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別讓互聯網“咬”傷孩子 |
11月23日 10:23 |
|
|
互聯網漸漸成為一些家長和老師眼中的“洪水猛獸”,而色情網站、網戀等字眼,則更是讓關心孩子的大人心驚肉跳。孩子沉湎于互聯網遊戲已是日益突出的社會難題。
北京市150多位政協委員歷時4個月完成的一項最新調查報告顯示,中小學生上網比例達81.3%,比成年人高出22個百分點,有7成學生網民沉湎于網上聊天室,而有4成多則經常光顧色情網站,孩子沉湎于互聯網遊戲已是日益突出的社會難題,互聯網已成為“咬噬”部分青少年身心的“電子海洛因”。
(小標題)互聯網“咬”傷了孩子的身心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近公佈的一項統計報告顯示,18歲以下網民佔我國上網總人數的15.1%,而在對網民職業分佈的調查中,“學生”的比例佔到23%,是所有職業中最多的一項。
如此多的青少年上網人群給一些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他們利用網絡的隱匿性,將目光瞄準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作為即時通信服務(OICQ)的提供商,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向每一位用戶提供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OICQ對青少年實施犯罪的案例。其中一則來自大連的案例説,該市某職業高中兩名女學生在網上聊天時結識一男網友,在相約見面後,該男網友將二人騙至賓館,其中一名女學生被強姦,另一名女學生因極力反抗而脫險。
相對於虎視眈眈的犯罪分子,更多的危險來自於那些看不見的手。成人網站、聊天室、在線遊戲,這些原本應該遠離青少年的內容,由於互聯網的開放性和無選擇性,使孩子們唾手可得。有報道説,在遼寧錦州的一些網吧裏,個別老闆竟然向孩子們推薦一些黃色網站,讓其隨意瀏覽。在一家懸挂營業執照的網吧中,當業主被問及為什麼不裝網絡信息安全卡時,得到的回答竟是:“生意肯定會受影響,如非裝不可,也想辦法不用。”
雖然互聯網帶給人們的是虛擬的世界,但虛擬的互聯網卻可以帶給青少年實實在在的傷害。近一段時間以來,一些中學生因為迷戀網絡而犯罪、甚至自殺的消息頻頻見諸報端:武漢市6名十五六歲的輟學學生因為沒錢上網,在市區搶劫;浙江省紹興縣一名連續三個通宵上網的少年,因父親不準他再去網吧,竟從四樓窗口一躍而下,以身“殉”網;湖北省一名高中生因瀏覽黃色網站而出現了情感性精神障礙……
(小標題)自控、自護能力是問題的關鍵
誠然,互聯網一方面為青少年學習、交流以及娛樂提供了更為寬廣的天地,但是另一方面,青少年通宵達旦沉湎于網絡,對其學業、健康和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對於未成年人來説,互聯網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浙江大學的一位教育專家指出,青少年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是他們頻頻在互聯網前“受傷”的關鍵原因。
北京一位因女兒迷戀網絡而向社會大聲疾呼的母親,曾對記者描述女兒對網絡的精神依賴。這位母親説,女兒有時也向她求助:“我也控制不住我自己,一天不上網我就渾身不舒服,每天都想上網,哪怕只是上去看一看。”自從女兒迷上上網聊天后,學習每況愈下,母親想盡了方法來管教女兒,卻總是不管用,被認為是“改變21世紀人類思維方式”的互聯網,竟成了一些青少年的精神鴉片,這不禁讓人們對互聯網如何服務於青少年産生了懷疑。
(小標題)單個力量往往無異於杯水車薪
今年4月30日,國家信息産業部、公安部、文化部、國家工商局聯合下發了《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辦法》,規定,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經營者不得允許無監護人陪伴的14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進入其營業場所;向未成年人開放的時間,限于國家法定節假日8時至21時。儘管這些規定將對改善目前網吧管理混亂的局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政府部門還不得不面對的另一個現實是,上網吧並非青少年接觸互聯網的唯一途徑。
“地球村”的口號讓電腦和互聯網進入越來越多的普通家庭,一些家長自己不懂計算機技術,但為了孩子而省吃儉用買電腦,至於孩子用電腦來幹什麼,這些家長則全然不知,更談不上管教和指導了。由此,專家建議,對未成年人上網單純地進行“堵”固然是不明智的選擇,但任由未成年人自由上網也是錯誤的做法,除政府部門要運用高科技手段和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互聯網的管理、防止病從“口”入之外,學校和家長也應加強自身的網絡知識,引導孩子健康上網。
互聯網對青少年的負面作用暴露出社會對他們的引導和教育仍存在較多的盲區。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家庭和學校缺乏對青少年社會交際能力的培養,使不少人養成了孤僻的性格,於是他們不得不在互聯網上尋找精神寄託。更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自我保護意識、危險防預能力的缺乏,又給全社會提出了新的課題。有教育專家指出,互聯網對青少年的“傷害”是一個綜合性社會問題,青少年自身、家長、學校、政府、互聯網企業的單個力量都僅僅是杯水車薪。 (潘海平 朱立毅)
|
責編:李穎 來源:新華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