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藝術的聯姻
歷來,人們把科學與藝術看作人類文化的兩翼,猶如車軸兩邊的一對輪子,人的左右兩條腿,一個硬幣的兩面。就是説,鳥兒要靠兩隻翅膀才能飛翔,車子要有兩個轱轆才能滾動,人要用兩條腿走路,硬幣的兩面是不可分的。現在我們看一看從古到今,特別是眼前,在我們的生活裏,科學與藝術的結合處。
我國古代的“五行”學説是曾經用來解釋世間萬物的,而五喬木、火、土、金、水又與中國的五聲音階的階名宮、商、角、微、羽相對應。我國歷史上只有兩門科學——天文學和音律學是有精確的數學表示的,前者有9位數字而後者達到25位數字。還有:青銅和陶瓷食具、酒具,渾天儀、天象儀等天文儀器,文房四寶,鬥拱,寶塔,寺廟,佛教雕塑,透光鏡,夜光杯,穩定平衡的造型“馬踏飛燕”,用手在盆邊的“耳朵’上摩擦就會使盆中的水花噴高數十厘米、盆中游魚栩栩如生的“魚洗”,用三維常平支架支持、可以在被窩裏隨意翻滾而香火不傾不滅的“被中香爐”,靠虹吸把水吸上去、一滴一滴下落的“滴水觀音”等等。特別是 1978年在湖北省防縣出土的距今2400多年的青銅編鐘一一曾侯乙編鐘,可以稱得上是一件巨型的科學與藝術結合的傑作。它共有65口鐘,五個八度音域,五聲、六聲、七聲音階各12個調;以‘A為標準音高;頻率的計算相當準確,與現代老名相應的音只差1%一5%它是扁鐘,比起國外的圓鐘,解決了鐘作為旋律樂器的問題而外國到19世紀還沒解決。無怪美國學者麥克倫(E.G.Mcllan)寫到:“曾侯鐘及其排列方法、命名系統和調律,都顯示出結構上的成熟。複雜的律制、高超的工藝都超過了我們迄今對古代音樂世界的一切猜想。不僅其製作技術水平,而且在哲學——音樂學上所獲得的成就,都使我們高度欽佩。同時處在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卻沒有給我們留下任何堪與之比較的具有音樂價值的工藝品。雖然我們一向習慣於崇拜古希臘。” 自古以來,建築以其本身集科學與藝術于一體而被稱為“凝固的音樂”。它們是一幅幅用實物、構件、雕塑、造型構築而成的圖畫。古埃及的金字塔、獅身人面像,中國的故宮、天壇、萬里長城,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古羅馬的圓形劇場,印度的泰姬陵;巴黎聖母院,一直到紐約的帝國大廈、自由女神像;悉尼歌劇院,溫哥華電視塔,都是造物的輝煌成就。就拿橋來説吧,有中國的趙州橋,舊金山的金門大橋,巴黎塞納河上、莫斯科的莫斯科河上、美國環曼哈頓的以至於杭州西湖蘇堤上的一座座各式各樣的橋梁,甚至還可以加上北京的立交橋。不論在海灣,在河面,還是在陸地上,每一座橋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中國的園林藝術,有山、有水、有花木、有建築,可以造景、移景、“借景”,還有城市廣場,街頭雕塑,庭院設計,懸空山寺,田舍農家,無不充滿著詩情畫意洋溢著盎然生機。
傳統藝術有如音樂、舞蹈、戲劇、雕塑、繪畫、書法、魔術、雜技、電影、木偶以及中國的戲法、皮影等等,都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豐富了它們的內容,表現手段,表現形式,使用材料等。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聲波,音樂中和弦是否協和在於各個音之間的頻率比音律就是各個音之間的嚴格的數學關係,關係,音樂的錄製和重放都是個物理過程。戲劇是語言和形態的表演藝術。電影是聲、光、電的藝術,本身就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産物。繪畫還要講色彩、光線、投影、視角、透視表現人體美還要有解剖學基礎。“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雜技、魔術、戲法裏有許許多多物理、化學、心理學的學問。“自由女神”不見了是錯開了方位;把人切成幾段是光學騙術;“飛去來”飛回來靠的是空氣動力學原理。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開幕式上巨大的投影造型表演,實際上就是我國民間的皮影戲。
高科技使藝術插上了翅膀。音樂出現了高保真、環繞立體聲、激光唱片、激光視盤、VCD、DVD等,不斷翻新。舞臺更加“技術化”了有轉臺、機關布景、程控燈光、無線話筒,臺上可以雲霧繚繞,可以雷電交加。電影特技更加“神”了,有些原來做不到或不容易做到的現在做得到了,或做起來容易了,如連續爆炸、大海戰、太空戰都是模型在施展。出現了新的藝術門類,如:計算機音樂,計算機繪畫,計算機電影計算機服裝設計、玩具設計,三維動畫,計算機髮型設計等。計算機技術可以在“侏羅紀公園”裏使恐龍與人一起廝打毫無破綻;而“玩具大世界”則是一部沒有一個真人演員沒有一個真人用傳統樂器演奏的全“計算機電影”。計算機可以把一些數學公式直接變成漂亮的、具有複雜圖案的、五彩紛呈的圖形。計算機音樂則可以奏出極快的旋律,極長的長音,極其細分的“微分音”,隨心移動的“聲像”,跳躍變化的“點描音樂”,來自天上的“空間音樂”,令人“耳花燎亂”的裝飾音,以及用前所未有的音色和“音色串”組成的“宇宙聲”、“天堂聲”、“地獄聲”、“心聲”、“五臟六腑聲”等隨你想象叫做什麼“聲”的音樂。
工業産品的設計要講技術美。工業産品要實用、經濟、美觀,有啟迪性。現在,越來越更重視美觀了。流線型的火車、汽車、飛機,不僅是為了減小阻力,也是為了美觀。大海上雄武的軍艦,暮色蒼茫中的小船,霧氣朦朧裏的遊艇,還要講求與環境的一體及諧和。家用電器的外觀,形形色色的燈具,風格、造型各異的電話機,千奇百怪的“卡通娃娃”各式各樣的圓珠筆,都是大家所矚目的。還有産品的裝潢、包裝、商標、廣告,以及印刷、裝幀、郵票等。
在日常生活中,在家裏也到處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我們希望生活的環境更美,希望生活更加藝術化。把房屋裝修、佈置一下,色彩要調和,風格要一致,要脫俗,要合乎主人的身份和情趣。知識分子愛佈置自己的書房,以書為友,與花木為伴,從中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和啟迪。一瓶插花,一盤水栽盆景,既有天然美又有人工美。佛要金裝,人要衣裝,要打扮起來用服裝、首飾、還要化裝、美容。誰不希望自己的伴侶更美,自己所心愛的人更加光彩呢?!節日,送上一張賀卡,獻上一片愛心;捎去一件禮物,帶去一份溫馨。中國人重視吃,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吃講色、香、味,還要講環境、講器具,要講營養,能養生、養顏、保健、治病。家裏遙控的電器越來越多:電視機、風扇、電話;自動調書的物件越來越多空調、音響、電飯鍋;玩具也越來越聰明:自動“碰鼻頭轉彎”的汽車,不停吃水的鴨子,會向客人問候的娃娃等。你可以在家裏選看、點播全世界的音樂、電影和演出。
在民間工藝、民俗和旅遊中,有許多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如楊柳青和戶縣彩色木版年畫,濰坊的風箏,福建的漆器,貴州的蠟染,蘇湘的刺繡,北京的景泰藍,還有絹人、泥人、面人等。打橋牌,下象棋;本身就是一場週密的邏輯思維。在旅遊景點、名勝古跡中有:峨眉山的佛光;武當山金頂被雷電“拋光”;昆明金馬、碧雞兩座相對的牌坊的影子相疊;曲阜孔廟裏的一幅畫上的大路永遠朝著你,不管你站在哪個角度;蘇州紫金庵裏的泥塑“華蓋”看來在隨風飄動,等等。基於計算機技術的虛擬現實(vR)世界,則更可以坐在家裏帶你到全世界去漫遊;參觀博物館,到宇宙空間去旅行,恍如身臨其境。
我們時代科學的發展有三個特點:一是各種門類學科,包括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的交匯、融合,其中科學與藝術的交匯是重要的一個方面;二是主體與客體的結合,是以人為中心的;三是計算機進入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前面所講的一些科學與藝術在現時各個領域裏的聯姻,正充分體現了這三個特點。
21世紀是科學與藝術的世紀
科學與藝術的發展,從起始時的不分,到中世紀以後的獨立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時至今日,已經到了第三個階段,即“重逢”的階段。正如19世紀法國文學家福樓拜所説的:“藝術越來越科學化,科學越來越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將在山頂重逢。”在今天重逢的日子裏,科學與藝術已經不是簡單的相會,而是具有更廣泛、更深刻、更普遍的內涵,揭示出它們之間過去“尚未揭示出”而“應該揭示出的東西”(鮑裏斯 斯賓茨基),要揭示出作為一門學科的構成與範疇,要揭示出駕馭它們的更普遍的規律,要站得更高,看得更寬廣。
21世紀,科學與藝術結合的世紀。這裡的結合遠非僅僅是各門藝術中如何使用了高科技,如前所提的計算機技術、激光背景等,當然這些我們還要發展;也不僅僅是科學技術中如何滲入了藝術的因素,如勞動環境及産品造型的藝術化,形象化教育等,這些我們也還要發展;而是指科學與藝術在學科內容、表現形式、思維方法、概念表達、研究方法以及追求目標等方面的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相互借鑒、相互啟迪和具有共性。不是從抽象的意義上去討論,而是從一些學科的實際內容中去歸納、概括出具體的東西。這裡講的“科學”不僅僅是指自然科學.還包括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藝術科學的在內的廣義的科學。
除了相互結合和具有共同規律以外,我們還要研究科學與藝術的差別,科學發展與藝術發展關係,科學的發展與藝術的流派,藝術對科學的影響,科學中有哪些藝術成分,藝術中有哪些科學因素,高科技的發展將導致藝術的沉淪還是將會迎來新時代的文藝復興,科學與藝術的結合與社會學、哲學、宗教的關係。新時代的藝術學應該是科學與藝術結合的藝術學,科學使藝術走向大眾,從科學革命到藝術革命,作為一門學科的科學與藝術,用科學與藝術結合的觀點去剖析歷史、現實和發展未來,等等。
21世紀的社會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是學科交叉的社會,是科學與藝術結合的社會,是尊重人的創造精神的社會。當前的科學有兩個前沿:一是本門科學如物理學、數學、計算機科學的前沿;一是兩門或數門學科交叉的前沿。因此,無論從適應這樣一個社會的發展趨勢也好,還是從發展交叉學科的要求也好;21世紀的人才應該是全方位的、多色彩的、具有科學與藝術兩方面能力和修養的人。愛因斯坦曾經講過:“真正的科學和真正的音樂需要同樣的思維過程”。實際上,在高層次上,科學和藝術是相通的。有這樣的例子,在我們開拓計算機音樂這門新學科時,單純地把學計算機的人和學音樂的人組合在一起,其工作效率不如由兼通兩者的人做來得高,工作也更易發展。錢學森同志一直提倡科學家要學點藝術,藝術家要學點科學。我們要培養一批科學形的藝術家和藝術型的科學家,歷史到現在,達 芬奇、朱載堉、愛因斯坦、李正道等,都是兼通科學和藝術的大家,古今中外是不乏其人的。把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作為一個教育的方向,更是有意義的。
21世紀把人生的價值提到了一個空前未有的高度,藝術家多懂一些科學,可以更好地發揮藝術器材的效能,營造更完美的創造空間;科學家多懂一些藝術,可以有更多靈感,更能充實生活,享受美的熏陶。這些,都會使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質量更高,而所有這些,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生産效率空前增長,傳播媒介迅速普及,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是不難做到的。未來屬於懂得科學和藝術、懂得生活、熱愛生活、勇於創造的人。讓我們張開雙臂,迎接新時代的文藝復興的來到!(作者/龔鎮雄)
(來源:中華文化信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