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答記者問:中國沒有發展起來近代科學是事實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22日 17:28
人民網博鰲11月21日電 記者許秀華報道:昨天下午中國科協在博鰲亞洲論壇會議中心舉辦新聞發佈會,楊振寧出席並回答記者問。楊振寧先生非常睿智地回答了中央和海南新聞媒體的發問。
新華航空:中國科研工作者的生存狀態如何?請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就是學術自由環境兩個角度回答。
楊振寧:這個問題既簡單又複雜。尖端科技的發展,需要強大的經濟支援、訓練好的人才和科學研究傳統。問各種人才訓練中斷了十年,改革開放後訓練了一批人,目前這批人年齡在30-40之間,並且在漸漸地發揮作用,慢慢成長起來,因此,前途是樂觀的。中國通過設置研究中心,吸引和訓練人才。但是人才的訓練需要時日。如果中國經濟保持過去10到15年這樣的高速發展,在20-30年後中國將在科技前沿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科技導報:創辦一流的有國際影響的學術刊物,主要有哪幾個方面的問題?
楊振寧:科技刊物分為兩種,專業性刊物和科學普及刊物。我不太清楚你問的是哪一種,我就都講一講。這兩類刊物都需要發展,物理學、生物學都有1-2個領先雜誌,物理學是美國的《物理評論通訊》,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做到專業領先,歐洲和日本在物理學方面雖然工作先進,但沒有一個雜誌能夠做到物理評論通訊。生物方面是英國的《自然》和美國的《科學》,這兩個雜誌都有長久的歷史,達到這麼一個地位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每一個學科都有自己的一流雜誌,與他們競爭很難,要10-20年的時間才能趕上。説到科普,也有自己的領先雜誌,在世界範圍內發揮影響,也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地方,需要眼光、見解、經濟支援,要長期奮戰。
某報記者:樹立科學發展觀,貫徹科學發展觀對中國健康發展的意義?
楊振寧:隨著20世紀後半世紀全世界的發展,各國都認識到科技對國防、經濟有決定性影響,每個政府都設立了科技部,而在二戰以前是沒有科技部的。二戰中雷達和原子彈的出現對二戰勝敗發揮的決定性影響,對各國二戰之後對科技的重視起了決定性的影響。二戰中羅斯福總統讓政府科技顧問布什(和兩屆美國總統布什父子沒有關係)提交《戰後美國科技發展的組織和目標》的分析報告,報告送到白宮時,二戰已經結束。總統換成了杜魯門總統。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政府對科技發展表現出特別關注。近二十年,大家了解到科技也可能帶來新問題,才提出可持續發展,如果不控制發展速度,將産生嚴重問題,要既可發展又可持續,這個題目很大,中國政府、中國學術界、商業界非常關注可持續發展。
中新社:您是什麼時候回國定居的?在清華定居和在美國生活有何不同,對中國教育的改革發展有何建議?
楊振寧:我去年年搬回來,我7到15歲在清華園生活八年,可以説回來。這一年和許多朋友開會,和中國社會有很多接觸。我一生三分之二在美國,三分之一在中國。目前教大一物理,一班120人,我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任教,中美學生在訓練程度和成熟度方面差別很大,中國學生習題多,代數、三角和解析幾何在中學已經學習,而美國學生自由度大,這些知識還需要大學階段學習,中國學生學習專注,成熟些,美國十八九歲的年輕人不大成熟,對未來目標不明確。清華其中考試分數分佈集中在75-100分,美國學生分數差別較大。美國是經濟發達國家,中國是高速發展國家,對年輕人來説,中國的機會多些,高速發展的國家有很多機會。從前大批留學生不願意回國,多半沒有回來,但目前留學生回國的熱忱比較多。
楊振寧:還和中國和美國的傳統有很大關係。中國社會幾千年來重視人和人的關係,從嬰兒期,在社會結構上就注重人際關係。美國人際關係沒有這麼重,美國容易發生個人主義,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不像中國人親密、溫暖,而美國比較鬆散、比較淡漠。中國傳統上是人治社會,西方是法制社會。我不是學社會科學、文理學科、經濟學出身,人治社會也不是完全不好。説法治社會絕對好是完全錯誤的,兩種社會各有韆鞦。多一些分析,儘量吸取別的體制好的地方,摒棄本體制長期留下的不好的地方。
中央教育臺:2004諾貝爾獎又沒有中國人獲獎,我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在哪?一流大學的標準和內涵是什麼?
楊振寧:這次諾貝爾獎基本都是上世紀70年代的工作,中國不能産生這樣的工作,這很容易理解。二戰以前,美國並不先進,諾貝爾獎獲得者很少。為什麼二戰後美國獲諾貝爾獎多了呢,第一是經濟支援,第二是傳統和訓練。二戰前美國學生要到歐洲去獲取學位,希特勒迫害科學家,科學家被迫逃亡美國,也就是説,傳統和有訓練的人一舉搬到美國。美國戰後善於管理科學研究。我的同行中有很多歐洲人。上世紀70、80年代後歐洲經濟復蘇,他們中的很多人回到歐洲。
中國環境報:中國科協首次將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列為大會主要議題,是早還是遲,國內生態領域的專家學者為什麼不能獲得諾內爾獎?
楊振寧:可持續發展,是很明智的。中國人非常多,資源方面顯得非常重要。諾貝爾史上世紀初設立的獎項,包括和平獎、物理獎、化學獎、生理學和醫學獎等,生態學是新興學科,不在授獎之列。由於是諾貝爾先生以遺囑的方式設立,增加新的獎項需要法律程序的認可。不過每門學科都有非常有影響力的獎項,可以與諾貝爾獎相媲美。
人民日報:周光召主席談到目前科技工作中的不協調問題,英國《自然》雜誌的中文版《中國之聲》前一階段發表了鄒承魯與另兩位外籍科學家聯名發表的文章,對科技部點名批評,提到了人際關係、人際政治的問題,您認為目前中國科技體制需要哪些改進?
楊振寧:對這些情況我不太了解,如果周光召在就好了。
中國青年報:您曾經提到中國古代典籍易經阻礙中國科技發展,您對這一現象的評價,中國當代青年的思想是否很傳統?
楊振寧:這是幾個月前我在人民大會堂的一個論壇上講的。後來網上有很多討論,估計有三分之二反對我。這個現象很好,説明不管多麼大的一個現象,一個傳統都可以採取討論的方式。但很多人並沒有看到我的文章,批評我的人多半沒有看到中國文化受易經影響之大,並且多半是正面的,而只看到我提到了兩個負面影響而不滿意。中國沒有發展起來近代科學是事實。有很多原因,其中就有受易經影響,天人合一的觀念,使得中國沒有推演式的邏輯,既沒有歐幾裏德幾何,這是正確的。我還要堅持辯論下去。網上很多人不是年輕人,而是研究易經的老學者,不允許任何人説易經的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