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巴以衝突不斷

暴力衝突愈演愈烈 巴以衝突癥結究竟何在?
04月03日 14:08

  幾天來,以色列發動了20年來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圍困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並對整個巴勒斯坦自治區進行全面圍剿,為時18個月的巴以流血衝突終於發展到難以收拾的危險境地。巴以衝突的癥結究竟在哪,出路又在何方?

  輿論普遍認為,巴以新一輪衝突的導火線是2000年9月以色列右翼領導人沙龍無視巴勒斯坦人的民族和宗教情感,強行闖入阿克薩清真寺廣場。其現實原因是巴勒斯坦人已經無法繼續忍受以色列長達35年的非法佔領。衝突的深層背景則在於,巴勒斯坦人從上到下對持續7年的和平進程現狀強烈不滿,因為以色列違背奧斯陸協議,既在談判中無視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權利,又阻撓其在部分自治的土地上獨立建國,從而使他們對和平這一戰略選擇發生了動搖。

  隨著2000年7月戴維營談判破裂、兩年內的第三次建國努力受挫以及沙龍挑釁的接踵而來,巴勒斯坦社會醞釀已久的憤怒岩漿終於像復活的火山噴涌而出。他們認為,1987年爆發的巴勒斯坦首次起義曾迫使以色列承認了自己的民族自決權,那麼,這次“阿克薩起義”應該能使自己實現所有的政治目標。

  暴力相嚮導致流血衝突像滾雪球般不斷膨脹和擴大,最終演變成巴以地區最大的一場武裝角力。巴以衝突從一開始就因過度使用武力而逐步攀升:前者用石頭,後者用槍彈;前者用槍彈,後者改用飛機和導彈;前者埋設地雷,後者就推倒一片果園或民居;一個巴勒斯坦人發動自殺襲擊,幾百萬與之無關的巴勒斯坦民眾就要受到封鎖和圍困的集體懲罰。以色列靠著強大的軍事力量加倍報復,給巴勒斯坦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重創:1100多人喪生,數萬人傷殘,數以萬計的田地、果林、民房被無情地摧毀,原本處境艱難的巴勒斯坦人失去工作,喪失生産和生活資料,民族情緒更加激憤。

  沙龍贏得大選後,右翼勢力主導以色列政府,以色列社會輿論也明顯趨於強硬,巴以不但無望恢復和談,就是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前政府曾經達成的和談諒解也被宣佈為廢紙一張。巴勒斯坦民眾更加失望,越境自殺爆炸逐步增多,而沙龍政府也採取所謂的“積極防禦”政策,在“定點清除”危險目標時繼續傷害無辜平民,雙方衝突不斷升級,最終導致以旅遊部長澤維遇刺,巴以關係就此急轉直下。

  “911”事件發生後,沙龍政府搭乘美國“反恐”便車,不分青紅皂白地把巴勒斯坦人的武裝抵抗一律冠以“恐怖主義”,要求巴方單方面停火,同時不斷通過“定點清除”引發巴方激進分子鋌而走險,進而使以軍不斷強化對巴勒斯坦地區的侵入、打擊和破壞。沙龍黷武和高壓政策導致巴世俗派成員和青年婦女也紛紛加入自殺襲擊者行列,以色列平民為此付出近400人喪生、數千人受傷的慘重代價,不亞於經歷了一場新的中東戰爭。

  此外,美國一味偏以壓巴,國際介入乏力,致使雙方無法實現有效停火。美國是以色列的戰略盟友,布什履新之初,刻意與前任克林頓拉開距離,對巴以衝突撒手不管,客觀上放縱以色列以武力服人。待被迫介入後,布什政府又對沙龍政府偏袒有加,4次邀請沙龍訪美,同時故意冷淡阿拉法特。面對大量巴勒斯坦無辜平民蒙受傷亡,布什政府熟視無睹,而一旦以境內發生自殺爆炸,布什政府卻將責任歸咎於巴勒斯坦自治政權,並大加撻伐。此外,巴勒斯坦呼籲國際社會派遣觀察員監督停火的建議始終得不到美以響應。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巴以衝突歷時一年有半,雙方敵意很深,對立氣氛非常濃重,要告別戰場返回談判桌的確需要很大的勇氣。但是,只要雙方看到暴力衝突無濟於事、最終還必須靠談判解決問題這個無法回避的前景,巴以領導人一定能在國際社會的推動下結束這場讓世界感到焦慮的災難。(馬曉霖)


責編:栗原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