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美政策導致巴以難以走出衝突怪圈 |
12月08日 15:27 |
|
|
近日來,以色列不斷對巴勒斯坦目標進行報復性軍事打擊,巴以雙方衝突急劇升級,再度把世人的目光吸引到中東地區。自去年9月巴以爆發流血衝突以來,雙方在報復與反報復的暴力循環的怪圈中越陷越深,流血衝突不斷。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巴以衝突緣何“剪不斷,理還亂”。
巴以衝突持續不斷自然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但從現實角度來看,以色列沙龍政府上臺後推行一系列強硬政策,美國布什政府對巴以衝突採取消極態度和在以巴之間進行的外交斡旋力度不夠,是中東局勢持續不斷惡化、以巴難以走出衝突怪圈的根本所在。
去年美以巴戴維營三方首腦會談失敗後,代表以右翼勢力的沙龍執政。今年3月上臺伊始,沙龍政府便過度強調確保以色列人的“安全”,大力推行修建猶太人定居點計劃,同時加強對巴勒斯坦被佔領土的控制,嚴重打擊了巴勒斯坦經濟,加劇了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難。對於雙方武裝人員之間的衝突,沙龍政府動輒加倍報復,並且推行頗有爭議的“定點清除”等暗殺政策,先後“清除”了70多名巴方激進組織和政黨領導人。這不僅進一步激化了雙方矛盾,同時也把以阿拉法特為首的巴民族權力機構逼入政治困境。今年5月“米切爾報告”出臺後,中東局勢一度出現緩和勢頭。但沙龍政府態度強硬,執意在落實“米切爾報告”之前至少有一週“絕對平靜期”,從而喪失了稍縱即逝的和解機會。不僅如此,在美國務卿鮑威爾不久前宣佈準備發起新一輪外交斡旋之後,沙龍政府隨即推出新的猶太人定居點修建計劃;而在美國特使即將抵達中東的前夕,以軍又使用導彈殺死以色列抵抗運動(哈馬斯)的一名軍事領導人,引發了本月初一系列針對以色列平民的爆炸襲擊事件。美國輿論認為,巴以流血衝突綿延不止,事實上已宣判了沙龍政府強硬政策的失敗。
巴以流血衝突久拖不止,與布什政府消極、被動的中東政策也密不可分。布什政府從上臺到現在,其中東政策大致可分三個階段。上臺後的最初幾個月,布什政府對巴以衝突採取一種“超脫”的態度。按照布什政府高級官員的説法,布什政府準備等到巴以雙方打得精疲力竭後再作打算。但中東局勢愈發嚴峻的現實,迫使布什政府不得不開始進行干預,令人遺憾的是其目標僅局限于將巴以衝突控制在“低烈度對抗”水平上。美國輿論認為,布什政府在這兩個階段採取的消極態度,坐失了及早制止巴以流血衝突的時機。待到第三階段,即“9 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之後,布什政府基於反恐鬥爭的需要,試圖進一步加大對巴以衝突的斡旋力度,然而巴以衝突已經逐步滑落到難以控制的地步。而在此時,面對巴以之間的激烈衝突,布什政府不是加大斡旋的力度,相反卻把造成衝突的責任完全推到巴勒斯坦一方,公開偏袒以色列,在客觀上又加劇了危機。
中東局勢的持續惡化,從某個角度上説,它不僅導致以方的激進勢力更加肆無忌憚,也使巴方的某些激進勢力反抗的情緒不斷高漲。雙方激進勢力發展應該説是巴以衝突難以走出暴力循環怪圈的又一個重要原因。美國一家報紙最近發表文章指出,由於沙龍政府推行強硬政策,而且對阿拉法特的行動進行嚴格限制,阿拉法特的領導地位近幾個月來已經大大削弱。美以過去一直認為,巴以停火協議一再流産,是巴方的一種鬥爭策略,迄今仍然堅持認為阿拉法特在遏制激進組織方面能夠有所作為而不為。但在巴民族權力機構譴責1日和2日爆發的三起爆炸襲擊事件,宣佈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進入緊急狀態,並逮捕了大批巴激進組織成員之後,耶路撒冷西區與老城交界處5日再次發生自殺性爆炸事件,這已顯示出阿拉法特的領導地位正在受到哈馬斯等巴激進力量的挑戰,並非美以所説的那樣。
要正確看待今天的巴以衝突,世人必須了解巴勒斯坦人民所遭受的痛苦和面臨的困境。過去一年的衝突至少給巴方造成54億美元的經濟損失,並導致近30萬人失業,有些城市的失業率甚至高達50%。巴方估計,即使現在停止衝突,也至少需要3年時間才能恢復經濟元氣。據報道,由於以色列政府對巴勒斯坦被佔領土實行嚴格的控制,有些臨産的巴勒斯坦婦女被迫繞道或走小路前往醫院就診,有的嬰兒夭折,有的母子同赴黃泉。無視巴勒斯坦人民的痛苦,片面地指責和向巴方施加壓力,是不公正的,同時也無助於制止暴力衝突。
從1991年的馬德里和會到1993年奧斯陸協議的簽署,直至去年的戴維營美以巴三方首腦會晤,中東和平進程曾經充滿希望。無論衝突如何反復,巴以雙方最終都要面對必須相互共處的現實,而和談也是中東地區實現持久和平的唯一的出路。因此儘管衝突再次升級,雙方都應表現出應有的理智。國際社會應當正視巴以衝突的歷史與現實,進行積極有力但同時又是公正和不偏不倚的干預,才能幫助雙方儘快擺脫暴力循環的怪圈,重新走上謀求和平的道路。(嚴鋒)
|
責編:曉星 來源:新華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