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3日 “財經中國”之鄉村篇 |
09月29日 14:50 |
|
|
2000年一月,我們第一次來到土默特右旗,這裡位於內蒙古西部,呼和浩特和包頭之間,是一個普通的農業旗,在內蒙古,旗相當於縣。1929年,23歲的埃得加-斯諾從北平乘火車來到這裡,記錄了當時這裡正在發生的一場慘絕人寰的大饑荒。斯諾説,他從這片土地上開始真正了解中國,這裡是他一生的覺醒點。
七十一年之後,距離旗政府所在地薩拉齊西南30公里的大城西鄉五聖公村,也成為我們關注中國農村生産生活的樣本。五聖公人口1700多,擁有土地10000多畝。按照1999年的統計,全村人均收入2500元左右,這正好是中國農民的年人均收入水平。
從春種到秋收,我們的鏡頭記錄了農民劉二後和他的同鄉到底該種什麼才掙錢的煩惱,也記錄了他們在在豐收時的喜悅,和對來年好光景的期盼。
在中國,象他們一樣在土地上耕耘的農民有好幾億人。
國慶前夕,我們又來到了薩拉齊。斯諾的塑像依然矗立在那裏,知道斯諾與薩拉齊那段故事的人很少,所以這裡仍然十分的安靜。一墻之隔的大街上卻是另外一副景象,縱貫全鎮的主幹道已經完全看不出原來的模樣,如果不往小巷裏走,原來的薩拉齊已經看不到了。
城裏新開通了公共汽車,看樣子這種差不多與這個鎮同齡的驢車離退休的時候不遠了。一年的時間,薩拉齊的變化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五聖公會有些什麼變化呢?
回到五盛公村我們最關心的當然是今年的收成怎麼樣,小麥已經收割,玉米等大秋作物長得生機勃勃,看來是一個豐收年,但在向日葵地裏,我們卻從五盛公村的農民的臉上看到了無奈與苦澀,本該在年初下來的雨水卻不適當地出現在初秋。小麥、玉米沒受什麼影響,而佔了全旗30%耕地面積的向日葵卻因土質疏鬆大部分倒在了地裏。這幾年葵花籽是當地農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農民劉二厚還在地裏試圖用木棍把向日葵一顆顆地支起來,很多人家就都順其自然了。
記者問:“這塊地今年收成看來怎麼樣?”
劉二後回答説:“不要臥了吧,今年的收成還可以的,我種了十六畝瓜子,三個人支了四五天,稈有的斷了還有的臭了,我勤快還可以點,一般的支也不支,比往年差一點,今年沒有損失的話,數今年豐收了,掙錢是少了哇,400斤瓜子,一斤一塊五。”
除了向日葵,夏天的冰雹和初秋的大雨也使另外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西紅柿的質量受到影響,西紅柿因為雨水太大一部分爛在地裏,一部分因為質量次賣不出好價錢。大部分的西紅柿就這樣被扔在村口,剩下稍好點的40塊錢一車賣給了城裏的小販,失望的農民與小販之間因為價格質量問題的爭吵經常發生著。
大家都説,按照今年的行情,本來可以是一個豐收年,一場秋雨澆滅了大家的希望,好在這些年來農民門已經學會了分散風險的方法,每樣作物都種得不太多。這樣雖然是災年,五盛公村的農民們損失還算不上慘重,遭災不嚴重的玉米與西瓜的價格都比去年高出30%以上,災後地裏剩下的葵花籽每斤也能多賣五毛錢,比去年高出近50%。估計全旗農民收入會與去年持平或者略有增長。用旗長的話説,今年算是貧年偏豐。
除了每家院子裏養的幾隻羊幾頭豬,五盛公的農民門大部分的收入還是來自於種植業,在幾裏地之外的大成西村蒙牛和伊利兩家奶業公司把觸角伸向了這裡,世代以種地為主的農民又有了新的出路。
每天早晚各一次,養牛戶將奶牛牽到建在村裏的奶站擠奶。根據協議好的價格,十天后公司就將款項劃到農民在信用社開的戶頭裏。奶站由私人投資開設,公司按照收奶量給付報酬。有了銷路並能得到現錢,村民樊罕田放心地把在包頭養的十幾頭牛又牽回了村裏。
奶牛養殖戶樊罕田告訴記者:“原來是在大成西養著兩頭奶牛,奶子沒有銷路,喝奶的人少,沒錢,只好上了包頭,出去養了四年,出去費用相當高。從今年春天聽説有人投資來大成西蓋奶站,咱們挺高興,非常支持蓋奶站,準備想回來,出去費用太高,回來個人還有30來畝地,地皮不用上稅,把個人的地種上,給奶牛種草種飼料這一塊都能節省了。”
我們來到這裡的時候,正趕上新建的奶站開業典禮,大成西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熱鬧,村裏、鄉里連旗裏的主要領導都趕來祝賀,紅紅火火的場面讓村裏世代種地的農民心活了。
農民説:“奶站建起來,銷售奶子就方便了,看到掙錢後咱們也有了想法,就開始上這個項目,我準備蓋起個牛舍。年前上10頭,現在資金已經到位了,就是借的。”
養奶牛致富已經深入人心,雖然全旗的收入中只有14%來自養殖業。旗委書記卻把這個差距看作是個發展養殖業的潛力。
內蒙古土默特右旗旗委書記孫毅説:“做為土右旗有105萬畝水草地,大種的玉米、葵花、小麥是它的主要品種,這些産生的秸稈大量地沒有被利用,同時在地頭、田埂禁牧的實施,大量的草你們也能看到,如果説我們土右旗農民收入構成中畜牧業的比重能增長20個百分點,我們農民每人的人均收入能增加1000塊錢左右。”
象這樣的奶站在全內蒙去年一年就建立了150多個,而且部分地區的養殖戶還能得到來自企業的貼息貸款。農村信用社也成為支持發展養牛業的重要力量,除了準時發放牛奶款外,農民買一頭奶牛信用社可以提供6000元的貸款。過去等著有人上門貸款的信用社如今也開始走進村裏主動提供貸款。
在採訪大城西鄉信用社主任武喜喜時,他説:“農民的信用情況是可以的,在正常年景,不要遭災,基本上還是回收率在95%以上,農民幾乎沒有呆壞賬,形成的風險幾乎沒有,這個項目通過政府調整産業結構的引導,通過我們信用社進行市場分析、市場調查,尤其是大成西鄉養奶牛的典型的幾戶進行調查以後我們認為,養奶牛的風險比較小,但收效比較大認定這個項目在我們這個地方相當適合。”
鄉里以前也試圖搞過工業,最後都是以失敗告終,經過幾年的折騰,幹部們比以前更清楚,他們應該幹的是什麼。
大城西鄉黨委書記樊文明告訴記者:“在農村特別是在我們這個地方,搞點農牧結合的,這個它有資源,農民易接受他也會,你搞點工業咱們資源沒有,技術沒有,資金沒有,什麼也沒有白手起家不可能。”
這一年影響農村經濟生活的一項重大舉措——費改稅也在五盛公村推廣開來,致于什麼是費改稅很多農民並不十分清楚,但他們明顯得感覺到今年比去年少交了不少錢。
農民説:“去年800多今年600多”
不知道費改稅到底怎麼回事,不知道手裏的紅本本能幹什麼用,但他們會感受到,過去,名目眾多的這費那費將成為歷史。依法納稅將會成為他們將來聽得最多的字眼。過去收稅收費是鄉里、村裏幹部的頭等大事也是最頭疼的事,如今全旗的農業稅卻只在25天裏就全部收齊。
內蒙古土默特右旗副旗長伏瑞峰對我們説:“農村稅費改革,土右旗已經推了兩年,今年已經進入正常運作,它的意義第一,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後,農民也明白幹部也明白。第二,有利於農村社會的穩定,這應該是一個大前提。第三,農民滿意,幹部滿意,政府滿意。”
經測算,費改稅後今年全旗農民將減輕負擔25%,全旗農牧業稅及附加稅的徵收率預計可達到95%以上。
因為靠著黃河,有河水灌溉,這一帶一直是不怕旱災怕水災。為避免黃河下游長時間斷流,黃河兩岸灌區的供水量也都受到限制,為了能讓有限的黃河水儘量多地流到地裏,旗裏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擠出錢來,用於灌渠清淤和防滲漏處理。
除了高效利用黃河水,五盛公村民們還集資打了25眼機井。黃河灌渠的水都是按照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的生長週期供應,有了機井村民們就可以在地裏多種些經濟作物了。
五聖公村村委會主任張偏告訴記者:“過去澆黃河水,一除黃河水太貴,再一個是澆黃河水不適時,比如種西紅柿,水得經常澆著,黃河水不用咱們,機井澆的地又好,治鹽鹼作用”
一年不見,原本較為封閉的五盛公村多了些現代氣息,村裏通了有線電視,見過世面的年輕人把外面的流行時尚帶回了村裏,家電、摩托車、還有各種培訓班的廣告被粉刷在墻上。剛立起的聯通公司的手機信號發射架成了村裏最顯眼的標誌。以前總也請不來的電信部門開始準備在村裏架線裝電話。
電視、電話、摩托車讓這些祖祖輩輩在這塊土地上勞作的農民與外面的世界連在了一起。新思想、新事物不斷的在與落後的觀念和習慣進行著撞擊。
劉二後説:“不準備安,小兒子叫安,回來叫安,給誰打,沒個打頭。”
在這個普通的村莊裏,變化在悄悄地、不聲不響的發生著,村裏人的感受可能並不明顯,但一年的時間間隔卻讓我們這些外來者有了深刻的體會,如果明年我們再來,會有更新的變化等著我們嗎?比起大城市,農村的變化顯得緩慢,但我們從鄉村的細微變化卻看到了希望。(劉戈 董洪軍 陳偉 孫惠君 劉賢霞)
|
責編:劉瓊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