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安全設計新課題:護乘客也要護行人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19日 15:08
最近幾年,汽車隨著廣泛應用安全氣囊、新型安全帶和各種電子設備,大大提高了受到撞擊時對乘客的保護。然而,汽車安全不僅是針對車內乘客而言,同時也要保護行人安全,因此,車輛碰撞防護技術也開始將保護行人安全列為它的重點發展目標。近年來歐洲NCAP汽車碰撞測試中,就已經不僅檢驗對車上乘員的安全保護程度,也通過劃分4個星級來檢驗車輛對行人的安全保護程度。
目前世界範圍內,保護行人安全的車輛裝置主要有哪些呢?
引擎罩機械系統
引擎罩機械系統能夠在汽車發生碰撞時迅速鼓起,使得撞擊而來的人體不是硬碰硬,而是碰撞在柔性與圓滑的表面上,減少了被撞人受傷的可能。研究表明,如果發動機、電池和其他部件有寬裕的空間,發動機艙蓋在碰撞過程中能開啟,這時對行人造成的傷害就會明顯減少;當發動機罩的前端可以向後移動,那麼撞擊造成的損傷可以大大地降低;當保險杠硬度降低1/3,下鈍邊盡可能低的情況下還可減緩對膝部造成的損傷。
發動機罩的機械系統能把撞向行人的動能轉換成提升機器蓋的能量,這就在行人、發動機罩和發動機室內部件之間形成吸能區域,通過發動機罩的變形減小對行人頭肩部的衝擊。當人體與車頭部分剛一接觸,機械系統就會被觸發,其作用力可以由彈簧力驅動,也可採用氣體噴射方式。當遇到車與車相撞的時候,該系統不會起作用,在車輛停放時,人故意撞擊也不能啟動。在碰撞中起主要作用的第二接觸區前保險杠也將改進,採用高密度泡沫材料和新設計的結構,以控制對腿部的衝擊過程,減小撞擊力量,從而有效地保障行人的膝、腿免受嚴重傷害。同樣,重新設計的前燈室及周邊區域能確保按受控模式吸收上腿部的衝擊能量,避免玻璃破碎割傷行人的腿部。這有兩個目的:首先降低上腿承受的撞擊力,其次確保能量吸收與前保險杠相協調。只有各部件的能量吸收相協調才能保障行人受到安全的保護。
行人安全氣囊系統
行人保護安全氣囊進一步避免人體撞擊汽車的前擋風玻璃,以免在猛烈碰撞下行人與車內乘客受到更大的傷害。福特汽車公司的行人安全車採用了兩種可在碰撞中對行人進行保護的新穎安全氣囊。這兩種氣囊一是發動機罩氣囊,一是前圍安全氣囊,兩者配合使用可減少最常見的行人傷亡事故。
發動機罩氣囊在保險杠上方緊靠保險杠處開始展開。碰撞前由一個碰撞預警傳感器激發,50至75微秒內完成充氣,保持充氣狀態時間可達數秒鐘。充氣後的安全氣囊在前照燈之間的部位展開,由保險杠頂面向上伸展到發動機罩表面以上。氣囊的折疊模式和斷面設計保證了氣囊展開時能與汽車前端的輪廓相合,以保證兒童頭部和成人腿部的安全。
前圍氣囊系統的作用則是提供二次碰撞保護,防止行人被甩到發動機罩上後部被前窗底部碰傷。該系統包括兩個氣囊,各由汽車中心線向一側的A立柱延伸,氣囊由傳感器探測到行人與保險杠發生初始碰撞後觸發。在行人翻到發動機罩上滾向前窗這段時間內,氣囊完成充氣,兩個氣囊沿前窗底部將左右A立柱之間的汽車整個寬度完全覆蓋,不僅能蓋住前窗玻璃底部,還可蓋住刮水器擺軸與發動機罩支座等致命的“硬點”。不過,氣囊不會完全封住駕駛員的視線。
由於前圍氣囊所用的碰撞傳感器比較簡單,有望比發動機罩氣囊更早投産。發動機罩氣囊的碰撞預警探測相當複雜,因此國外一些車廠正在進行廣泛的研究,以確定啟動兩種氣囊系統的最佳方式。
車輛智慧安全保障系統
前兩種行人保護系統都屬汽車被動安全技術,車輛智慧安全保障系統的發展,則實現了主動對行人的保護,在事故發生以前就及時通知司機,避免車禍的發生,將事故的損傷降到最小程度。
車輛智慧安全保障系統是先進的車輛控制系統的一部分,它包括安全系統、危險預警系統、防撞系統等,涉及傳感器技術、通信技術、決策控制技術、信息顯示技術、駕駛狀態監控技術等。這些車載設備包括安裝在車身各個部位的傳感器、激光雷達、紅外線、超聲波傳感器、盲點探測器等,具有事故監測功能,由計算機控制,在超車、倒車、變換車道、雨天、大霧等容易發生事故的情況下,隨時通過聲音、圖像等方式向駕駛員提供車輛周圍及車輛本身的必要信息,並可以自動或半自動地進行車輛控制,從而有效地防止事故的發生。同時,利用車身四週的傳感器分別探測車輛前後左右的路況,為駕駛員提供及時的回避操作指令,並提醒駕駛員保持安全車距,防止車輛與車輛、車輛與其他物體或車輛與行人間的正面、追尾和側向碰撞。
如今,各個國家的汽車廠商都在開發相應的智慧車輛保障技術,並積極應用在車輛上。(沈新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