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色列為以巴衝突付出沉重經濟代價 |
04月29日 16:11 |
|
|
自2000年9月以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武裝衝突愈演愈烈,人員和財産遭受嚴重損失,雙方的經濟也跌入了衰退的深淵。
1993年,以巴簽署“奧斯陸協議”,為中東和平進程帶來了曙光。這一協議結束了以色列的國際孤立狀態,為其商品打開了亞洲和歐洲市場的大門。國際風險資本爭先恐後地涌向以色列。聚集了眾多高科技公司的特拉維夫成了地中海地區的“矽谷”。以色列經濟乘著這股“東風”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以中央銀行適時採取措施控制住了通貨膨脹,從而結束了以經濟多年的不穩定狀態。
人們原本希望,以色列在推動中東地區經濟發展方面能夠發揮關鍵作用。但隨著以巴衝突再起和愈演愈烈,加上全球高技術産業下滑,近兩年以色列經濟陷入衰退,迄今沒有緩和的跡象。據最新一期美國《商業週刊》報道,過去兩年中,以色列房地産價格下跌了30%到50%;在旅遊旺季,耶路撒冷飯店客房的入住率只有7%;餐館門可羅雀。
武裝衝突使以色列的軍費開支急劇膨脹,從而背上了沉重的經濟包袱。90年代中東和平進程取得顯著進展後,以色列的軍費開支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從13.5%下降到了8.5%,但今年這一比率將回升到9.5%。以財政部長西爾萬 沙洛姆説,自今年3月初以來,沙龍政府直接用於戰爭的開支就已達10億美元。自前年9月以巴衝突爆發以來,以蒙受的旅遊和其它經濟損失達到50億美元。這使沙龍政府在預算方面更加捉襟見肘。
更為嚴重的是,武裝衝突和巴勒斯坦人的自殺性爆炸嚇跑了外國投資者,給以色列高技術産業的發展前景蒙上了濃重的陰影。高技術産業佔以色列經濟的15%,是主要支柱産業之一。2000年風險資本公司為以色列新創辦的公司投入了31億美元,今年估計不會超過10億美元。吉薩風險資本公司董事長基夫 赫爾茨曼認為,今年不會有外資投到以色列的風險資本行業。由於資金不足和經濟衰退,去年以色列約有500家新辦公司關門倒閉,佔新辦公司總數的六分之一。沙洛姆指出,外國投資者望而卻步,加上人們現在因恐懼不敢去商場和餐館,致使經濟衰退加重、失業增加。
在以巴衝突加劇和建立中東地區區域市場無望的情況下,許多以色列公司也開始向國外轉移,以避免生産和運輸中斷。分析家們估計,今年第一季度就有5億美元逃離了以色列或被轉移到了外幣帳戶中。許多以色列人最近紛紛在塞浦路斯搶購住房,以便在以巴爆發全面戰爭時作避難所。
由於經濟衰退和沙龍政府可能採取放鬆控制通脹的政策,國際社會對以色列的金融穩定也開始持懷疑態度。過去一年裏,以色列貨幣對美元的比價下跌了12%。國際著名信用評級公司標準蒲耳氏公司最近已將其對以色列經濟前景的評級從穩定降到了負數。
分析家們認為,只要以巴衝突持續下去,以色列經濟復蘇的前景就難以令人樂觀。(王建生)
|
責編:栗原 來源:新華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