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愛因斯坦未因相對論獲得諾貝爾獎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2日 10:57)
由於諾貝爾在遺囑中只要求將諾貝爾獎用於獎勵那些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及和平事業中“對於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人”,加之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堅持許多不合理的評選規則,致使二十世紀的一些最重大發現並未獲得評選委員會的“青睞”。
相對論
長期以來,諾貝爾獎評選檔案一直處於保密狀態,評選內幕自然不為世人所知。直到1974年,諾貝爾基金會才做出一項新的規定。但是,這項新規定還是要求“僅對過去五十年的評獎檔案保密”。
根據已公開的諾貝爾獎評選檔案資料,在二十世紀的頭二十年裏,由於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幾十名著名科學家一直提名他為諾貝爾物理獎候選人。但是,當時身為諾貝爾獎評審團成員、1911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加爾斯特蘭德卻認為,相對論應接受時間的考驗,致使愛因斯坦連年落選。
直到瑞典皇家科學院成員、年輕的奧森于1921年提出一項折中方案,才打破愛因斯坦究竟該不該獲獎的僵局。奧森提出讓愛因斯坦的另一項研究成果——光電效應理論獲諾貝爾物理獎。這樣,奧森的提案才被加爾斯特蘭德及其他評委會成員所接受,使愛因斯坦獲得了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
“哈勃定律”
二十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 哈勃揭示出在無垠的宇宙中,銀河系只是“一名小小的成員”。
哈勃首次提出,在銀河系之外存在大量星系,並認為遙遠的星系在其光譜中産生顯著的“紅移”現象。哈勃的理論認為,“紅移”最快的星系就是離我們最遠的星系。這也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的誕生,使哈勃名氣大噪。但是,當時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審團仍堅持舊的評選規定———天體物理學的發現不在評獎範圍內,使哈勃失去獲獎機會。儘管後來有消息説,在1953年哈勃去世之前,物理獎評審團也曾一度同意推舉他獲獎。當時,傳記家、印第安納大學教授克裏斯蒂森曾評論説,如果評審團早點破除清規戒律,哈勃肯定能獲得諾貝爾獎。
“島嶼生物地理學”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羅伯特 麥克阿瑟和愛德華 威爾遜運用數學研究並創造性進行實地考察後提出,物種是如何移居新領地的理論,使世界科學界為之震驚。
今天,自然資源保護工作者運用這一理論,能計算出為保護瀕臨滅絕物種的生存需要多少棲息地;進化生態學家利用這一理論,對物種構成和物種的滅絕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儘管麥克阿瑟于1972年逝世,威爾遜也未獲得諾貝爾獎,但他卻獲得過大量頗有聲望的其他科學獎。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皮姆教授説,同科學界的承認相比,是否獲得諾貝爾獎並不重要,諾貝爾獎並不代表一切。
“大陸漂移”理論
球物理學家韋格納在1915年提出地球陸地漂移的理論時,遭到很多人譏笑,認為大陸漂移説荒誕不經。韋格納于1930年因進行科學探險考察在格淩蘭遇難。
後來,一些科學家繼承了韋格納的事業,繼續對大陸漂移理論進行研究,並完善了他的理論。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人們獲得有關這一理論無可辯駁的證據時,韋格納已經不在人世了,他也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意識與無意識”理論
1929年,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了轟動一時的“意識和無意識及其對行為影響的理論”。但這一理論並未使他獲諾貝爾獎。
一些傳記家説,弗洛伊德死前一直認為,10年後諾貝爾獎評委會會打電話告知他獲獎。但因在諾貝爾活著的時代,心理學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因此心理學理論不會被列入評獎範圍,研究心理學的人必會被拒之門外。(駐華盛頓記者 張孟軍)
責編:戴昕 來源: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