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追蹤兩會 關注科技 > 正文

3.6億人喝不上“衛生水” 環保風暴何時刮到“農家”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0日 11:20)

  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記者李斌)“中國農村不是遠離污染的世外桃源,農村有3.6億多人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每年1.2億噸的農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在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院長陳英旭委員的眼裏,農村環境惡化問題猶如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可能爆炸。

  城市工業轉移導致近郊污染加重,村鎮及工業建設無規劃或不按規劃實施,小作坊式工廠的工作環境惡劣且缺少防護措施,嚴重損害職工身體健康……由於多方面原因,在目前的廣大農村,環境污染仍在加劇,數億農村人口生存環境惡化,人民健康受到危害,農村社會經濟難以可持續發展。

  作為環保專家,陳英旭委員告訴記者,由於長期的耗竭式耕作和無度使用農藥、化肥和地膜,以及工廠企業“三廢”超標排放,導致中國1.5億畝耕地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呈現重金屬—有機物複合污染的複雜情況,土壤質量退化,農産品歉收,有毒物質超標的情況屢有發生,農業生産可持續發展受到阻礙。

  陳英旭委員説,我國農業生産以及畜禽養殖導致的面源污染日趨嚴重,難以有效控制,造成湖泊等水體的富營養化,使之失去生産和生活的使用價值,面源污染還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甚至食品污染。

  人們對太湖、三峽大壩庫區、杭州灣等的監測表明,懸浮物和大部分氮磷來源於農田徑流,而目前對於面源污染,研究、監測和控制工作都剛剛起步。農村環境污染,尤其是工廠企業的“三廢”排放和污染事故引起的民事糾紛日趨增多,長期污染積累的矛盾逐漸激化,農民往往不會尋求法律途徑,而採取一些極端的做法,給社會安定造成隱患。

  “環境治理也重城輕農,城鄉公平何以體現?”陳英旭委員直言,城市環境的改善往往以犧牲農村環境為代價,而農村沒有得到相應的生態效益補償,與農村環境保護相關的政策法規不夠完善有關。

  這位政協委員建議,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高度重視農村環境保護問題,統籌城鄉,把廣大農民的生存健康問題提上日程,同時建立綠色GDP績效考核體系,改變傳統生産模式,實行循環經濟,推動環保公眾參與,加大對農村環境保護相關科研的支持力度,發展污染土地的治理和修復技術等。

  “與城市系統較嚴密的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相比,農村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幾乎是一片空白。”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王曦委員也同時發出呼籲,“鋻於農村環境保護的壓力增大,而農村環境保護相當薄弱的現實,我們更要注意農村環境保護的需要,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執法和宣傳,做好農村污染綜合治理試點工作。”

  “農村的環保問題值得關注,要建設一些基本的環境保護設施。”“小城鎮排污難、環境污染嚴重的問題值得關注。”界別不同,然而政協委員們的聲音卻是一致的,那就是:農村環境污染非同等閒,讓“環保風暴”儘快刮到農家。 (完)

責編:戴昕  來源:新華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