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專家報告

白春禮: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思考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22日 16:29

  一、機遇與挑戰

  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形勢逼人,不進則退。

  ——摘自十六大報告

  (一)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1)中國經濟連續25年保持了年均9.4%的增長速度。25年前,中國國內生産總值為1473億美元,現在達到1.4萬多億美元,增長了10倍,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六位,人均突破了1000美元。改革開放25年來GDP年增長9.4%,25年經濟總量增長9.4倍。

  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頭“兩步走”目標,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前列

  (手機産量1.8億,高速公路3萬km,世界第二。電話5.3億部,其中2.6億部固定電話,2.7億部移動電話。2003年,因私出境1500萬人,2004年上半年1000萬人)。

  (2)人民生活基本達到小康水平,生活質量指數達到世界平均水平。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基本建立,加入WTO,標誌著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4)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項事業空前繁榮,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知識創新體系正在建立和完善;教育事業長足發展……

  (二) 落實科教興國戰略:我國的國情

  (1)我國的經濟總量很大,但人均GDP仍處於中等偏下收入國家的行列,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還處於較低水平。2003年中國國際競爭力整體實力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髮展學院公佈的國際競爭力排名中列47位,人均剛突破了1000美元。

  (2)科技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科研投入不足。

  (3)大學教育對競爭性經濟的滿足程度相對較低,合格工程師在勞動力市場易獲得性較低。

  (4)國際性的技術創新中心還沒有形成,影響我國加入WTO後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參與全球經濟與技術的合作與競爭。

  (5)在新的發展時期,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和創新人才缺乏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三) 邁入21世紀,我國也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1)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發展的又一個戰略機遇期,能否抓住事關中華民族能否躋身世界現代化國家之林,實現幾代人的夢想和追求。

  (2)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向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的新階段。第三步戰略目標是到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新世紀的戰略目標,對科教興國有著本質的要求。

  (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面臨的挑戰

  我們建設的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是在生産力發展水平較低,7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60%以上人口從事農業生産的條件下建設小康社會;是在國民教育水平較低,科技創新能力處於發展中國家水平的條件下建設小康社會;是在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的條件下建設小康社會,即:①中國佔有的人均淡水資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3弱,且時空分佈極不均勻;②中國佔有的煤、油、天然氣人均資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4%;③中國佔有的人均礦産資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8%;④中國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2%,用佔世界不到7%的可耕地資源,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⑤中國森林覆蓋率不足14%,只佔世界森林面積的3%~4%,人均森林面積只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1.7%;⑥生態環境壓力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不斷加大。

  我們是在社會與企業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的過程中建設小康社會;我國的政治、經濟、金融、科技、教育、衛生、文化體制改革正處於攻堅、突破、創新的關鍵階段;我國的民主法制、思想道德、文化建設正面臨建設、繼承、弘揚、創新的重要階段。

  (五) 科技和産業變革將帶來機遇

  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以IT,BT,NT為代表的科學技術前沿正醞釀著新的科學革命、技術革命與産業革命。科學革命將進一步改變我們的認識論與世界觀;技術革命將進一步改變我們的生産方式與生活方式;産業革命將進一步改變我們的經濟與社會結構;高技術發展引發新的國家安全概念和新的軍事變革。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科技進步可能帶來的變革、挑戰與機會

  (1978~2002年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9.8%,2002年達到40%)。

  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大力發展科學技術,迅速提升創新能力,加速培養各類人才,有效支撐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在國際上樹立競爭優勢,對世界文明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是我國科技教育工作者的重大歷史使命。

  二、當代國際科技發展趨勢

  (一) 科學上的成就

  1. 量子論

  (1)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能量子的概念,標誌著量子理論的誕生。

  (2)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理論。

  (3)1914年玻爾提出原子的量子理論。

  (4)經過海森伯和薛丁諤等幾位科學家的工作,在20年代發展成量子力學。

  2. 相對論

  愛因斯坦1905年發表了《論動體的電動學》的論文,創立了相對論,它的進一步推廣是廣義相對論。

  3. 五大模型

  (1)粒子物理的夸克模型。

  (2)宇宙學的大爆炸模型。

  (3)DNA雙螺旋模型。

  (4)計算機馮諾依曼模型。

  (5)地質構造的板塊模型。

  (二) 技術上進步

  1. 核技術

  (1)1945年原子彈誕生。

  (2)1952年氫彈誕生。

  (3)1954年第一座核電站建成。

  2. 航天技術

  (1)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

  (2)1961年載人航天飛船繞地球一週。

  (3)1969年阿波羅登月成功。

  (4)1977年載人航天飛機試飛成功。

  3. 電子計算機技術

  (1)1946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

  (2)1971年第一台通用微機出現。

  電子計算機發展的巨大意義在於它將使得人的腦力機械化成為可能。

  4. 激光技術

  (1)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紅寶石激光器誕生。

  (2)1963年出現半導體激光器。

  (3)1964年出現氣體激光器。

  (4)1977年問世自由電子激光器。

  5. 基因重組技術

  (1)1973年基因重組實現。

  (2)1978年實現了使大腸桿菌産生人的胰島素。

  (3)1989年外源基因安全轉移到患者體內,使人類基因治療成為可能。

  (三) 科學發展的啟示

  相對論、量子論、信息論、控制論、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大陸板塊與漂移學説、宇宙大爆炸假説等,均是對物質、能量的運動和相互作用基本規律,信息的存儲、傳輸和變換規律,生命遺傳的分子機制,固體地球與宇宙演化基本規律的揭示與探索,均屬原始性、基礎性的科學發現與理論創新。

  (四) 技術變革的啟示

  20世紀的技術革命多是滿足人類基本需求,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新的市場需求的關鍵性、戰略性的技術創新或集成。

  汽車、飛機、航天飛船拓展了人的活動空間;電報、電話、衛星通訊、遙感技術、因特網、計算機拓展了人們信息獲取和傳播的能力,替代了部分人的腦力勞動;黑色與白色家電解放了家務勞動,使人們有更的充裕時間學習與製造,家庭與世界連接成為整體;材料製備和製造技術的進步使人類有能力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和滿足人類的多樣化需求;生物與醫學工程技術的進展,使農業育種和栽培技術、醫療診斷治療與醫藥發生了革命。

  (五) 20世紀科技作用於社會的特點

  (1)生産發展主要由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競爭的成敗主要決定於科技競爭的優勢。

  (2)科技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産力的週期也越來越短。科技成果工業化的週期:噴氣發動機為14年,電視機為12年,原子彈為4年,晶體管5年,激光不足2年。

  (3)科技進步因素佔GDP的比重越來越大。20世紀初,科技進步因素在發達國家的GDP中的比重大體為5%~10%,現已高於80%。

  (4)科技發展改變了産業結構,使經濟發展逐步由傳統的資源型經濟向現代的科技型産業發展。

  結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

  (六) 世界科技發展現狀

  信息技術在全球經濟生活中的主導作用進一步突顯;

  人類基因組序列“工作框架圖”被成功繪出;

  納米科技在世界範圍內受到各國普遍垂青。

  1. 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

  (1)基因組研究。①2000年6月26日,美、英、日、德、法、中等六國科學家宣佈測定人類基因組的全部DNA序列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工作框架構建完成,被譽為“生命天書”的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繪製成功,從而人類獲得了全面認識自我的最為重要的生物信息;②後基因組的研究。法國巴黎內克爾醫院利用基因療法已使數名有免疫缺陷的嬰兒恢復了正常的免疫機能。這是基因療法研究10年來的首次成功。

  (2)生物芯片。生物芯片是探索生命奧秘,協助人們揭開基因之謎,徹底變革當前醫療方式的有效手段。生物芯片的基礎形式是基因芯片,它的工作原理是根據鹼基配對原則捕捉相應的DNA,從而進行基因識別。理論上,10塊基因芯片就可以對人類基因做一次掃描,並診斷出所有異常基因。

  (3)克隆技術。繼“多莉”綿羊克隆成功後,美、英、意大利等國的科學家以不同高等動物的體細胞借代孕母體克隆成個體,並繁衍後代。我國利用轉基因山羊胎兒體細胞成功地克隆山羊,成功率是克隆多莉羊的10~20倍。這表明,成熟的高等動物體細胞通過“假母”克隆成個體的技術是可行的。

  (4)器官移植技術。器官移植是現代醫學的重要領域,但目前供移植用的組織器官非常短缺,而全世界需要做器官移植的患者每年正以15%的速度遞增。基因改性豬有望為人類提供移植所需的器官。豬心很可能成為第一個異種器官移植成功的例子。美國科學家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向基因中加入某種物質而獲得改性器官,將其移入受體患者的骨髓,解決了異體排斥反應的問題,在小鼠試驗中獲得成功。

  (5)生物農業技術。在農業上,主要通過利用轉基因技術,培育和改良新的作物品種,達到農作物的高産和高質。中國育種專家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級雜交水稻連續兩年試種,畝産均在800kg以上,並創造了畝産1141kg的世界記錄。從而使中國最有希望首先成為實現“超級水稻計劃”的國家。

  2. 信息技術

  因特網目前正以比迄今為止的任何技術都要快得多的速度被人們採用,並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已有12億因特網用戶,其中我國有2600萬用戶。

  電子商務正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數字用戶回路、電纜調製解調器以及衛星通信線路技術的應用,大幅度提高了因特網的連接速度,使網頁流通速度比採用56kb/s的調製解調器快了100倍。

  目前,以光纜為主的有線傳輸網的發展最為迅速,光纖通信傳輸的容量每12個月就會有成倍的增長。通過增加單纖中的光波長數和單波長中傳輸的比特數已達到堪稱“寬帶爆炸”的程度,每對光纖具有傳送10Tbit/s到100Tbit/s信息量的潛力。

  在光電顯示器應用方面,將向大屏幕、全平面化、數字式、超高分辨率、高亮度及對比度綜合性能方向發展。對於液晶顯示器,預計未來10年內將會出現紙張電腦,可用做電子報紙、電子書刊等,真正實現無紙辦公。

  3. 微/納機械系統

  在微電子和光電子技術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光機電一體化的微電子機械系統,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功耗低、成本低、可靠性高和功能強的特點,被許多發達國家列為重點發展計劃。目前人們已成功地製造出了尖端直徑為5μm大小,可以夾起一個紅細胞的微型鑷子。

  4. 納米科技

  5. 當代科技呈現出的新特點

  (1)科技發展的動力機制更趨於市場化、國際化。隨著經濟和市場力量在科技發展中的作用不斷上升,世界範圍內很多先進技術研究與開發的競爭更多地會在私營企業和跨國公司之間展開。一些跨國公司普遍以銷售額的10%以上的資金投入科研。另外,為了分攤資金、共擔風險、節約成本 ,國際間科技合作的趨勢蔚然成風,人類基因組計劃是典型的代表。

  (2)人才短缺加劇,世界範圍內人才爭奪戰更加激烈,並出現一些新的動向。不少發達國家紛紛放寬對高科技人才的移民政策。德國出臺了向非歐盟國家引進的信息人才發放“綠卡”的規定。

  (3)科技發展已開始對社會發展、價值觀造成實質性衝擊。信息技術帶來的“數字鴻溝”,生物技術産生的“基因歧視”和動搖倫理等問題已經不容回避。社會認知水平明顯滯後於科技發展水平的矛盾日益突出,科普的重要性將會不斷上升。

下一頁>>
第1頁
(編輯:戴昕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