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走進WTO

零距離較量:中資保險將與外來高手對弈
11月09日 14:45

  保險業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受到影響較大的一個行業之一。一些保險業的專家學者們認為:入世後我國資保險公司與外資保險公司競爭的焦點,不是保險産品也不是保險價格,而是保險服務。

  80年代初至今,共有100多家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設立了200多個代表處。其中,已有幾十家外資保險公司獲准在中國營業。按照入世後的開放進程,我國保險市場將在3到5年內逐步放開對外資保險的地域限制和開設分支機構的限制。曾對保險業入世進行過專題研究的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認為:外資保險公司的保險産品必須本地化,並且符合中國保監會的有關規定,中外資保險公司的産品在條款和價格上,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因此,入世後,中外保險公司競爭的主題將是服務。

  據介紹,在國外購買了財産保險的消費者,一旦發生房屋火災或汽車被盜等情況,保險公司在賠付前,會給消費者提供週轉住房或週轉用車。中國保監會北京保監辦主任劉京生説,保險業的本質是服務業,由於我國保險公司在服務領域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所以入世對國內保險業來説,挑戰大於機遇。

  入世進入“倒計時”,中資保險與眾多外資保險‘零距離’較量的日子近在眼前,誰都很難説在這場較量中會有絕對的勝算。

  目前,國內共有十多家中資保險公司,其中半數以上成立時間在5年左右,有人説,國內保險公司將很難與大多具有上百年曆史的外資保險公司相抗衡。然而,看看進行保險市場對外開放試點已近10年的上海市,我們發現:2001年上半年,上海13家中外資保險公司同場競技的結果是,中資公司市場份額超過了85%,佔據了絕對優勢。業內人士認為,消費者對本土文化的認同、中資公司在當地市場的人際關係以及較強的模倣學習能力,是中資保險公司在競爭中佔據優勢的主要原因。

  華泰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梓木告訴記者:“我們對中國市場的了解,要比外資要進一步,畢竟我們在這個市場生存了5年、甚至8年10年,對客戶比外資更加熟悉。”

  對上海保險市場分析後可以看出,在上海異軍突起的實際上是中資的股份制保險公司。如中國平安保險進入上海的時間比美國友邦保險還要晚兩年,但卻佔到上海市場的50%份額。事實上,國內象平安、太平洋、泰康、華泰、新華等股份制公司,從一開始設立時,在法人治理結構、人才引進、信息技術平臺等方面走的就是國際化的路子。平安、泰康、和新華目前早已經完成了海外募股,他們的財務報表,也全部由國際五大會計師事務所審定,充滿活力的股份制保險公司對入世也抱有比較輕鬆的態度。

  泰康人壽保險公司首席執行官陳東升對此樂觀的表示:“和高手下棋更有利於我們年輕、聰明、好學的棋手成長,和世界一流的高手競爭,實際上會大大提升中國保險業的管理、技術、創新和服務。”

  然而,在中國目前的保險市場上,中國人保、中國人壽等國有保險公司仍是主體,近年來它們在一些大城市的市場份額開始逐步下降,國有保險公司在上海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市場份額更是全線縮水。臨近入世,國有保險公司的體制改革還沒有推出實質性措施。因此,就我國保險業整體對抗外資的能力而言,還不容樂觀。

  中國保監會北京保監辦主任劉京生對此表示了他的擔憂他認為:“國外保險公司在服務領域、服務理念、包括服務內容、服務方式上都有很多創新,國內保險公司只能去適應創新的潮流。入世以後,對保險業的壓力或者説挑戰的話,應該説大於機遇。”

  有分析説,中國保險市場作為一個尚處在啟蒙和培育階段的粗放的市場,跨國保險公司進入後,許多優勢一時還發揮不出來,此外,中國保險市場對外開放也還將有一個過程。因此,中國保險業應在這個過程中增加危機感,加緊改革,才能與外資保險在今後更為開放的市場中進行較量。 (記者:楊文梅 孫惠君 劉賢霞 )


責編:楓聆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