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戰場上的生存 > 正文

流動的營盤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2日 20:30)

  主持人:有句話説得好叫做“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但對於今天的部隊來説,營盤已經不再是鐵打的了。要保證部隊完成好各種軍事任務,還必須要鑄造好流動的營盤。而在流動營盤當中充當着主要角色的野戰帳篷,也由原來的遮風避雨的生活性能向偽裝、防輻射等生存性能轉變。帳篷不是戰鬥力,卻影響着戰鬥力的發揮。那麼在今天的節目當中,我們將向您講述野戰帳篷和生存的故事。


  2001年9月的一天,一陣急促的緊急集合號聲打破了蘭州軍區某部營區的平靜,官兵們接到上級命令,要進駐到新疆帕米爾高原某地執行一項緊急任務。

  官兵們要駐紮的地方,海拔高度平均在5200米以上,空氣含氧量只有平原的60%。也就是説,在這裡,人們連生命活動的最基本需求---氧氣都很匱乏。這是一片人類無法正常生存的原始荒原,它終年被冰雪封凍,被稱為“生命的禁區”。

  【同期】[總後建築工程研究所野營裝備研究室工程師:李俊]白天呢,紫外線特別強,照得人難受,晚上把你凍得要死。白天你可能,這邊是單衣,你感覺很燙,但是你的這個陰面呢,你感覺這個肩膀像結冰了。而且氣候變化無常,你看到一股雲過來了,馬上就是雪,剛才還是太陽,不到半小時就是雪,大雪紛飛。

  儘管如此,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為了國家的利益,這些年輕的中國軍人還是義無反顧地奔赴指定集結地。

  【同期】[總後建築工程研究所副所長:張茂功]那麼戰士們在那個地方執勤呢,首先碰到的就是住的問題。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如果是建房子不可能,挖地窖呢也幾乎不可能,並且非常潮濕。

  九月對我們來説,應該是金色收穫的季節。而在這,白皚皚的大雪卻覆蓋住了帕米爾高原的每一寸土地。除了低矮的藍天,四週是白茫茫的一片。到了夜晚溫度低的讓人恐怖,在“生命的禁區”怎麼生存,是擺在官兵面前最棘手的問題。

  【同期】[總後建築工程研究所所長:宋天軍]你想這個部隊如果沒有一個住宿環境,他這個體力不能夠很好地恢復,執行繁重的作戰訓練任務,我認為是不可能的。

  帳篷歷來是部隊執行野外任務時的首選住宿營房。在這裡,官兵們居住的營房,是我軍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研製的一種棉帳篷,它專門是為了野戰部隊在寒冷地區執行任務時使用的。為了取暖,裏面還安裝了一個熱功率為8千瓦的煤炭爐子。通常這種火爐可使40多平方米的帳篷內達到20攝氏度。保障生活,應是不成問題的。然而,帳篷搭建好之後,意想不到的問題卻出現了。

  【同期】[總後建築工程研究所野營裝備研究室主任:鐘鼎華]當時他們遇到的問題就很大,遇到的問題是什麼呢?士兵在上面焦炭燒不完(全),取暖設施供暖不足,結果士兵睡到裏面,在晚上零下24度的時候,士兵睡到裏面,帳篷裏面都是零下十幾度,所以士兵在睡覺的時候都要戴着大棉帽,這樣一弄的話,對於他部隊的生存就是很嚴峻的挑戰。

  主持人:野戰宿營,自古就有。有文字記載的中國野戰帳篷最早是出現在周代。金戈鐵馬的交戰雙方在征伐的疆界安營紮寨,兩軍對壘,謂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這裡面所説的“帷幄”就是軍隊沿用至今的野戰帳篷。在人類的戰爭歷史當中,野戰帳篷充當着一個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演繹着一幕幕的悲喜劇。

  1941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具有戲劇性的一年。這一年,狂妄的希特勒打算用半年的時間,攻佔蘇聯。10月20日,來勢兇猛的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一時間,莫斯科的命運處在了危機之中。

  然而,現實卻跟不可一世的德軍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這一年,莫斯科的冬天來的特別早。11月20日,天氣突變,氣溫下降到零下30度,滿天的鵝毛大雪終日不停。

  到了12月初,莫斯科的氣溫降到了零下40度,無休止的寒冷超過了人體所能承受的極限。本以為早就能夠攻進城內的德國官兵,卻在這寒風凜冽,遍地冰雪的頓河平原和莫斯科郊外,凍得渾身麻木,連槍栓都拉不動了。

  【同期】[總後建築工程研究所情報室主任:裴向前]因為他沒有足夠的防寒帳篷,必要的取暖爐具和一些燃料,這樣士兵只能蜷縮在戰壕裏,短短的三個月內,德軍凍死凍傷達11萬多人,這種非戰鬥減員,嚴重影響了士氣,大大削弱了戰鬥力。

  早在9月份,德軍參謀部根據氣象資料,就預感到了這種提前到來的惡劣氣候。他們向希特勒建議突擊生産三百萬套防寒棉衣和必要的保暖帳篷,但狂妄的希特勒只是一笑了之。希特勒認為,在寒冬來到之前,他的將軍早已在莫斯科城內喝慶功酒了。這位戰爭狂人的“一笑了之”,註定了德軍的悲慘下場。

  1941年12月6日,蘇聯紅軍發動大規模反攻,將兵臨城下被凍得縮成一團的70萬(70個師)德軍擊退了兩百四十公里。這是橫掃歐洲大陸的德軍首次遭受重大失敗。此戰被公認為二戰的轉捩點,為斯大林格勒再次重創德軍,直至取得二戰的勝利,鋪平了道路。

  六十年後的2001年9月28日,帕米爾高原同樣是大雪紛飛的帕米爾高原,氣溫驟降到了零下30多度。

  【同期】[帕米爾高原駐地戰士:史萬水]在我們駐訓點,早晚溫度都在零下30多度,中午最暖和的時候,也都在(零下)20度左右,尤其訓練的時候,稍不注意,手碰到槍鐵上,手指頭就揭掉一塊皮,風刮在臉上就好像小刀在割一樣。

  他們回到營房裏,本應得到必要的休息和調整。可是,這裡的營房又能給戰士們帶來多少溫暖呢?

  【同期】[總後建築工程研究所副所長:張茂功]那個爐子應該説在上面它是勉強點的着,但是它是燒不好。並且呢,因為在室內燃燒,它還跟人爭氧。燃燒不完全的時候呢,還放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那種環境呢,應該説是不適宜人居住,但是沒有辦法,為了取暖還得要點。

  坐落在西安市東郊的總後建築工程研究所,是我軍惟一的野營裝備研究所。2001年9月28日,也就是在高原駐地下大雪的同一天,建築工程研究所接到了總後勤部下達的緊急命令。

  【同期】[總後建築工程研究所所長:宋天軍]就是總部要求我們就是保障我們的部隊去執行任務,到邊境上去執行任務。那麼這個環境條件是缺氧高寒,這個寒冷就是説零下20度到零下40度之間,要保障部隊的(官兵)不凍傷一個人。

  不凍傷一個士兵,就必須為他們提供一種適合住宿的營房。這種營房既要有先進的取暖設備,還應有很強的保暖性能。那麼,什麼樣的營房,才能適於這裡高寒缺氧的惡劣環境?

  主持人:早在二十世紀的七十年代,人們一直在探索能夠適應現代化戰爭高機動性要求的帳篷系統。比如説救治傷員的衞生帳篷、指揮作戰的指揮帳篷等,而且官兵們的吃、住、洗浴,甚至上廁所都可以在帳篷系統裏面進行。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美軍研製了這種氣肋式帳篷,它的支架是由像輪胎一樣的氣肋組成,帳篷採用是雙層的篷布,它的密封性和透氣性都非常好。而且一旦要是着火它會自動熄滅。這種帳篷而且是在三分鐘之內就可以架起來,它可以做成像醫院、餐廳、作戰中心等各種帳篷。它被美軍認為是最有可能滿足陸軍作戰要求的帳篷。


  這種系列帳篷的作用在隨後的海灣戰爭中得到了驗證。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進行了38天的空中打擊之後,最先抵達沙特的美軍101師,開始從地面向伊拉克推進。

  [總後建築工程研究所野營裝備研究室工程師:殷繼剛]為了適應海灣地區酷熱的天氣,美軍在進入沙特之前,它的101師的副師長休謝爾頓要求每一個士兵都買一個電吹風,並且要求整天對着電吹風吸氣,這樣的訓練可以幫助士兵提高對炎熱酷熱的天氣的一種適應能力。

本篇文章共有 2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