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水污染警示我們什麼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1日 18:05)
淮河、黃河等沿河地區污染造成的災難,像震耳的鐘聲,引發人們對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發展速度的反思。
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和諧社會各種關係中的基礎關係。如果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和諧,那麼構建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關係也難。
從1996年到2003年,淮河流域地區的GDP增長了134%,但生活在淮河岸邊的許多群眾吃水卻成了問題,相當數量的居民飲用著“不敢拿去檢測的地下水”,不少城鎮飲用水要“加糖或加鹽才能下咽”。癌症、各類疑難雜症在一些河流沿岸的城鎮、村莊逐年增多。發展經濟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而嚴重的水污染使人們的基本生活條件不斷惡化,健康受到嚴重威脅,這樣的經濟發展,意義又在哪呢?
人與自然的關係,本質上反映了人與人的關係。有代表説,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和諧,實際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沒有調節好。因為資源的有限性與人類需求之間的矛盾很大,導致人類對環境資源的爭奪加劇。比如,環境污染,是人對自然的一種行為,説穿了就是一部分人為了局部利益製造的污染,讓整個社會來承受,這就是追求利益的階層與承受代價的階層之間的利益衝突。“淮河污染,叫苦連天的都是當地農民,沒見哪個造成污染的企業負責人訴苦。”
再看看我們的黃河。多年無節制的索取,大量掠奪了黃河自身的生態水,導致黃河斷流加劇、河道不斷萎縮。一位專家形容這種做法是:“喝幹了‘母親河’的乳汁還要喝血汁,最後的黃河水就是炎黃兒女的眼淚。”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落實在行動上。停留在口頭上,説一套做一套,玩“數字治污”遊戲,打“排污遊擊戰、地道戰”就是不和諧。
構建和諧社會,資源合理利用、環境保護是基礎。犧牲環境發展經濟,不能支撐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的不和諧音。(新華社記者肖敏 齊中熙 李亞彪)
責編:戴昕 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