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專家報告

劉東生院士: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來自環境演化研究的啟示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22日 16:33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根據十六屆三中全會科學發展觀提出來的,地球科學工作者深受鼓舞,對於我們來説,這既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又是一個艱巨的挑戰。

  一、環境問題是21世紀全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係一直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遠古時代,生産力水平還遠不發達的人類對大自然是無限崇拜的,未知世界的神秘事物是他們的圖騰。這時候,人類畏懼自然,被動地適應自然,經過無數代人艱苦卓絕的努力,伴隨著人類智力水平逐漸提高和社會組織結構的不斷完善,人類開始有能力主動地與大自然進行親密接觸,人類對自然界有了越來越多的認識。

  早在春秋時期,我國思想家老子就已經認識到:“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似乎是對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相互作用關係的早期思考。19世紀30年代,作為現代地質學奠基人之一的Charles Lyell在他的經典著作《地質學原理》中寫道:“‘原理’中所討論的是可以用來説明地質現象的那一部分自然法則,包括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這是地質學家用科學方法、科學理念探索自然、認識自然的開端。30年之後,進化論的積極支持者、著名學者Thomas H. Huxley在《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一書中則闡述道:“有關人類的許多問題之一,就是確定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和人類與宇宙間事物的關係”,明確了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隨著生産力的不斷提高和自然科學的迅速發展,人類社會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巨大進步,人們不但不再畏懼自然,而且一度認為自己已經強大到了足以征服自然的程度,於是利用已經掌握的科學技術對大自然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改造。然而,當人們沉浸于征服自然的樂趣之中時,各種後果也悄然而至。

  (一) 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導致全球變暖

  現代大氣中,人類活動排放的CO2等溫室氣體含量正在大幅度增加。1750年,大氣中的CO2含量僅為28010-6,而1996年則迅速增加到36010-6;據IPCC估計,2050年,大氣CO2含量將上升到56010-6。以CO2為代表的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可能導致了全球性的“溫室效應”,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問題,直接影響了人們的生産和生活。20世紀,由於CO2含量的持續增高,全球表面溫度上升了0.3~0.6℃,海平面上升10~25cm。到21世紀中葉,全球溫度將增加1.5~4℃ ,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糧食産量降低3%~5%

  (亞洲國家5%~8%)。丁一匯教授指出,我國三熟制北界將北移500km,農牧交錯帶可能南移20~150km,農業結構將因此而改變。

  (二) 海洋污染日益嚴重,海洋資源被過度開發,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僅1994年,我國陸源污水

  (工業、農業、生活)入海就高達86.355億t,數量龐大;而海源污水和污染物

  (來自港口、船舶、油田、養殖場等)也不容忽視。同時,不合理的海岸工程、陸上水利水電工程的干擾將改變水動力條件,改變河口區來沙來水數量,導致海灣淤積、水資源衰退等惡果。

  海洋生物資源的過度開發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小黃魚為例:20世紀50年代,小黃魚年産量為12萬t;90年代,年産量則降低到2萬~3萬t。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曾警告,1990~2000年,地球上已有10%~20%的物種滅絕;而到2050年,25%的物種將有滅絕的危險。合理開發利用海洋生物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已經刻不容緩。

  (三)荒漠化

  (Desertification)和沙漠化

  (Sandy Desertification)加劇,沙塵暴發生頻率增高

  據統計,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83.7萬km2,易受荒漠化影響的土地為141萬km2,合計達224.7萬km2,佔陸地國土面積的23.4%;已經沙漠化和受沙漠化威脅的土地90.8萬km2,另有沙漠、戈壁、風蝕地128.3萬km2,合計219.1萬km2,佔陸地國土面積的22.82%。總體上,我國土地沙漠化速率正在加大:由20世紀60~70年代的1560km2/a增加到80年代的2100km2/a,再增加到90年代的2460km2/a;而北方的強沙塵暴發生頻率,20世紀50年代僅為 5次,60年代為 8次,70年代為13次,80年代為14次,90年代則增加到了23次。

  (四) 淡水資源匱乏,水土流失嚴重

  1950~2000年,我國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85.9萬km2,其中修建基本農田13.33萬km2,營造水土保持林、果林、種草52.34萬km2;水土保持設施每年攔蓄泥沙能力15億t,增加蓄水能力250億m3,減少入黃泥沙3億t。然而,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無序廠礦工程也産生了新增水土流失面積60萬km2,毀耕地2.667萬km2

  (年均100萬畝),廢棄土石量30億t/a,20%進入了江河湖泊。新增人為水土流失的面積基本抵消了種林種草和農田基本建設的治理成效。

  以上只是列舉幾個我們身邊的例子。事實上,很多重大的環境問題並非發生在我國,或者並非僅僅發生在我國,而是全球性的、世界各國普遍出現的問題,如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乾旱化、荒漠化等。這些問題的實質,是人與自然關係的不協調。於是,先知先覺的學者們開始呼籲人類社會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1962年,蕾切爾卡遜

  (Rachel Carson)的《寂靜的春天》一書出版,在國際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後來在該書的再版序言中寫道:“她的聲音永遠不會寂靜。她驚醒的不但是我們國家,甚至是整個世界。”

  我們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注意環境問題,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績。在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提高的同時,我國對環境問題也越來越重視。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人與自然協調發展被寫入決議:“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可持續發展觀的確立,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無論對科學界還是對全社會,都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下一頁>>
第1頁
(編輯:戴昕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