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科學人文

科學與藝術的一次真正對話

央視國際 2004年01月20日 10:13


  由北京市現代物理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哲學系、北京大學藝術學系主辦的“自然、科學與美”學術討論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這次討論會圍繞著科學與藝術這個主題展開。與一般學術交流不同的是,這次“自然、科學與美”學術討論中聽到的不僅僅是從事科學研究人士看藝術的聲音,幾位藝術家的到場使得科學工作者欣然“被看”,也使得研討成為一次真正的對話

  此會的最初倡導者甘子釗院士説,藝術的審美觀與科學的審美觀,在本質上有許多共同之處。而藝術的審美觀與科學的審美觀,其本質是什麼,內容又是什麼?近年來,許多科學家都在推動這方面的探討,這對科學發展無疑具有意義。

  作為主辦方代表的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葉朗也認為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生態環境和生存質量引起人們普遍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科學與藝術的關係、自然美和科學美等問題,日益成為學界研究的重點問題。

  從藝術作品開始

  也許是由於有真正的藝術家到場鼓勵了學者們“談藝”,三場報告中,每一場都有一兩位學者從具體的藝術作品談起,由感性入理性。

  第一個獲得滿堂彩的觀點恰恰是在和大會主題“唱反調”。其演講者是中國畫研究院的一級畫家梅墨生先生。梅先生從黃賓虹的畫作入手對於中國畫強調的“自然美”在三個層次上進行了分析,並將話題延伸到原始社會的藝術作品。他認為這些至今仍能震撼人的心靈,這種和科學發展背道而馳的效果也從一個側面説明藝術在個人性和非理性上與科學的差異。

  梅墨生還進一步在會上論述了藝術與科學的分歧。他認為“藝術與科學是人類文明的雙軌列車,或許他們都通向真和美,但其過程是並行而不相交的。”因為“科學的區分與分析是藝術所不強調的,儘管科學家可以借鑒或受啟示于藝術。”對於那些引證資料,“試圖説明科學與藝術的一致性與聯絡”的做法,梅墨生也認為“這都不能證明科學與藝術是一回事。科學的發達可能會為藝術發展帶來便利或提供新的表現題材、方式與領域,但是藝術更強調的是作用於人的心靈和精神生活。藝術,從本質上説是非功利的、非現實的。它不能與科學互代。兩者之間只有通似性而沒有共同性。科學是知識而藝術是感受,過分強調和誇大兩者的相通,會混淆其本質差異。”

  北京大學哲學系吳國盛教授也是從一個具體的藝術作品入手,為在場者提供了一種關於宇宙圖景的哲學解讀。他選擇的是荷蘭版畫家埃舍爾的《畫廊》。在這幅圖畫中主體是一個畫廊,畫廊裏一位年輕人正在看一幅畫。畫面上是一座水城,一艘汽船正在水面上行駛,岸上兩三人駐足觀看。一位婦女正趴在窗臺上向外眺望。離奇之處在於這位婦女的樓下就是年輕人看畫的畫廊。畫面將整個畫廊和那位看畫的年輕人都包括在畫面內。吳國盛認為,這位看畫的人就是現代人——世界圖景時代的人——的一個象徵,世界通過科學被展現在我們面前,就像一幅畫一樣。我們是旁觀者,這是現代科學的客觀性要求:科學家不要把個人因素摻雜到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中。他所提出的問題就是:哲學應該思考科學的世界描繪的條件和界限、宇宙作為存在者的整體是大全,但大全不能是一個存在者,否則就會出現悖論。埃舍爾的《畫廊》是一幅完備但不一致的怪圈,它讓不能同時在場者同時出場。怪圈提示著世界的荒謬性。科學越是無邊界,科學的世界圖景就越是荒謬。

  在下午的發言中,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後田松也對埃舍爾的藝術與科學的關聯進行了分析。由於他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式更像一位科學家而不是藝術家,因此他的作品也獲得了數學家、物理學家、心理學家、科學哲學家等科學家們從各自不同角度進行解讀的可能性。

  來自秦皇島燕山大學計算機系的苑玉峰教授更是直接向聽眾展示了自己近10年來用計算機製作的分形藝術作品,掀起了討論會的又一次高潮。

  土地之愛

  在此次學術討論會上,有多位專家學者從一種“入世”的現實建築説開去,表達的卻不僅僅是對成就的喜悅,還借助科學研究的成果,表達了自己“出世”的藝術觀以及學者特有的人文關懷。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俞孔堅教授展示了自己入圍奧運森林公園的設計宣傳片《回到土地》。在片中作為新建築的背景,俞教授展示給大家一個離開土地的中國。甚至於揮霍土地、鄙視土地、糟蹋土地。這些概念説來不免空洞,但在宣傳片中,一棟棟北京新造城運動中拔地而起的“國際化”建築恰好為其提供了佐證。俞孔堅教授認為雖然在未來10年內將有70%的人仍將離開土地,但他仍然希望人們今天能夠像傳統文化所倡導的那樣尊重土地,尊重自然,“否則秀美的山川將不復存在”。

  作為具體執行實施“鳥巢”工程的瑞士霍佐格德梅隆建築事物所高級建築師黃勇也在會上作了題為《美在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報告。他通過對於奧運森林公園中被稱作“鳥巢”的體育館設計,分析了站在一個建築師的角度,是如何看待美和實用科學的。他認為美是在時間和空間之中,在過程之中。情感也不是個人情感,而是真實存在的關係。科學是一種工具,人們對世界的感官可以通過眼耳感知,但通過科學途徑可以用不同方式感知美,是通過主客觀之後通過時間感知的東西。(于彤)

(編輯:戴昕來源:科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