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綱要》系列訪談之二:誠信,安身立命之本 |
10月29日 14:21 |
|
|
(專家:北京行政學院副教授、倫理學博士鄯愛紅)
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人之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一旦喪失或弱化了誠信意識,各種不道德和腐敗現象的産生就是必然的了。
目前,政治領域的腐敗、經濟領域的制假販假,人際交往相互不信任都強烈地預示著社會誠信意識的弱化和喪失。
記者:在剛剛公佈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明禮誠信”被確定為公民的基本道德規範之一。請您談談誠信的內涵和它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專家:誠信作為一種道德要求,意思是誠懇老實,有信無欺。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人之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一旦喪失或弱化了誠信意識,各種不道德和腐敗現象的産生就是必然的了。一個信用缺失,道德淪喪的國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續發展的經濟。我們只有講誠信,才能建立正常的政治秩序,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我們只有講誠信,才能建立正常的經濟秩序;我們只有講誠信,才能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
建立健全社會信用制度,培養公民的誠信品德是事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否順利推進的重大問題,是擺在我們而前的現實任務,也是具體落實江澤民同志“以德治國”方略的基礎工程。
記者:我們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哪些不誠信的現象?它們的危害何在?
專家:目前,政治領域的腐敗、經濟領域的制假販假,人際交往相互不信任都強烈地預示著社會誠信意識的弱化和喪失。
首先,經濟生活中的不誠信嚴重危害著市場經濟的順利發展。
如今,在經濟領域中最明顯的,使人最為深受其害的是造假、販假。凡是能説出口又有利可圖的,幾乎都與假字有關。經濟領域中不以誠信為本,假冒偽劣産品充斥市場,服務質量十分低下,買賣經營靠坑蒙拐騙,必然造成經濟領域的混亂,擾亂市場經濟發展的正常秩序。市場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沒有信用,市場經濟就無法維繫。
其次,政治生活中的不誠信嚴重影響了政府在公眾中的形象。
黨員幹部隊伍中存在的腐敗現象可算是時下公眾反響最為強烈的問題。以權謀私、權錢交易、貪污受賄、欺上壓下等已嚴重地破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工作中耍花架子、搞形式主義、浮誇虛報等,從本質上看都是一種欺騙和弄虛作假的行為。最可怕的是不誠信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一種生存環境,一些人不守誠信而不受任何懲罰,反而因此得到好處,當謊言和虛偽在一些時候總是比真誠信實更適合某種環境並具有更大的生存優勢時,就必然導致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範圍內不守誠信。
此外,個人交往中的不誠信損害了人際關係的和諧,致使人情淡薄。
孔子説:“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誠信是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德行。然而,許多人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急功近利,言而無信,客觀上導致人與人之間相互不信任,相互欺騙,扭曲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關係,使人們陷入懷疑一切的境地。
記者: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不誠信現象的存在呢?
專家:我認為,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市場經濟負面影響對誠信意識的背離。
市場經濟對大眾行為的根本影響,主要表現在行為的動機方面。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發展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另一方面也誘發了人們的求利心理。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假設絕大多數人都會在社會給定的條件下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當人們長期受限制的求利心理漸漸被"正名"而得到認可,並被看作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後,一些人便置良心與道德于不顧,堂而皇之地採用各種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追求自身的利益。經濟生活中的欺騙現象、不誠信現象漸漸向社會生活的其它領域漫延,這是導致人們對誠信意識背離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封建專制長期壓抑對誠信意識的扭曲。
誠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實,沒有真實也就沒有了誠信。然而,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中,在一個由少數人掌握統治大權的"人治"社會中,民眾的命運隨時會因為統治者一時的喜怒哀樂而改變。人們面臨著各種各樣險惡的生存環境,不僅人們的慾望不能真實地表達,人們的思想也受到種種限制。説謊獻媚往往可以給人帶來好處,真誠信實卻常常吃虧遭殃。“逢人只説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見什麼人説什麼話”, 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意識扭曲著人們的誠信意識,是社會誠信意識缺失的內在原因。
第三、道德教育政治化對誠信意識的弱化。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讓人們了解並掌握基本的為人之道。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體制中對德育非常重視,但在內容設置上往往與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甚至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屈從於政治需要,片面強調政治意義上的“忠”,而忽視個人對自己內在良心的"誠",甚至把這二者對立起來,這不能不説是導致一些人違背良心、混淆真假、顛倒是非的一個重要原因。
記者:怎樣才能化解現代社會生活中的“誠信危機”,建立以誠信換誠信的社會環境?
專家:公佈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在全社會倡導包括“明禮誠信”在內的公民基本道德規範,必將有效地促進“誠信危機”的化解。此外,我們還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以誠信為突破口,加強道德建設。誠信是道德的基礎,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要開展相應的宣傳教育活動,使全社會的人們都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強化誠信光榮、不誠信可恥的觀念,形成誠信者受尊重,不誠信者遭鄙視的社會氛圍,對那些不講誠信的人進行道德鞭撻,輿論譴責,漸漸確立人人講誠信的良好社會風氣。
建立相應的約束懲罰機制。要建立個人和企業的信譽檔案,對企業的納稅狀況、守法狀況、財務管理狀況等進行嚴格的登記,守信者受鼓勵,不守信者受懲罰。鼓勵媒介披露不講誠信的人和事,嚴禁有不誠信記錄者擔任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領導、管理人員,對不守信用而造成嚴重後果者,不僅要在經濟上追究其責任,還應追究其法律責任。
建立健全任用幹部的道德考評機制,做好"官德"建設。要在全社會建立講誠信的風氣,各級領導首先要做講誠信的領導。正人先正已,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這是一個普遍的原則。誠信作為一種道德要求,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必須落實到行動中。誠信教育不只是對百姓進行教育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領導者要率先垂范,做好表率。只有這樣,政府才不會失信於民,政令才能順利推行,才能在全社會形成講誠信的風氣。(2001年10月26日 唐維紅)
|
責編:曹勁 來源:人民網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