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科技興農之路

  美國並非農業國,但其農業生産對國際市場的影響舉足輕重。長期以來,美國利用農産品出口賺取大量外匯。1993年,美國農産品出口達426億美元,1996年激增至604億美元,3年間增幅高達41.8%,無論在工業化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十分罕見的。去年,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美國農産品出口減至585億美元。但業界相信美國農産品出口後勁十足,一俟亞洲金融危機得到緩和,美國農産品出口將恢復增長,到2005年將高達800億美元。

  在發展農業中,美國工業企業和農場主注重將科技開發的資金投入到發展農産品的工業用途上,1992至1996年,用於此的資金年均遞增18.5%,高於製造業同期的增幅;而同期美國以農産品為主要原料生産的工業品,産值年均增長22.5%。過去5年,美國以農産品為主要原料開發的工業用途産品達350種,其中70%已實現商品化生産並出口。例如,從發酵玉米中提取聚乳酸生産臨床外科用縫合材料,1996年出口創匯達11.5億美元,去年升至13.8億美元。1987年,美國只有20多家重要企業的農産品為主要原料開發工業産品,1996年上述企業已增至400家,從業人員總數20萬,其中2/3是近幾年加入的,這些企業中的一半分佈在傳統的農業州。美國農業部的一項調查表明,在科技開發的支持下,使美國生産的農産品不僅擁有了新的市場空間,而且大大提高了農産品的市場價值,此外還有效地節約了常規的原料資源,減輕了環境污染壓力。

  美國農場主在進行科技開發中還注意針對市場需要,80年代中期後,棉花及傳統的棉織品在國際市場出現不景氣,許多棉農的收入降低,産品積壓。為打開局面,90年代初美國農場主聯合工業企業開始培植新型有機棉和彩色棉、並在準確可靠的市場預測指導下,確定種植規模和區域。

  近年來,美國生産的有機棉、彩色棉品種由3種擴大到10多種,並在工業企業的通力合作下,開發出近百種以新型棉花為原料的棉紡織品,率先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大批客戶。雖然有機棉生産成本較高,但開發出來的新型棉製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創匯率比傳統棉製品要高出3倍一5倍。日益眾多的農場主與工業界進行聯合,使科技開發不僅擁有廣闊的市場,而且經濟效果十分顯著。美國目前有1200多家主要服務於農業領域的科研機構,其中90%以上直接與農場主和工業生産廠商挂鉤,以合同方式為用戶服務,包括承接委託開發、轉讓科技成果等,美國芬尼克斯生物合成公司是一家中小型企業一從1991年開始以大豆粉、廢紙和混合劑生産人造大理石,目前年産值達15億美元,這家公司與三座大學、九家科研機構(其中包括一家國家實驗室)簽訂了長期技術合作協議,保證産品每年有革新成果,由於這種人造大理石質硬、色彩性好、易加工、不腐爛,所以市場銷售前景十分可觀。在推動發展市場型農業方面美國政府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0年,美國通過了新的農業政策,鼓勵以農産品為原料,發展在食品以外的工業用途,此後每年撥專款予以支持,並明確規定,農場主有權優先獲得國家級科研機構的技術轉讓,而政府在貸款、稅收和出口等方面給予照顧。政府還向農莊、企業提供市場信息,以保證科技開發有正確的方向。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