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科技人生 > 正文

牛仔布上寫傳奇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1日 11:48)

  鄧建軍,常州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普通技術工人,17年來,在工作中不斷創新,先後攻克了400多項科技難關,用知識和智慧在牛仔布上書寫了自己的人生傳奇。


  在這些技改項目中,最有影響的是他對牛仔布縮水穩定率這一世界性技術難題的攻克。縮水率不穩定是困擾世界牛仔布生産行業的老大難問題。按照國家標準,剩餘縮水率在3%以內就算是優等品,鄧建軍經過努力終於使指標穩定控制在2.5%以內。

  為了保持創新能力,鄧建軍不斷地為自己充電、掌握最新的技術知識。他獲得過 “江蘇省自學考試優秀畢業生稱號”。

  在公司,鄧建軍參與科研攻關的項目難度不斷攀升,創造的價值日益突出,其中僅 “染漿聯車速穩定改造技術”一項就創造經濟效益3000多萬元。

  在像鄧建軍這樣一批技術工人的推動下,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從十多年前一個不知名的棉紡廠,發展成一家現代的紡織企業。目前,鄧建軍所在公司的牛仔布已經成為暢銷美國市場的三大牛仔布服裝面料之一。

  鄧建軍先後獲得了“新世紀全國首批七個能工巧匠之一”、“全國青年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標兵”等光榮稱號。



  [詳細內容]

  主持人(敬一丹):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尷尬:一條牛仔褲洗了以後就變短了,顏色也變的一塊深一塊淺。這些看起來一些小問題,但一想到全世界不知道有多少億人在穿牛仔褲,又覺得這不是小事,這曾經是牛仔布行業的世界性技術難題。而這些技術難題被一個中國的技術工人給攻克了,這個在牛仔布上書寫傳奇的人叫做鄧建軍。

  鄧建軍:當一個項目搞成功的時候,很高興,可能比自己的工資漲多少錢,我還覺得更高興。

  解説:第一眼看到鄧建軍就感受到他的樸實和憨厚,這個沒等説話先笑的年輕人,每當説起維修機器和技術改造總是這樣的興致勃勃。從參加工作到現在,17年間鄧建軍參與完成技術改造項目400多項。在這400多個技術改造項目裏,最讓工友們津津樂道的是他對牛仔布縮水穩定率的控制。純棉製品洗後會縮水,不同批次的布料縮水率也不一樣,有時候縮的多,有時候縮少,很難控制,即使在國際同行中這也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姜為民(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質量科長):縮水率實際上個是困擾這個行業,一個長期的大的難題,縮多了縮少了都對這個産品質量不利。


  解説:按照國家標準剩餘縮水率在3%以內就算是優等品,原先公司的牛仔布剩餘縮水率基本控制在4%左右,但仍不太穩定。鄧建軍打算再進一步將指標穩定控制在2.5%以內,向世界性難題發起了挑戰。

  徐文龍(鄧建軍科研組成員):我當時一聽,好象這個項目太難,因為(德國)祖克公司是專業生産公司,只能達到3%,但是現在你又能夠超過它嗎?再説這樣做的話,工作量太大,因為你要求的數據太多,關鍵是找到這個原因的所在,憑我們幾個的能力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解説:難度越大,就越能激發鄧建軍攻克難關的動力,儘管沒有把握,鄧建軍還是願意試一試。

  鄧建軍:應該來説誰也不能打下包票説能成功,但是我想關鍵還是要自己去做,自己去嘗試。


  解説:為了不影響正常工作,鄧建軍就利用節假日和工人休息的時候做實驗研究。棉紡織廠的生産原料是棉花,生産車間空氣裏的棉絮直往人的鼻子裏,嗆得人直咳嗽,機器滾筒的溫度高達攝食100多度,在旁邊站一會就會出汗,而鄧建軍一頭扎進去一幹就是一年多時間。

  楊文俊(鄧建軍科研組成員):因為調試過程很複雜,也很麻煩。他一天要幹十幾個小時,連續好多天在那裏面,出來的時候渾身聞上去都臭烘烘的,鼻子裏都是藍色的棉絮。

  解説:科研的過程有苦也有樂,遇到難題的時候,苦思冥想解決了問題,又會無比的快樂。鄧建軍苦在其中樂在其中。

  姚群(鄧建軍的妻子):鄧建軍如果在搞科研的時候,或者是碰到難題,他就會吃飯也吃的不香,然後睡不著覺。一旦是他解決了那個問題,他就會買一點水果回來,或者是做點好菜什麼的。從他頻繁地買水果,就可以看出他那階段搞科研搞的特別順利。

  鄧建軍:碰到一個什麼難題的時候,晚上睡不著覺的時候,可能是挺苦的,但是在成功的時候,我覺得還是很快樂的。


  解説:失敗、改進,再失敗、再改進,一年多時間,上百次實驗,工夫不負有心人,一個紡織行業的世界難題終於被鄧建軍孔攻克了。

  梅基清(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這一項目的成功是我們牛仔布行業的一個成功的創舉,他攻克了我們國內乃至世界牛仔布行業人員在攻克的一個難題。

  解説:攻克了縮水率的難題,另一個難題又擺在了面前,如何減少牛仔布的染色色差,讓牛仔布的染色保持穩定?鄧建軍又忙開了。

  姚順才(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長):有一次身體不行了,(鄧建軍)生了病住醫院。出院以後他對我講,我人是住在醫院裏,心還在廠裏邊。特別是多年來,我們這個廠裏面,頭號的技術關鍵,就是牛仔布的染色自動控制,這個問題,實際上我在醫院一直在思考。


  解説:回到公司,鄧建軍把住院期間的構思整理出來開始了實驗,一次不行再來一次。牛仔布的藍色染料把鄧建軍的手染的一塊藍一塊白,而牛仔布的顏色卻變的越來越均勻、越來越穩定。公司生産的牛仔布,成為暢銷美國市場的三大牛仔布服裝面料之一。

  鄧建軍善於攻克難關也善於在日常生産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歷年來,他不僅是公司裏完成研究課題難度最大的一個,也是數量最多的一個。

  張自力(記者):從1988年參加工作到現在的17年間,鄧建軍參加完成的技術改造項目達400多個,其中獨立完成的就有145個,我手上拿的這份兒表格,就是鄧建軍歷年來參與完成的科研技改項目的清單,在這份兒清單中,我們看到僅僅去年一年的時間裏,鄧建軍就完成技改項目59個,平均每個月就完成5個。

  解説:大量的研究成果,不僅來自於勤奮思考和實驗,也得益於細心的觀察和學習。鄧建軍是個有心人。廠裏的每一條生産線他幾乎都能爛熟於心,每一根電線的走向,每一塊線路板的構造,都印在他的腦子裏。

  唐琴暖(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品車間副主任):我們工人也比較喜歡他修車,只要車壞了以後,我們就要請他來的。

  過建忠(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紡紗車間主任):那肯定是翹大拇指了,在我們公司肯定是首屈一指。我們一般維修不了的,找他絕對能夠解決問題。


  解説:僅僅做一個有心人仍然不夠,還需要不斷地為自己充電,掌握最新的技術知識。鄧建軍至今記得,公司第一次引進紡紗設備,外方工程師來廠調試,當他想滿懷希望的向對方索要操作手冊時卻被不屑一顧的頂了回來。這件事兒深深的此刺痛了鄧建軍。沒有真本領就被會人瞧不起,只有中專畢業的鄧建軍一邊工作一邊讀書。

  張自力:鄧建軍獲得過大大小小許多的榮譽,得到過的獎狀不下幾十張,然而在鄧建軍家裏我們卻發現除了這三張他兒子在小學期間的獎狀之外,只有這一張“江蘇自考優秀畢業生”稱號的榮譽證書被鄧建軍貼在了墻上。

  鄧建軍:因為我覺得這一張獎狀來之不易,這個自學考試應該是我工作當中相當於是一個鋪路石,是一個基礎,沒有這個基礎的話我很難有今天的成就。

  解説:白天要上班,只能利用業餘時間看書,鄧建軍學習要比別人付出更多得辛苦。

  蔣春發(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儲運科長):他在自學考試的時候,那一段時間我們住在一個宿舍裏,他就是在我們娛樂活動結束以後,有的時候深夜了,他一個人在燈下看書。


  解説:17年前鄧建軍在中專畢業剛到公司的時候,一個萬用錶、一把螺絲刀,幾樣簡單的工具就幹起了維修。隨著公司裏國外生産線越來越多,鄧建軍覺得自己的知識越來越不夠了。特別是電腦,在實際工作中,大量的電路圖、生産設計哪一樣都離不開電腦,可偏偏他沒有學過電腦。自己鑽研、向別人請教,對電腦一竊不通的鄧建軍,硬是一點點的學了起來。

  記者:你現在出去都帶電腦?

  鄧建軍:大部分情況下帶,大多數帶,原來我可能只會帶一個萬用錶,現在我們進口設備很多,大多數情況不帶的話,可能修機器不一定修的好。

  解説:當初從鄧建軍請教我的一些簡單的理論或者是操作知識方面,我基本上立馬就直接給他答案。但到了近兩年,他進步相當快,有時候真的感覺應付不來,真應付不來。直到最後他的系統開發完成,我就很驚訝,很佩服他。

  解説:堅持不懈的學習,不僅讓鄧建軍收穫了快樂,更使鄧建軍的業務水平得到的飛快的提高。17年來,鄧建軍參與科研公關的項目難度不斷攀升,創造的價值日益突出,其中僅連染漿鏈車速穩定效益一項就創造經濟效益3000多萬元。在像鄧建軍這樣一批技術工人的推動下,公司從十多年前一個不知名的棉紡廠,到今天發展成為一家現代的紡織企業,年利稅從800萬人民幣增加到現在的兩億元人民幣,其中70%的增幅來自技術改造,技術革新成為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曹德法(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所以我覺得在鄧建軍身上很好體現了一個是我們工人階級那種傳統的優良品質和作風,另外一個就是我們現在與時俱進這樣一種時代的追求知識、追求科學這兩個方面很好的結合。


  解説:2001年鄧建軍被評為“新世紀全國首批七個能工巧匠之一”,2003年鄧建軍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去年五一前夕,鄧建軍作為江蘇省的勞模代表和其他勞模代表一起受到胡錦濤的親切接見。

  鄧建軍:胡錦濤總書記接見我們,他又勉勵我們要發揚勞模精神。我覺得,新時代的勞模和原來的勞模形象要有所區別,原來的勞模是那种老黃牛精神,僅僅是苦幹,我想新時代的勞模更應該苦幹加巧幹,要擁有知識、要擁有技術,這樣才能真正擔當新時代勞模的形象。

  主持人(敬一丹):我們今天的節目的主人公給我們留下了印象鮮明的兩個數字,一個是17,一個是400。17是説17年來他圍著機械和生産線踏踏實實的工作,不斷地創新進取。400是説他攻克了400多項科技難題,向世界性的難題發起挑戰。從一個中專畢業生成長為一名專家型的工人,鄧建軍用學習改變了自己,用勞動,更用知識和技術創造了財富。鄧建軍在自己的崗位上告訴人們,一個人能有怎樣的潛力,怎樣的作為。


  (CCTV《焦點訪談》供稿)

責編:戴昕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