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走進WTO

加入世貿:銀行業競爭的核心是什麼
11月12日 12:40

  如果説,外資銀行從進入中國那一天起就對中國銀行業産生了衝擊的話,那麼,可以説,入世以後,外資銀行對中國銀行業的衝擊將越來越加重。由於外資銀行目前僅在少數幾個城市開展業務,中國絕大部分地區的絕大部分業務掌握在中國銀行業手裏。外資銀行如何在國內大小銀行的包圍下進行突圍就顯得令人關注。

  從1979年中國境內出現4家外資銀行開始,到今天全國已經有超過190多家的外資銀行機構。他們取得的業績也同樣引人注目。據最新數據顯示,在全球金融投資環境比較嚴峻的情況下,今年第三季度在上海的外資銀行人民幣存貸款增加了15億元,實現稅後利潤5500多萬美元。資本收益率大大高於中國同等規模和人員的銀行。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外資銀行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他們突破口就是面向客戶提供極具個性化的金融服務。

  中國農業銀行行長尚福林告訴記者:“在國外的銀行,一般會對客戶詳細分類,比如説你存款比較多一點的,它就會提出,其中的部分我是不是可以幫你作代客理財,通過專業知識來提高你存款的收益。比如它還可以幫著做一些債券的買賣,增加收益以後,通過收益獲取手續費,同時客戶也可以多一些收益。這種國內銀行和國外銀行間的服務差異是很大的。”

  他認為,外資銀行進入中國以後,不會在中資銀行業具有明顯優勢的存貸款領域裏展開競爭,而是在他們所擅長的個人金融業務吸引客戶。個人中間業務不僅風險小,收益好;而且也是中國銀行業最薄弱的環節之一。據了解,外資銀行在包括個人金融業務在內的中間業務收入比重能佔到總收入的40%以上,而中國銀行業中間業務的收入所佔比重就非常低。

  中國銀行行長劉明康認為:“我們現在中國的金融界和金融機構都過分傾向於利率敏感性的産品和服務,也就是説傳統的貸款和傳統的存款,就是完全基於利率基礎上的。那麼利率如果變動了,像美元,現在數次降低利率,給我們就帶來很大的壓力。外國的銀行不完全是這樣。”

  但一些人也指出,個人消費貸款、銀行代收費、代客理財等中間業務如果沒有眾多的網點,是難以吸引客戶的。中資銀行恰恰具有網點和人民幣最終貸款的優勢,合作可能是最好的結果,中國農業銀行行長尚福林對此也表示認同。

  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則表示:“通過合作,我們向他們很多商業銀行的經驗,包括激勵機制,治理結構,也包括風險控制、內部管理等等,我想這些方面對我們逐漸靠近國際管理,成為一個成熟的商業銀行,毫無疑問是非常有利的。”

  有關專家分析説,入世同時也標誌著中國的金融業將融入國際資本市場;外資金融機構在不斷進入中國市場的同時,中國的銀行也將逐步的走到境外去開設機構。這對於中國銀行國際化的進程無疑將大大加快。(白亮爭 童書盟 楊文梅 楊澤 陳君亮 孫惠君 劉賢霞)


責編:張競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