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瑪峰將重新測高 8848.13米記錄可能改寫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12日 20:27)
科技日報消息:世界最高峰的皚皚白雪中能否找到人類活動污染環境的證據?神秘的冰川是在前進還是退縮?那些不畏風寒的植被究竟能在多少米的高山上生存?珠峰是在繼續隆起還是不斷垮塌,又是如何長成這樣一個“大個子”的?這一切疑問都將在今年有進一步的答案。記者今天從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號稱地球“第三極”的珠穆朗瑪峰將再次迎來一批特殊的朋友。3月到6月,中國科學家將開展珠穆朗瑪峰地區大型綜合科學考察。這是21世紀我國首次珠峰地區多學科綜合科考,也是近30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指出,珠穆朗瑪峰高海拔、高寒的自然地理條件非常獨特,地質構造也相當複雜,有著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一直是世界各國科學家關注的焦點。而在近幾十年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珠峰地區的環境變化成為當前急需研究的課題之一。
課題負責人、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鄭度院士告訴記者,此次科考活動將通過全面開展對珠峰地區大氣物理及大氣化學成分、冰川變化、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變化、地質等方面的觀測研究,力求揭示近幾十年全球變化在珠峰地區有哪些表現。
鄭度説,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科學院、國家體育總局先後3次對珠峰地區進行了地質、地理、測量、氣象、水文、植物、動物、高山生理等專業的科學考察,其中1975年由中科院、國家測繪總局和國家體委聯合組織的珠峰登山科考,由於我國也是世界第一位女性成功登頂和國家測繪局測定珠峰高程而廣為人知,意義深遠。通過一系列科學考察活動,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科學資料,填補了許多空白,為闡述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演化及其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影響等重大理論問題提供了科學依據。
此後30多年來,包括珠峰科考在內的我國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孫鴻烈院士説,此次科考將是對以往歷次考察資料和成果的補充和昇華,並以點帶面,提升我國對珠峰乃至整個青藏高原科學研究的水平。同時還具有科普宣傳上的意義,可提升公眾對環境變化與環境保護等的認識和理解程度。
中國科學院青藏研究所所長姚檀棟指出,現在的儀器設備和研究水平比以前有了大幅提高,今年的科考預計可以取得多項重大突破。科學家將首次在珠峰地區開展與溫室效應相關的大氣溫室氣體、氣溶膠和雪冰的黑炭及有機污染物質(POPs)研究;首次對珠峰地區的冰川變化及冰川水文進行系統的觀測研究,尋找氣候變暖的證據;探討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的對應關係。
姚檀棟透露,即將開始的珠峰科考從研究的設計、野外採樣到實驗室儀器分析,都是從垂直分佈的變化規律入手的,通過開展全方位的樣點-剖面-區域的對比調查與分析,首次得出珠峰地區典型生態系統對環境梯度的適應性特徵,精確給出植被上限及相關生態環境特徵,並進一步確定珠峰高度變化的歷史。
目前,科考的前期準備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課題負責人之一,本次野外考察隊隊長,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康世昌研究員告訴記者,預計今年3月20日前後,所有科考隊員將在拉薩集結,4月1日之前,儀器設備運抵珠峰大本營。科考隊員的工作區域將會超過6500米,他們不能到達的區域,由登山隊員協助完成,如採集岩石和雪冰樣品等。如果天氣條件許可,野外科考工作將於6月中旬完成。
另據介紹,在科考活動期間,中國女子登山隊將再次衝頂珠峰。國家測繪局還將對珠峰高程進行精確測定。屆時,最近以來引起人們極大關注的珠峰海拔高度問題將會有一個準確答案,也許8848.13米的記錄將會由此改寫。 (羅暉 遊雪晴)
責編:戴昕 來源: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