍臥虎,很多看起來並不起眼的人,實際上可能正是“引領國際新聞”的大牌人物——很多人去過阿富汗、索馬裏等世界上最富有挑戰性的地區,很多人的名字在圈內無人不知。

  作為名記者的搖籃,以巴地區就為CNN鍛鍊了一大批成為“信賴CNN的理由”的記者和主播。很多記者回去後,都被有關機構授予了別的記者十分羨慕的榮譽,包括不久前在這裡受傷的一名年輕的美國《波士頓環球報》的記者安東尼沙迪德。他3月30日在拉姆安拉一家商店門口突然被槍彈打中肩部,隨後被送進醫院。

  很多記者在這裡工作的最大願望就是:發現和無悔。別人看不到的他們要力圖看到,別人能看到的他們要力圖看得更加仔細。一位記者在一篇公開報道中就説:“希望後來的人不要説:‘看,那個時候在那裏的記者眼睛都瞎了。’”


責編:楊楠   來源:新華網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