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水啊……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22日 15:27
從今年3月1日起,北京海拔最高的水庫——延慶白河堡水庫計劃向密雲水庫調水5000萬立方米。此次調水將歷時一個月,跨經延慶、懷柔和密雲,輸水沿途約120公里。雖然這是今年首次調水,但北京市從周邊地區向密雲水庫調水已經不止一次了。原來,官廳水庫和密雲水庫是北京地表水的兩大水源,但由於官廳水庫上遊河道來水細少,同時水污染程度不斷加劇,已經于1997年被迫退出了飲用水供水系統,因此“密雲水庫是當前北京的惟一一個飲用水源”。
北京缺水前所未有
如今,缺水城市已遍及全國,全國600多個城市中存在供水不足問題的有420多個,佔城市總數的2/3,“北京缺水”的話已經耳熟能詳,但對不少北京市民來説,一打開水龍頭,就可以看到嘩嘩的流水,似乎根本感覺不到北京缺水。
但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所長王浩教授卻表示,北京水資源空前緊張,已經到了歷史上從沒有過的最嚴重程度。
北京水資源缺乏,屬資源性缺水城市,人均水資源量不足300立方米,僅為全國的1/8,世界的1/30,遠遠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下限,按聯合國的標準,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少於500立方米一年就屬於重度缺水地區,北京市可以説是世界上最嚴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
北京市有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城區一個年度生活供水總量為8.9億立方米,其中一半以上來自密雲水庫。部分地區加大抽取深層水,加劇了北京地下水的下降速度,到2003年7月底,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埋深19.01米,已無法滿足正常取水,北京城區地下水埋深已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3米到4米,降到26米以下,造成河斷塘幹,泉水枯竭,地面下沉。(密雲水庫的水位線下降到了接近死庫容量的狀況。)
為什麼這麼缺水
由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社會學家李強教授擔任組長的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水資源課題組,2003年剛剛完成一項水資源補償機制與恢復機制研究的課題,這項歷時近兩年的課題是受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和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委託,其中涉及對北京水資源的調查研究。水庫為什麼沒水了?他們認為,城市水問題實際上是農村問題。北京市的主要水源之一密雲水庫的水資源來源於潮白河流域,這一流域用水缺乏統一管理,上游水資源相對豐富、水的邊際産出低、使用浪費,下游則相反,上下游用水各自為政,缺乏協調,流域各處都以自身效益的最大化為目的開採水源是流域水資源枯竭最主要的人為原因,其他相關原因包括政策上存在缺陷,上下游之間、城鄉之間存在矛盾沒有協調好:城市水資源的高價使用與農村的無償使用之間的矛盾、城市用自來水對農村地區的補償不夠;城鄉總用水量超標,造成水資源間歇性枯竭;農村用水有走向惡性博弈的勢頭。
王浩教授認為,北京之所以缺水,人均水資源的缺陷是最致命的因素,從水資源的承載能力來看,北京比較適宜的人口規模是800萬到1000萬人,而現在北京市實際人口是1400多萬,城市規模偏大。隨著人類活動的變化,水資源在進一步衰減,由於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也不得不利用一些水資源,河裏的水流就更少了。另外,從地域上,最近幾年,北京的降水多分佈在城區,而很少分佈在水源區、庫區的上遊山區,使庫區補水困難。
如果説北京缺水有一些客觀原因的話,那麼還有許多主觀原因。很多民間環保人士一直對此保持著關注。
留德歸來的地球縱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皓博士一直熱心環保,對北京水資源的短缺更是深有感觸。“北京綠化耗水太可怕了,1999年以後浪費了很多水,北京綠化思路要改變”。李皓對現在廣泛流行于北京以至於很多城市的綠化用的人工草坪深惡痛絕,“鋪設草皮是一種假綠化,就如人戴假發一樣。”她調查發現,綠化公司推出的草皮以綠期長為第一標準,卻完全沒有考慮這種外源性草種,根係極短,根須很細,根本不適合北京乾旱的土地和氣候條件。而且,由於草根的根須不能深入土壤,使得在雨季時,這些看似綠色的地帶,卻失去了滲透雨水的功能。“這樣的綠化對北京建立生態城市是沒有意義的。對北京這個嚴重缺水的城市來説,水資源根本消耗不起,還會加重城市土地向荒漠化方向發展!”
同時李皓還認為,城市大面積地面硬化也是導致城市缺水的一個因素。市政建設習慣了把地面鋪設成瀝青或水泥的硬性地面,包括人行道和屋前屋後的空地。硬化的地面無法滲透雨水,使得降雨時雨水對地下水的補充完全被阻斷,同時由於硬化地面對暴雨雨水不能吸收,暴雨雨水被高速導入當地的河流而流失掉了,因此在雨季之後,當地又會出現乾旱缺水的問題,陷入惡性循環的狀態。另外現在對城市綠化植物的澆灌常常採取噴灌的方式,而且在蒸發暴曬旺盛的上午9點到下午4點,結果是被蒸發掉的水量達60%,而環保做得好的國家和城市要求是在日落後才開始澆灌。
北京市節水辦一位官員認為:北京有幾個行業浪費水最多,第一是純凈水業。目前的純凈水業大部分是技術和設備水平很低的小企業,産水率低,生産一噸純凈水要耗費3至4噸原水。第二是高檔洗浴美容業,不但耗水極多,又都沒有廢水回收處理設備,水被一次性使用後就白白流走。第三是街頭洗車業,既浪費水而且又污染環境。
李皓指出,真正的節水要靠從小事做起,現在她發現好多政府辦公樓的抽水馬桶還是大容量的,衝一次,十來升水就完全流掉了,目前日常衝廁所,要佔到人們生活用水的1/3強,而且儘管一些建築已經開始設計利用再生水,但在這方面並沒有強制設計原則,沒有硬性要求。在學校、工作單位、機關等,用流水沖洗很常見,用水浪費很大。儘管經常在講“節約用水”,但僅僅只是單調空洞的口號,讓大眾比較茫然,不知道怎麼做,她認為宣傳不到位也是缺水因素之一。
如何應對水危機
在國情問題研究專家、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鞍鋼看來,水危機表面上是資源危機,實質上是治理危機,是我們治水體制的長期失效——包括政府缺位、市場缺失和計劃失效。
從宏觀和管理手段上看,李強教授指出,從流域治理上,將農業用水由無償擠佔變成有償交換,從而主動適應城鄉、工農業用水結構的變化很重要;實現流域的統一管理,將使水資源的使用管理、生態保護、防洪等功能關係得以調節。而農村用水如果做到計量到戶,所産生的節水動力相當於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地提高水價。
王浩教授同樣提到水資源管理的統一。在水資源管理方面,北京過去是管地表水的與管地下水的分割,管城市水的和管農村水的分割,管防洪和管供水的分割,管排水和管污水處理的分割,管污水處理的與管回用的分割……“對北京迫在眉睫的是理順生産關係,促進生産力發展,要在法制、機制、體制上改進,實行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
王浩教授同時強調應該節水為先,治污為本,多渠道開源,建設節水防污型社會。北京用水效率儘管在全國處於前列但還要進一步提高,也確實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要保護水環境質量,要保證中水回收,搞循環經濟。普遍加強宣傳,調整産業結構,把大耗水、重污染的一些工業企業進行轉移,代之以高技術産業,進一步擴大第三産業,減少農業的耗水量,逐步淘汰灌溉式農業,同時要多利用天然雨水,發展草地畜牧業。積極在經濟杠桿上體現,實行全成本水價,把水資源保護費、工程費等進行統籌規劃。收費實行階梯式水價,在基本定額內可以便宜,要想超額使用,則成十倍上翻;另外,多渠道開源,包括雨水利用,比如説未來的奧運場館的設計,利用它的大屋頂來接一些雨水,循環利用衝廁,把雨水直接輸入到地下,補給地下水等。目前這些節水措施都已開始逐步實施。已經啟動的南水北調也將為北京補給一些水資源。
面對不容樂觀的水資源狀況,李皓表示,辦法是人想出來的,不能完全依賴水庫。比如雨洪利用,是最近幾年的一個熱點。以前由於把洪水視為有害,一到雨季就排洪,使北京的雨水每年流掉6~7億噸,而真正南水北調,也就帶來12億噸水。李皓同時建議,加強城市建設與生態保護方面的國際信息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工程設計單位和工程決策機構要讓真正懂得城市環境和生態保護的專家和學者參與城市建設方案的討論。在對城市重大建設項目做出決定之前,把方案通過報刊和電視公布於社會給予充分討論,徵集建議和意見,以便少走彎路,儘量少花錢,做出效果好的事情來,也能使我們一步到位地用國際提倡的簡單、易行的方法解決好中國城市面臨的環境與生態保護問題。
據介紹,在一些發達國家的城市,雨水利用已經相當普遍,如美國加州雷斯諾市的地下水回灌系統,10年間的地下水回灌總量為1.338億立方米,佔該市年用水量的20%。用屋頂收集雨水、採用透水地面磚鋪地接水、用草坪蓄集雨水、建造各種滲灌系統將地面上的水“盡收池底”,雨水被凈化後,可以洗車、衝廁所、澆灌甚至飲用……
北京到2010年的節水指標是: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87%以上;間接冷卻水循環96%;城市污水處理率90%;萬元産值取水量40立方米以下;節水龍頭普及率100%;節水便器普及率100%;節水淋浴器普及率100%;污水回用量6.45億立方米/年。
按王浩教授的説法,從自然條件和承載能力來看,北京都是長期嚴重缺水的城市,從社會而言要建立節水防污型社會,提高用水效率,對公眾而言,也需要警鐘長鳴,珍惜寶貴水資源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