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欲借紀念愛因斯坦激發創新精神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1日 16:38)
本報訊 今年是愛因斯坦逝世50周年以及他提出狹義相對論100周年。德國政府和科學界把今年定為“愛因斯坦年”,希望借紀念愛因斯坦的機會,激發民眾尤其是年輕人的創新熱情。
在愛因斯坦長期生活過的柏林、波茨坦以及慕尼黑等城市,全年將舉辦總共100多場紀念活動,包括展覽、講座、研討會以及歌劇演出等。這些活動由德國聯邦政府以及德國科學界、經濟界和文化界共同舉辦。聯邦政府為紀念活動撥款1.3億歐元,預計來自民間贊助單位和個人的資金也將達到同樣數目。
引人注目的大型活動有:3月份,柏林將舉行約6000名歐洲物理學家參加的歐洲物理學大會;5月份,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組織的“愛因斯坦——宇宙工程師”大型展覽開幕;6月份,世界3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將會聚柏林參加紀念活動;9月份,世界著名藝術家們將用各自的藝術展示愛因斯坦在德國的生活足跡。
為使青少年更多了解愛因斯坦並學習他的探索精神,組織者們將專門安排針對青少年的紀念活動。今年暑假期間,柏林將舉行為期兩周的“科學之夏”活動,活動形式有游覽愛因斯坦故居、討論會、看電影等。為了貼近青少年,各種展覽都力圖使用生動淺顯的表現形式。
德國總理施羅德1月19日在“愛因斯坦年”活動啟動儀式上説,希望借“愛因斯坦年”的活動,在德國創造“新的科學文化”。他説,科學應該在德國成為“更平常的事”。
德國教育部門的領導者們也在呼喚創新思維。教育和科研部長布爾曼説,“好奇心和思考的快樂對德國太重要了”。德國高校校長會議主席彼得 蓋特根斯説,高校應該創造“最大可能的自由創造和橫向思維的空間”。德國洪堡大學校長於爾根 米勒內克則認為,“我們需要更多的除了實用性考慮之外的自由思考”。
德國歷史上哲學家和諾貝爾獎得主輩出,德國人也一直以本國作為“思想家的國度”而自豪。德國人普遍相信,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德國能夠富裕,主要依靠的就是科研和創新。但是如今,面對強烈的國際競爭,德國政府和科學界有了一種危機感。
在強烈的國際人才爭奪中,由於晉陞體制問題以及較低的薪酬等因素,不少德國科研人員離開德國,去科研條件更好的國家工作,其中主要是美國。據統計,每年有約1萬名高級科研人員流向國外。
德國洪堡大學宏觀經濟學教授米夏埃爾 布爾達對新華社記者説,德國工業界的創新氛圍與其他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相比,也顯得有些落後。比如美國會出現“微軟”這種全新的品牌和産品形式,在德國則很少。他認為,德國某些制度不利於創新,比如,由於缺乏國家資助,一些企業因害怕創新的風險而不敢嘗試;向企業徵收高額稅款阻礙了企業在科研上的投資等等。
在意識到問題後,德國政府和科學界近些年來付出了很多努力,期望重新激發國民的創新熱情。去年,在德國政府&&下,創立了政界、經濟界以及科學界共同參與的創新協作機制,以推進各界合作並使科研成果能迅速用於生産。從2000年開始,德國每年都舉行以某個科學領域為主題的“科學年”,吸引民眾尤其是青少年關注和參與創新。
儘管財政一直出現赤字,德國科研經費近年來卻在不斷提升。2005年,德國政府撥出100億歐元作為科研經費,這個數目創造了新的紀錄。德國政府還表示,到2010年,要把科研經費提高到其國內生産總值的3%。(鄭漢根)
責編:戴昕 來源:科學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