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巴以衝突不斷

新聞分析:從鮑威爾中東之行看布什中東政策
04月19日 15:23

  美國國務卿鮑威爾17日結束了為期10天的中東斡旋,兩手空空回到美國。此間輿論普遍認為,鮑威爾此行“失敗”早在預料之中,其直接原因是鮑威爾未向巴以衝突雙方提出切實可行的具體解決方案。

  鮑威爾的使命是促成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實現停火,重開談判,但他沒有提出一個公正、可行的解決方案,因而他也無法説服以巴雙方停火復談。按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的話説,鮑威爾之行失敗的根源在於“缺乏戰略”,巴勒斯坦首席談判代表埃雷卡特稱鮑威爾斡旋無果是“缺乏路線圖”。

  由於缺乏明確的斡旋戰略,華盛頓在處理中東問題上甚至表現出左右搖擺甚至自相矛盾的立場,這也使斡旋失敗成為必然。鮑威爾臨行前,布什措辭嚴厲地要求以色列“立即撤軍”,但在遭到以總理沙龍拒絕後卻沒有採取任何強硬措施,反而主動將口氣松下來,不再提“立即”二字,而且早早表明不會對以實行制裁。對於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布什先是認為他遭到以色列圍困是“咎由自取”,不打算讓鮑威爾與其見面,後雖允許鮑威爾與其會晤,但又不與以方認真交涉解除其圍困的問題。

  究其深層原因,鮑威爾此次斡旋失敗是布什政府採取所謂“超脫”的中東政策的必然結果。自去年初上臺以來,布什一改其前任克林頓積極干預的做法,堅持以巴衝突必須由雙方自行解決。只是到了局勢發展有失控危險或美國在中東的主導地位受到動搖時才會派人去“救火”。再者,布什上臺後致力於軍備擴張忽視國內經濟發展,致使美國經濟滑坡、失業率攀升,批評之聲漸起。為了擺脫這些問題對今年中期選舉的影響,布什在“911”事件後牢牢抓住反恐大旗,在國際事務中以反恐劃分敵友,在國內事務中言必稱反恐為第一要義,以維持民眾的支持。先是軍事打擊阿富汗,後是派兵“援助”菲律賓、也門和格魯吉亞,然後揚言要推翻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於是乎,一切與反恐無關的問題都被擱在了一邊。

  最近由於愈演愈烈的以巴衝突已經引起阿拉伯國家對布什政策的不滿,直接影響到華盛頓打擊薩達姆的計劃,布什才于3月份被迫派特使津尼前往中東。但津尼之行也只是打算促成停火,並沒有幫助雙方政治解決的計劃,因此斡旋努力很快失敗。

  據美國《時代》週刊披露,鮑威爾此次赴中東斡旋也有很大的偶然性。在布什安全班子討論中東局勢時,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主張繼續支持沙龍,對阿拉法特採取強硬措施;主張對以巴衝突進行干預的鮑威爾勉強贏得了總統安全顧問賴斯的支持;副總統切尼由於在前不久結束的中東10國行中親身體驗了阿拉伯世界的失望與不滿情緒,也表示支持鮑威爾,這才促使布什拍板派他前往中東。

  儘管布什頗費心思地為鮑威爾斡旋辯解,稱斡旋“取得了進展”,但鮑威爾未能促成以巴停火,以巴局勢依舊緊張這一事實,對於布什政府來説無疑是一件令人尷尬的事情。但如果這能促使其重新反思中東政策,認識到以巴衝突錯綜複雜,非全力斡旋無法解決的話,也未嘗不是一個收穫。此間輿論注意到,布什近兩天在談到中東局勢時多次表示今後將繼續保持“接觸”的意向,而且他在18日談到米切爾計劃時特意提到了這項計劃是克林頓政府制定的,這是很少見的。美國前駐以色列大使因迪克指出,如果這些談話表明布什政府已開始認識到必須對中東政策進行實質性調整的話,則是朝著正確的方向邁出了一步。(譚新木)


責編:栗原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