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最後的探險家

探險家未完成的心願
10月31日 11:02

  余純順,上海人,探險家。1988年7月1日開始“孤身徒步走訪全中國”。1996年6月在羅布泊遇難。

  在余純順所要完成的6項探險任務中,有3項是直接與少數民族或民族地區有關的。余純順想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把55個少數民族一個不漏走訪下來的人”。遺憾的是,他只走訪了33個少數民族,便長眠在羅布泊的沙海之中。為紀念這位把“壯心獻給父母之邦”的英雄,也為了感謝、追憶這位對少數民族懷有深厚感情的詩人、探險家,我們根據余純順的日記和講演編輯了這篇文章。

  天空未留痕跡

  鳥兒卻已飛過

  ——余純順

  一、壯心獻給父母之邦

  我要完成的6項任務

  1988年6月,上海一個平常的文學沙龍上,有一個青年知識分子提出了他將在不遠的將來把中國這本“大書”全部看完:一個國家好比一部“大書”。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都夢想把這本“大書”看完,看中間的每一頁精采的內容,諸如明朝的徐霞客走了半個中國,寫了《徐霞客遊記》;像漢朝的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像唐玄奘,為了取回真經,從當時的首都長安一直到達印度。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中國人把這本“大書”的每一頁都完整地看下來。

  從1988年7月1日起,我把要看完這本“大書”的想法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我用的是“孤身徒步走訪全中國”這樣一個稱呼,這樣一個方式。我現在就把要完成的這幾項目標,以及要完成到什麼程度,逐一地向朋友們介紹。

  第一呢,我要在八九年中孤身徒步走完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具體做法是:先把大陸走完,最後走訪台灣。實際上我已經走了我國的大部分地方,而且這些地方大部分都是比較艱苦,比較艱險的,如甘肅、內蒙古、青海、川西,特別是新疆和西藏。西藏都成功地走出來了,那麼,剩下的南中國各個省份就比較好走了,南中國我可以一路吹著口哨走過去,那裏至少自然環境對我沒有生命危險。

  我想完成的第二個任務呢,就是想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把55個少數民族一個不漏地走訪下來的人。我國是56個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到現在為止,我已訪問了朝鮮族、滿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和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塔吉克族、哈薩克族,等等一共30多個少數民族。當然,最後訪問的一個少數民族是在台灣,就是高山族。

  第三個任務就是要徒步到達我國的最東端、最西端、最北端、最南端。1989年2月25日我已經到達了我國領土的最東端,就是黑龍江省撫遠縣的烏蘇鎮。那個地方非常美麗,是黑龍江和烏蘇裏江交匯的地方,赫哲族就生活在那個地方。有一首歌叫《烏蘇裏船歌》,唱的就是那個地方。我們祖國最早能看到太陽升起來的地方就是在烏蘇鎮。它那個地方還盛産大馬哈魚。我順利到達我國最北端即黑龍江省漠河鄉漠河村(也叫北極村)是在1989年6月20日。另外,我是在走訪南疆的帕米爾高原後,到紅其拉甫“國門”也是我國最西的地方,當年,偉大的旅行家、探險家馬可波羅和唐朝的唐玄奘西去印度都走過這個山口。去年8月我也站在了這個山口上。最南端當然是在南海一些海礁上,如果屆時沒有海軍的補養船把我送上去的話,我就把抵達最南端放在海南省的三亞市,在三亞市的海邊有一塊岩石,上面刻著4個大字:天涯海角。

  第四個目標具有國際意義:我的徒步走訪全中國的總里程要達到10萬至12萬華里,為什麼要有這樣一個數據呢?因為世界上現在走得最遠的是阿根廷的托馬斯先生,他走了9萬6千華里,我自然得超過他。我想,世界上走得最遠的人最好是中國人,這個“破紀錄”的任務由我來完成。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不久的將來世界紀錄將改寫,寫上余純順的名字。

  第五個任務也是有國際意義的,繼人類把南、北兩極走了下來之後,由我把“世界第三極”走下來。整個西藏海拔4000米以上,像新藏公路、青藏公路,海拔平均在5000米以上。在醫學上有這樣規定:海拔4000米以上為人類不能永久居住地方,5000米以上為生命禁區。海拔4000米以上又被稱為“雪線”,雪永遠不會化,夏天也不化,空氣只有平原一半,在那裏如果不用高壓鍋燒水,只要76C就開了。我要完成征服“世界第三極”的目標,就要把5條“天塹”公路一步步走下來,這在我“走訪全中國”中是一個很重大的任務,得用1年半或2年的時間來完成這一任務。我在1991年4月13日從成都出發到7月22日,整整一百天把川藏路攻克下來了,其間遇上百年罕見的山洪爆發和泥石流,當時一路有11人死了。我走新藏路的時候,那裏也死了2個人。我1991年8月1日到10月20日用80天把青藏路走掉了;而且翻過“生命禁區”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然後越過祁連山,走過戈壁灘才到新疆。1992年3月14日我又從烏魯木齊新疆教育學院大門口出發,趕在夏季前進入西藏,走夾在塔克拉瑪幹和戈壁灘之間的公路。

  第六個任務是綜合性的。我一邊走一邊蒐集各種資料,包括各地民族的風土人情、傳統風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蒐集起來後,加上自己走中國過程中的感想,把它寫成一部反映中國當代風貌的《余純順遊記》。當然還要拍照,拍很多照。我現在已經在香港的《中國旅遊》、上海的《解放日報》、《中學生知識報》及《女友》雜誌等報刊雜誌上發表了40余萬字的文章和很多照片,蒐集到的資料就很多很多了,夠我寫一輩子了。

  過程與結果

  我不需要什麼結果。我認為最好的結果就在我“走訪全中國”這一舉動的過程中。我在這個過程中已經得到了“結果”。生命就是一個過程,而結果是不重要的。結果我們都知道,回到來的路上去。我們來的時候是怎麼來的?赤條條地來的。走的時候也是這樣走掉。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都是你的領地,你晚上也就是睡你一個身體那麼大的面積;就是“普天下的山珍海味”都請你來吃,你也就那麼一個口,一個肚皮。你就是有世界上所有的夢想,你也只能在這樣一個幾十年生命過程中來體驗生命,感受生命。所以我又悟出一個道理:我對我的“結果”並不在意,而是對我的這個“過程”非常重視。如果要説結果的話,我用“天空未留痕跡,鳥兒卻已飛過”這樣一句話來涵蓋就可以了。並非是説我余純順把中國走完了,中國就馬上“四個現代化”了。但是應該説,走中國是件不一般的事情,而且是一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你説它有什麼影響,有什麼結果,不一定説得出來,但是也可以説出來,我説的就是“天空未留痕跡,烏兒卻已飛過”,這就夠了。

  男人的眼淚

  老實説,我流過無數次淚。有人説:“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特別是不在女孩子面前流淚。有時候是看見自然界的悲壯,那種洪荒年代般的氛圍,我被感動了就流淚。我非常酷愛自然界美好的事物,當我一個走在青藏高原,看到西藏人民生活在那麼艱難的地方,我就流淚。有一次晚上下一夜雪,清早我從一個兵站出來,看見一個藏族老奶奶從她低矮的帳篷中走出來,彎著腰,一步一顫地走向牦牛群,可能去擠牛奶吧。

  當時我看到這場景,哭得一塌糊塗。為什麼呢?我想這太艱難了。有一夜我住在兵站鋼筋水泥的房子裏,仍聽到外面風嘯聲、狼叫聲,想想藏族人民代代生活在那兒,我也會流淚。翻越唐古拉山,只剩最後50米、40米、10米、5米時,我早就淚如泉涌了。因為我以前就知道,唐古拉山頂很可能是我無法逾越的一險關,如果我能順利地翻越,我就成功了。

  在我倒下的一瞬

  我在黑龍江牡丹江時,有個基層團委書記請我到他家作客,吃飯的時候他神秘兮兮地説:“余哥,我問你個問題,當你走在路上遇險,還有幾分鐘的生命時,會做什麼事呢?”我説我會掏出筆記本寫上幾句話吧,告訴我父母不用來收屍,我是個平原大野上的人,不在乎把自己臭皮囊帶回家鄉,走到什麼地方都可以埋下忠骨,一樣的。後來他説:“如果你倒下來還有一二秒鐘,你的腦子裏怎樣想?”我不假思索很快回答:“在我倒下的一瞬,我的頭、我的手也必將指向東方。為什麼指向東方呢?因為我走中國的終點是台灣,台灣在中國的東方。我的家鄉、我的上海也在中國的東方,因此我倒下去的最後一瞬,也一定會非常頑強地指向東方。

  二、余純順走訪過的少數民族

  出發至今,所到的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

  1988年11月8日

  早上,未上路前,應老頭溝站前旅(飯)店經理的請求,一起在站前合影,並於8時40分去老頭溝郵局蓋郵戳,然後向延吉市行進。延吉距老頭溝68里地,途中全是一馬平川的柏油道。于1時零5分抵達龍井縣銅佛寺鄉蓋了郵戳。于3時40分抵龍井市朝陽川蓋了郵戳,當晚6時15分抵達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州府延吉市。這是我出發至今,所到的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

  鄂倫春人

  1989年5月4日

  新興鄉有鄂倫春族42戶,其餘為漢族,已趨半兒獵半農。山林中雖有黑熊、犴達罕(駝鹿)狍子、野豬、野鹿等,但數量已少。

  晚上,莫強鄉長邀請我至新興派出所所長葛金海及其妻杜曉蘭家做客(夫妻皆為鄂倫春族),這是我第一次上鄂倫春族家作客,夫妻倆盛情款待,酒讓喝足,菜有鄂倫春族特色——柳蒿芽湯,此菜滿山遍野隨處可見,能祛火、消腫、除炎,深受過去以食肉為主的鄂倫春族人喜愛,鄂族有逢宴不少手扒肉及做柳蒿芽湯的習俗,無奈我去時不是狩獵季,故手扒肉就吃不上了。夫妻倆聽我唱了“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裏住著勇敢的鄂倫春,一呀一匹馬,一呀一桿槍,滿山滿嶺的野狗、野鹿,打呀打不完”的歌后,用鄂倫春語為我復了一遍。

  1989年5月5日

  剛出新興鄉便見原野上一鄂倫春人騎馬驅趕著一群馬急馳而去,趕緊攝下這一鏡頭。又見4名鄂倫春少年(二男二女)騎著三匹馬緩緩而來,等他們近到我身邊,也攝下這一鏡頭。然後又停立許久,看著這四少年騎馬遠去;此時上有藍天、白雲,下有一望無際的原野,背景是大山。我看得驚呆了。四少年還向我打招呼,問我由何來?去何方?一幅壯美的牧歌式的畫呵!我一直望到他們消失在天地相接處的遠方,才依戀不捨地繼續前進。這種場景在我的家鄉和南方是看不到的。

  看到了第一頂蒙古包及鄂溫克牧民

  1989年8月2日晴

  今日天氣十分熱,行至87公里碑時,我看到了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見到的一頂蒙古包。它坐落在公路左側距我約400米遠的草原上,蒙古包頂上泛著白色的光,我的心頓時驚喜起來,這是到了真正草原風光的地方了。緊接著,又出來了更多的蒙古包,星星點點地散居在草原深處。山坡上、草地上,出現了大群的三河馬、三河牛和山羊、綿羊,鄂溫克牧民騎在馬上放牧著畜群,以前只能在電影中看到的畫面,現在我實地看到了。

  下午2時,又渴又餓,趕到“71公里處”,打聽到有一小賣店,便進去要了瓶啤酒和餅乾;餅乾實在吃不進,又退了,單吃“液體麵包”。此時進來一個蒙古族老漢,看上去走得精疲力盡。他在小賣店坐了一會兒,問其買東西否?他猶豫了半天,就出去了,他説的蒙古話有人聽懂了,説他身邊沒錢。但一天沒吃飯、喝水了。我在邊上看了於心不忍,就叫住他,給他幾元錢買了兩瓶碑酒、一袋餅乾、一盒煙和火柴,老人也不推辭,向我點頭説了幾句蒙古話,然後就吃起來。蒙古族人就是如此:走道人受別人的幫助是常事,別人到他的蒙古包也是如此,所以一般不表示千恩萬謝。不像我們有些人,做點“好事”就覺得自己是個“救世主”了。那四川婦女叫蒙古族老人記住我這個“恩人”。我説:沒有必要,同為走道人,出門在外,誰都有個難處。一年多來,我難道受別人的幫助還少嗎?!一年多來,走道人在路途中的艱辛我是太知道了。在我今後的生命旅途中,凡是遇到走道人有何難處,哪怕我身邊有一個饅頭,我也會分給別人一半的。

  過了一會兒又進來三個鄂溫克族婦女,她們要了啤酒、糖和煙,就站在櫃臺邊喝。一位鄂溫克老婦女看見了在一旁的蒙古族老人,便拿起自己的酒瓶給他喝,他便將自己的酒杯給那老婦女,他們就這樣相敬如賓,互相敬著喝。蒙古族老人接過酒瓶時,倒了一點啤酒在手指上,然後用手指朝空中彈了兩次,這是蒙古族人喝酒時敬天地的習俗,而那鄂溫克族婦女則將酒倒一點在地上以敬神靈,並不用手指彈。這兩個民族的老人素不相識,就這樣相濡以沫似的,鄂溫克老婦女同另一位中年婦女也將酒瓶給我,我也學著他們的樣倒一點在地上,並用手指沾一點酒朝天空彈兩次,然後象徵性地喝兩口,他們見了很高興。

  沒等他(她)們喝完,我就頂著太陽繼續“浪跡天涯”了。

  滿族、達斡爾族、柯爾克孜族聚居的五家子村

  1989年10月16日晴

  上午,去富裕縣政府辦公室,主任韓強接待了我,給我開了去民委、文化局、縣誌辦的介紹信。我到富裕縣主要是了解由新疆(280年前)趕來的一支柯爾克孜族的情況。去文化局了解了有關柯爾克孜族人的文化和一些傳説。又去民委,民委常永生(蒙古族)接待了我,介紹了該族的一些情況,並給了我《黑龍江省柯爾克孜族志》一書。下午2時,我離開富裕縣城,沿鐵路線前往24華里外的富裕縣滿族、達斡爾族、柯爾克孜族民族鄉五家子村。五家子村是以柯爾克孜為主體民族,由四個民族(柯爾克孜、滿、達斡爾族、漢族)共同聚居的村。當太陽剛落山時候,我到達了五家子村。五家子村黨支部書記王玉才、村長吳旭光(皆為柯爾克孜族)熱情接待了我。

  進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

  1991年11月18日晴

  今晨6時15分起床,6時40分離招待所,楊靜和焦雪蓮送我至十余華里外的西寧四中處依依惜別。我取道大通、祁連、肅南,向新疆挺進。

  10時25分,抵達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縣城。城中多回族、土族,晚上吃飯時,在清真飯館同群眾聊天。縣城南面,公路兩側多為鉛廠廠區。

  裕固族

  1991年11月30日晴

  明日,擬前往甘肅省肅南固族自治縣縣城,行程98公里,分兩天走到。肅南是我國裕固族唯一的一個自治縣。我如要訪問完55個少數民族,這次就不能漏過了。雖然肅南不在前往新疆的直線上,但再遠,我也得繞進去。這是決不能含糊的。

  塔吉克族

  1992年6月20日睛

  下午,去著名絲綢古驛、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中的蒲犁國及喝盤陀國的國都“石頭城”。拍照若干。城下為塔吉克族人村落。

  喀什至紅其拉甫,為古代西去印度必經之路,唐僧取經走此道。途中多為塔吉克族人村。

  塔吉克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少有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之族。據縣公安局統計,30年來未押解過一個塔族犯人。他們在此地兼農兼牧,同維、漢、柯爾克孜族並存。

  塔吉克族人美麗無比,尤以婦女為最。

  伊寧市“俄羅斯小學”

  1994年4月16日雨

  上午,前往全國唯一的“俄羅斯小學”——伊寧市俄羅斯小學走訪俄羅斯族。學校的負責人韓巴圖(錫伯族)和蓋納吉(俄羅斯族)等老師接待了我。

  抵南伊珞巴族自治鄉

  1994年12月6日陰

  今日11時,徒步前往距米林縣城7公里以外的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以完成走珞巴族的任務。12時30分,抵南伊鄉鄉所在地。

  珞巴民族鄉的鄉長達嘎和他的妻子熱情接待了我。鄉長畢業于西藏民院,有一女一兒。

  現在珞巴族多穿藏裝或漢裝,珞巴衣飾已很難見到,市面上也買不到。

  珞巴以前是個打獵的民族。打獵現在已禁止,附近的山林,特別是縱深處的原始森林中有虎、熊、野豬等多種野生動物,1979年有人還用鐵鉗鉗住一隻老虎。

  珞巴族在喝酥油、吃糌粑方面同藏族一樣,在其餘方面則同漢族。

  珞巴族人屋裏沒有神龕,不挂物像。

  珞巴族人居住在林區,全燒木柴,多從山中自己砍來。

  達嘎鄉長請我吃了中午飯,飯中特地有他們最喜愛的山珍——山老鼠。

  大理“三月街”

  1993年4月6日

  公路的左側為逶迤蒼茫的點蒼山(蒼山),右側便是著名的洱海(據説長約30公里)。這些景區都是早在兒時看《五朵金花》時就知道並嚮往之的,今日終於得見。

  9時,抵大理古城。街區早已被人群擠得水泄不通,來自各地的人們都來“趕街”。這天早晨,古城大理還舉行了“三月街”開幕儀式,表演了民族歌舞,這個節日自古代延續至今。

  人群中多為艷麗服飾的白、彝族。“三月街”的內容主要是農副商品的貿易及盪鞦千、賽馬活動。鞦韆比賽(踢橫桿上的一種響鈴),來自農村的白族姑娘到底要比漢族姑娘要耍得好,而賽馬則不行。

  傈僳族

  1992年4月27日陰

  14時,經瓦貢公路一個叫蘭木貢的地方,有幾個傈僳族漢子在掄大斧劈柴,他們都同時在喝一種用玉米釀的“水酒”。

  今日途中,仍見怒江兩岸的山坡上有不少傈僳族人的山寨。大多是用茅草和蘆席、木板蓋成的茅草棚。

  15時,行至瓦貢公路140公里碑處,見一些傈僳族人在怒江邊耕耙很窄、很小的水田(最小的僅幾平方米)。同時,還將樹葉和草漚在田裏。我看到後感慨萬分。而他們的孩子、老人都在田邊燒水和玩耍。我忍不住將所帶的兩包原作我中午飯的方便麵拿出來分給了孩子們(方便麵可以幹吃)。那些孩子也許從來都沒有見過這樣的食物,他們吃得很歡。我拍了那“小田”的照。他們還想留我吃飯。我看著那些孩子和在路邊石塊上煮出的玉米粒飯,忍不住邊落淚邊大步離去。

  獨龍族少年

  1993年5月13日雨、雪

  13時30分,遇獨龍江鄉米黑王村獨龍族少年楊玉光,楊送其舅翻雪山丫口後返回,見我走得十分艱苦(我的左腳踝傷得厲害,加上昨、今兩日三次翻越高黎貢山而體力耗盡),遂主動提出幫我背背囊、當嚮導。這位獨龍族少年在我最精疲力竭時幫我背了3個多小時,而且一路都是山高路險,崎嶇異常。16時30分至米黑王村他家時才分手。我十分感激他,一時又找不到什麼可以感謝的,遂給他10元錢以示謝意。他堅持不受。我一再要求後,他才收下。

  17時30分。在大雨中,我堅持走完了最後5華里地,一直到獨龍江邊,抵達獨龍族鄉。

  瀘沽湖畔的摩梭人

  1993年6月13日多雲

  上午,搭摩梭人搖的小木舟前往鳥島和土司島。當地摩梭人以渡人為副業,去一島為5元,我一人去也劃,幾個人去也劃。

  今日三個划船的小夥兩個都同母親一起過,一個父母死了,同哥哥過。沒有同父親一起過的。他們划船喜唱歌,也請我唱。

  歌詞有:美麗的瀘沽湖,雄偉的獅子山,鮮紅的杜鵑花開滿了山野,古老的摩梭人歌聲嘹亮。

  不管你從哪來,來了就是朋友。上湖泊,給你留著小船。

  我走訪的第三十三個少數民族——畬族

  1995年8月28日多雲

  今日前往我所走訪的第33個少數民族聚居地——浙江景寧畬族自治縣縣城。


責編:東子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