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信息在經濟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企業信息化中。企業信息化即在企業的各項工作中採用信息技術和設施,以加快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各種消耗,降低企業成本,提高産品檔次和質量,達到提高企業效益,增強企業競爭力的目的。企業信息化貫穿于企業工作的各個方面,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四方面內容。
(1)提高産品信息含量。很多産品中只要引入信息技術,就可以大大提高其性能和價值,大的如飛機、船舶成套設備,小的如玩具等,領域廣闊。具體可稱之為智慧化、數字化等,如智慧玩具、數控機床等。往往在引入信息技術後,産品價格可成倍甚至成數量級增長。近來在一些原來與信息無關的産品中,如服裝等,也開始引入信息技術,在産品的包裝中引入信息技術如無線識別標誌RFID等,都值得引起高度重視。
(2)流程信息化。這是企業信息化的基礎,滲透到産品設計、製造、計劃、倉儲、備料等各個方面,因此就有CAD、CAPP、CAM、CAE,即計算機輔助設計、工藝、製造工程等各種技術,發展的目標是從機械化到自動化。
(3)管理信息化。從開始單項業務,如財務信息化逐漸發展到多個領域集成,如MRP(物料需求計劃)、MRPⅡ(製造資源計劃),到對整個企業管理綜合集成,即ERP(企業資源計劃)。這裡要明確的是管理信息化必須是伴隨管理過程的優化而不斷推進的,既不能不顧管理內涵而只是為信息化而信息化,更不能讓信息技術來適應原封不動的管理流程。前者會使信息化純粹成為擺設,後者則可能使信息化成為累贅。據報道,至今ERP在美國企業中成功的不到一半,即可説明這個問題。
(4)外部信息化。包括後向採購領域和前向的銷售領域。目前已有不同的信息系統,如SCM(供應鏈管理)、CRM(客戶關係管理)等。但要真正能發揮作用必須與實際情況結合。銷售信息化涉及到物流組織、電子商務,需要外部環境和條件,採購則是上遊企業的銷售,也有同樣問題。
以上四個方面涉及範圍不同。如産品問題可以在單個産品本身範圍內解決;流程涉及到各個環節,生産流程還涉及到工廠車間佈局的調整重建等;管理可從環節發展到整個企業;而外部則涉及面更廣。目前我國的CAD在製造企業中已用得較多,但多數停留在兩維,真正三維設計的比重還不大。CAM限于條件,單機(數控機床)比重還不大,生産線自動化只是一小部分。産品信息含量問題是造成我國大量製成品檔次、價格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必須充分重視。至於管理方面,財務信息化在大中企業已較普遍,下一步是財務制度與國際接軌問題。而綜合信息化則盲目性很大,浪費甚多,要力戒浮躁,踏踏實實地從基礎做起。
電子商務近年來有一定發展,但規模還很小,有一些數據,但準確性很難評價。總的看來外部環境還較差,法規、誠信體系、支付手段、物流基礎等都還不具備大規模開展電子商務的條件,需要有一個較長的過程。當然有條件的應抓緊發展,尤其在一些非實物商品(如機票、戲票等)和無差別商品(如書籍)等領域。
十二
農村信息化包括經濟、政治和社會三個方面,本節則著重從經濟方面進行闡述。
農村經濟信息化主體是農業信息化,重點應圍繞農業産業化進行。
農業信息化主要是內容和渠道兩個問題。農業所需信息可分為市場信息(包括産品銷售信息和生産資料供應信息)、科技信息和氣象信息。由於農業生産週期長,地域分散,受氣候等因素影響大,有較大的不可預見性。因此,農業生産者需要的市場信息不是單純的短期的原始信息,而是需要經過認真科學分析的、真正具有指導意義的較長期的預期信息。提供此類信息的難度很大,但回報又很難直接體現,因此需要政府出面組織,也可推動形成較大規模的各種專業協會來從事此項工作。科技信息主要要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分類具體報導,氣象信息同樣需要微觀預測、預報。此外,針對大量農民進城務工,城市中用工信息也是很重要的。
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種多樣的,從最原始的紙質手段(包括告示、明白紙等)到現代化的互聯網。目前很多地方都在建網,但目前階段要使互聯網普及到廣大農戶是不現實的,即使電話到戶也只能是一部分,要把電話機換成信息終端更不容易。有些地方用接力傳遞,即一個村裝一部信息終端,然後由信息員接收信息後再傳給廣大農民,這種方式能否真正見效還要觀察。當前最現實的應該是發揮廣電網的作用,在廣電中定時開播農村節目,要撥出一段時間允許縣辦農村節目,實在沒有條件的至少要辦在地區,這樣可以貼近當地農村實際。至於農民所需文化娛樂信息,主要也靠廣電提供,電影下鄉應該恢復。
沿海發達地區一些已經基本城鎮化的農村,農業已經沒有或比重極小,其信息化進展應與城鎮同步。
十三
社會事業信息化包括教育、文化、衛生、科技、體育、城市公共事業、社區等多個方面。
教育信息化包括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手段兩個方面,應該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接受信息技術教育,有機會接觸信息技術,同時盡可能用信息技術手段來擴大教育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增加學生受教育的機會。從提高全民素質出發,教育重心要下移,要大力抓好基礎教育、義務教育。因此,抓好義務教育中的信息化應作為重點,應大力抓好“校校通”工程,並使之發揮實效,使每個接受過義務教育的學生都具備起碼的信息知識和技能。從長遠來看,應該通過教育信息化實現終身學習,構建學習型社會。
文化信息化應以提高全民文化素質為目標,圍繞建立文化産業,普及文化來展開。要實現各種文化內容的數字化,使之具有易於傳播的形式;要創造大量具有群眾喜聞樂見形式的內容健康的文藝作品;要建立文化産業鏈,與信息傳播業及各種媒體緊密結合,擴大傳播渠道,方便群眾接受;大力消除各種文化垃圾和精神污染,打擊各種違法活動。
衛生信息化,一方面要用信息技術手段來提高疾病診斷治療水平,開展醫院間合作;另一方面要用信息手段建立和強化公共衛生防疫系統,保護全民健康,同時要提高醫院透明度,加強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提高社會和諧度。
科技信息化主要要方便科技人員之間的技術交流和討論,提高科技文獻的利用率,便於科技著作的發表,促進建立便於科技儀器設施共用的體系。
體育信息化既要便於體育賽事與群眾之間的溝通,也要便於運動員、教練員之間的學習切磋。
城市公共事業信息化包括地理信息系統的建立和方便提供,道路和交通信息提供,氣象和旅遊信息提供,各種災害和應急信息的提供,總的目標要方便人們的居住和出行,保護人們的安全。
社區信息化應是作為居民自治組織的社區內各種公共信息的系統化,但我國目前社區基本上還是基層政府的附屬組織,其信息化內容主要是政務信息的延伸,真正的社區信息化還在探索之中。
社會事業信息化涉及方方面面,近年來在我國均有不同程度的進展,由於各種社會事業基本上都由單獨的政府部門管理,因而,其進展程度、發展方向主要決定於主管部門的意向,還缺乏一個統一協調的目標。各部門之間、各部門與信息基礎設施部門之間的關係也不太協調,不少部門要求按系統單獨成網,缺乏協調一致、儘量節約資源的意願,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十四
政務信息化可分為內、外兩個方面。對內即政府內部上下左右間信息和政令的傳遞,目的在於溝通和共享,以提高效率,強化決策的依據。政府內部信息化又可分為一個部門內部和部門之間,往往一個部門內部的信息化較易做到,而部門之間的協調甚難。
政務信息化,對外是要加強政府與社會之間的溝通,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務的效率,方便管理和服務對象(單位和個人)。往往強化管理較易做到,而方便服務對象則較難。
事實上,社會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歷史上各種管理都是建立在權力基礎上的,而權力中的很大部分屬於佔有信息的權力。因此也可以説管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建立在信息不對稱的基礎上的。政府的管理當然不例外,而且是相當集中而強大的。
政務信息化固然有使信息傳遞高效率集中的一方面,但主要的是要使信息更透明,減少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因此自然會遭到阻力。出現上述的縱向易、橫向難,管理易、服務難的情況就是很自然的了。
但隨著社會民主程度的推進,這個問題總是要逐步解決的。當前我國政務信息化要與政府職能轉變緊密結合,要明確目標是要提高效率和改善服務,要界定信息共享和公開的範圍。
要有頂層設計、總體規劃,但實施要從實際出發,逐步推進,當前要建立公共基礎平臺和一系列公共數據庫,應用層面上還是要分不同業務進行。有條件的地方應盡可能地對物理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實行外包。
十五
隨著信息系統的發展,其重要性越來越顯現,同樣信息安全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信息安全可分為網絡設施安全和信息內容安全兩個方面。網絡安全問題包括受攻擊和遭破壞(物理),總的是導致網絡不能運轉或不能正常運轉;內容安全問題包括竊取、篡改和偽造,以達到軍事、政治或經濟的目的。
目前各種防護和破壞手段不斷地被開發出來,構成了矛與盾的關係。除了深埋地下、絕對隔離的網絡接點外很難説絕對安全,即使是深埋地下,但總要與外界連接,否則就失去作用了,但只要有連接就會有不安全因素。
各個信息系統都必須考慮其安全性,但安全與效率是矛盾的,安全也是要有代價的。因此,並非安全措施越多、越全就越好,而是要區別對待,選擇合理的安全措施,以達到一定的安全程度。
從保密角度來説,切忌任意擴大秘密範圍,秘密範圍越大,越保不住,全是秘密就無所謂秘密可言,只有把秘密縮小到必要的、很小的範圍,才真正有利於保密。
信息安全設施已形成一定規模的産業,並已有相當的商用産品。目前我國大量用國外的安全産品,從全球化角度來看,在商業領域中這樣做是可以的,但是從政治角度看,我國必須有自己的核心安全産品,建立自主的信息安全産業。
十六
信息化需要大量人才,目前對信息化人才沒有明確的界定和統計,但信息化人才是一個龐大的,包括不同領域、不同性質、不同層次人才的群體。
從領域來説,信息産業和信息應用所需的人才是不同的。從産業來講,製造業和服務業要求也不同,製造業中需要各種不同專業技術領域的人才,服務業則需要大量的市場開發人才。至於信息應用,主要需要大批既熟悉本行業(應用領域)業務技術,又懂信息技術的複合型人才。
從性質來説,既需要大量技術型人才,包括研究開發人才和技術應用人才,又需要大量經營管理型人才,包括市場開發、營銷和內部各種管理人才,還要有一批領導決策型人才。
從層次來説,既要有頂尖的領軍人才,包括産業領域中的企業家,研究開發隊伍的領隊和應用領域中的CIO(信息主管),也要有大批中層的執行人員,還要有大批的基層操作人員,包括技術工人。
人員需要培養,當前學校培養模式過於單一,大量高校都要培養研究型人才,實際上不可能,也無此必要。而當前最缺乏的是三類人,一是領軍人才,二是複合型人才,三是熟練技術工人。要大力開展職業技術教育來培養技術工人,改變當前社會上盲目追求高學歷的傾向。職業技術教育是國家産業發展的根本所在,一定要給予應有的地位。對於複合型人才,可以採取雙學位制等方式來培養,也可以從各應用領域的在職人員中招收信息類工程碩士來培養,但更多的應該用繼續教育的方式,即開展在職的非學歷教育方式培養,針對性強,時間靈活性較大。至於領軍人才,學校是培養不出來的,一定要在實踐中造就和發現,當然可以從具有高學歷的人員中選,但一定不能唯學歷論,同時要創造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
人才培養必須以需求為目標,要開展人才預測。但由於我國人才市場遠未形成,預測的依據缺乏,同時教育,尤其是學歷教育的週期又很長,而市場情況的變化又很快,因此供應與需求的矛盾很突出。一方面要大力改革人事制度,努力建設人才市場;另一方面各學校和培訓機構要緊密跟蹤畢業生就業和成長情況,緊盯人才市場發展變化,及時調整不同專業設置和培養規格的比重。
人才問題的另一方面是合理使用。合理使用一方面是要有人才價值的合理確定,由於人才的複雜性,計劃經濟時的全國統一工資標準,統一晉級等等肯定不能反映人的真實價值。而人的真實的價值只能通過人才市場來確定,由於人才市場遠未建立,因此目前人才的薪酬(價值的體現)體系就很混亂。合理的差別體現不夠,與不合理的差別明顯同時存在。另一方面是以薪酬為代表的物質待遇以外的其他因素,主要是工作條件和人際關係,尤其是領導的重視,即所謂感情因素。當薪酬達到一定水平,有了一個所謂體面的生活條件以後,這時非薪酬因素就起到主導作用,並且非薪酬因素往往因人而異,很難有劃一的標準,這是用人單位必須密切注意的。
十七
政策法規是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對信息化這樣涉及到各個方面的新事物,但我國的法制體系還在建設中,離需要還有相當差距,在信息化領域中尤其缺乏基礎法規,目前主要靠一些行政規定和政策,也很不完備。
信息化法規中應有一些基本的法律和相應配套的法規,主要內容應包括規定信息化的基本含義和內容,規範信息化主體,主體和社會、民眾之間及各主體互相之間的關係、互相間的權利和責任,政府介入的程度和所負的責任等。當前急需制訂的法規有:電信法、電子商務法、信息安全法、信息公開法等。此外,有很多與信息化有關的內容將體現在其他相關的一些法規中,如社會事業信息化內容應體現在相應的文化、教育等法規中;誠信體系建設應體現在商務、金融等法規中;防止和打擊信息犯罪等內容應體現在公安、安全等法規中。法律的出臺需要較長時間,在法律未出臺前可先制訂一些行政性的條例。
政府還應根據需要制訂一些政策,主要內容為扶持和鼓勵信息化健康發展,限制其消極因素,如:稅收政策、産業政策、技術政策、監管政策等。其內容應包括:稅收優惠(包括減免和抵扣),鼓勵産業規模整合和産業鏈整合,形成合理産業集聚和産業分工,鼓勵新技術開發創新和産業化,鼓勵新型服務業發展,降低進入門檻等。
十八
綜觀世界各國,政府在推進信息化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各國在信息化中的位置與經濟中的位置並不相符,主要是政府在推進信息化中的力度不同。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實現工業化進程中的社會主義大國,政府的主導作用更為突出,除了制訂政策外,政府主要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搞好規劃。信息化事業綜合性強,需要有好的頂層設計,因此從實際需求出發,搞好規劃尤其重要。
建立公共服務平臺。對於大企業,應採取措施鼓勵其與高校、科研單位結合自主搞好信息化。但針對大量中小型企事業單位,政府應建立公共服務平臺來支持幫助,內容應包括技術創新和服務支撐,以幫助他們獲取外部資源,提高效率,減少盲目性。政府還應支持加快制訂技術標準,以避免浪費。
加大投入。對一些重要研究開發項目,要增加財政投入比重,對一些重大財政撥款建設項目,應有信息化專項資金。對一些重要信息化項目除直接撥款外,可採用財政貼息。
認真貫徹政府採購政策,貫徹國內企業優先原則,重點扶持有自主知識産權産品的國內企業。
政府應抓好自身的政務信息化,真正做到高效、實用、方便社會和民眾,為各領域的信息化做出表率。
政府應建立信息化統一管理機構並明確其職能,研究並不斷改進信息化評價參考性指標體系。要扶持行業協會等仲介組織,使之真正起作用。
結論
信息化是個長期的過程,西方發達國家也剛開始進入信息社會。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信息內容的不斷開發,人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會有很多變化。社會組織結構、規則體系也將隨之變化,其遠景尚不清晰。中國在黨和政府的大力倡導和組織下,信息化進展快,基礎設施規模和信息産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已超前于經濟發展水平,這對於加快中國工業化、現代化進程是非常有利的。只要真正從實際出發,注重實效,努力做到均衡發展,以縮小信息鴻溝來促進縮小經濟鴻溝,同時注意減少負面影響,就一定能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雙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