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國芯
2002年9月28日,在一個莊嚴而隆重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國科學院的專家們向世界公佈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龍芯一號研製成功。
龍芯是國內第一枚高性能通用CPU芯片,它的研製成功標誌著中國已經初步掌握了當代CPU的關鍵設計技術,開始向信息領域的核心技術衝擊,為改變我國信息産業“無芯”的局面邁出了重要的步伐,對形成我國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計算機産業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龍芯一號通用CPU是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它的問世,凝聚著眾多科技人員的心血。具體負責設計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胡偉武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拼命三郎”,他帶領著一批科研人員在這間實驗室裏沒日沒夜地苦戰,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
“初生牛犢不怕虎,勇攀高峰無所懼。”在中科院計算所龍芯實驗室的墻上,“求實、求實、求實、創新”和“人生能有幾回搏”的標語時刻激勵著這些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龍芯課題組的年輕人精誠團結,各負其責,不但有像兩彈一星研製者一樣的愛國熱情,而且有著不迷信洋人,不被懸殊實力差別嚇倒的勇氣,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走完了國外幾十年的歷程。
成功了!!!CPU有了反應,中國芯——龍芯開始運轉了!!!
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的芯片,從此告別了中國“無芯”的歷史。龍芯一號通用CPU芯片雖然與當今市場的主流CPU有一定的差距,但它確確實實是中國自己的芯片。
龍芯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的安全性。這不僅僅因為它是我們自己設計製造的,沒有留“後門”,而且具有防緩衝區攻擊的硬體設計,從而實現了防止網絡上的病毒或者黑客通過緩衝區溢出攻擊CPU芯片的功能。
研製中國自己的CPU——這是一件幾乎誰都以為不可能、因而誰都不去做的事情,被一群年輕人做成了。“狗剩橫空出世,龍芯馬到成功”,這僅僅是一個開始,中國的信息産業需要這樣的年輕人,需要這樣的創新精神。有了他們,就有了未來,中國的信息産業一定會蒸蒸日上!
講述生命的故事
2002年12月12日,世界第一張秈稻基因組精細圖在中科院完成,這是我國首次獨立完成的一個全基因測序。我們第一次在基因層面上認識水稻,它將為我們揭開水稻的生命奧秘。
人類一直在追尋生命的真諦,而這些奧秘就記錄在一條躲藏在細胞核深處的雙螺旋長鏈中,它就是DNA。DNA由ATGC四種鹼基按一定順序反復排列而成,如果能查明這些鹼基並把它們按順序記錄下來,就可以編寫一部揭示生命奧秘的“天書”。
1986年 美國生物學家杜伯克首次提出“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設想
1990年 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式啟動
1993年 中國啟動人類基因相關研究項目
1999年7月 中國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
1990年,工程浩大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在美國正式啟動。中國學者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21世紀是生物技術的世紀,掌握先機就掌握了制勝的法寶。在起步階段我們能迎頭趕上將來就不會落後,受制於人。1999年,經過幾番努力,我國正式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獲得了1%的測序任務。
時間緊迫,困難重重。在多方支持下,場地、人員、設備等問題迅速得到解決,中科院遺傳所、國家人類基因組北方、南方中心等單位如期完成了測序任務。2000年6月26日我國科學家與世界同步宣佈:人類基因組計劃草圖完成。
2001年2月12日,六國科學家聯合公佈了完整、準確的人類基因組圖譜。
我國是參與這一計劃最晚,而且是唯一的發展中國家。通過參與我們分享了國際人類基因組的資源和技術,提高了研究實力。“1%”不僅僅意味著3000萬對的鹼基測序,它表明我們已經在基因組學中佔據了一席之地。
與此同時,另一場基因測序爭奪戰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水稻是地球半數以上人口的主食,我國是水稻的發源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産國。在河姆渡遺址,我們見到了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水稻種子,它有7000多年的歷史了。為了提高水稻産量科學家想從基因中找答案。2000年5月,中國水稻基因組計劃在中科院啟動。
測序的對象選中了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級雜交水稻。水稻的基因組在禾本科作物中是最小的,只有4.3億對鹼基,是小麥的四十分之一。由於禾本科作物的基因含量和排列很相似,這一研究項目還有助於了解小麥、玉米等其它禾本科作物的基因組,從而帶動整個糧食作物的研究。
經過我國科研工作者兩年的努力,中國水稻基因組計劃精細圖完成,為科學家識別抗病基因、分析功能基因,改良物種提供了可能。它在農業生産上的意義完全可以與人類基因組計劃在人類健康中的意義相媲美。
我們不僅掌握了最前沿的測序技術,同時還為保護、開發、利用我國特有的基因資源奠定了基礎。在人類基因組計劃和水稻基因組計劃中,永遠刻下了中國人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