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廚房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3日 20:30)
主持人:説到軍隊的飲食保障,大家馬上就能想到古代的埋鍋造飯,也就是在地上挖個灶,把鍋架在上面做飯。所以軍隊駐紮過的地方灶的多少能夠客觀的反映出軍隊的數量和規模,因此古代戰爭史上也就留下了很多“減灶以示弱,加灶以示強”的故事。不過現在軍隊吃飯的方式已經和以前大不一樣了。
伴隨著科技的發展,戰爭的形式也日新月異。“打贏一場高技術條件下的信息化戰爭”已經成為我軍新時期的作戰思想。但是任何戰爭都離不開人,而人必須依靠一日三餐來補充能量。俗話説“人是鐵,飯是鋼”,對於一支軍隊來説,食物的意義絲毫不亞於武器。那麼,在戰火紛飛的現代戰場,戰士們是怎麼吃飯的?從古至今,吃的內容又發生了什麼變化?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是最基礎的後勤保障。在三國時期著名的官渡之戰中,曹操就曾率親兵,燒燬了袁紹在烏巢的糧草基地,直接導致了袁軍的潰敗。古代戰爭中對糧草的運輸和保護耗費了大量的兵力,而戰場上的埋鍋造飯也是一道費時費力的程序。很多人在想,怎樣才能讓這個過程變得簡單一些呢?
很早以前,馬就被用來馱運糧草,後來馬車也開始被用來拉載糧草和炊事工具。德國人拉姆福德就是從這種馬車上得到了靈感,在1814年,他首次成功製造了兩輪馬拉的炊事車,放在這種車上的不再是簡單的鍋碗瓢盆,而是一個安裝了炊具和爐灶的操作臺,在車上就可以直接完成食物的製作。
採訪:(張相洪)世界上第一台炊事車是在德國的巴伐利亞,巴伐利亞研究炊事車是德軍最先進的,1804年卡丘公司研製的,這個公司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技術最先進的飲食裝備公司,它包含了很多,麵包車,飲水車所有後勤裝備的內容,它的産品銷到了美軍。
馬拉炊事車的出現大大加快了炊事操作的效率,但是,它的行進速度跟不上戰爭的節奏。相比之下,把食品事先作好帶到戰場上倒是一個省事的辦法。麵包就是早期的野戰食品,但指揮官們不久就發現,這種簡單的食品長期食用會嚴重缺乏營養,進而影響部隊的士氣和戰鬥力。
早在十八世紀末,拿破侖率領軍隊四處征戰時就曾説過:士氣來自於士兵的伙食。所以,他要求法國政府運送有營養的新鮮食品給他的士兵。但是,對於有營養的肉類和蔬菜來説,食物特有的保鮮要求卻是一個極大的難題。於是法國政府發佈了重獎公告,面向社會徵集軍用食品的保鮮方法。當時,許多科學家絞盡腦汁,卻沒有找到任何真正有效的方法。在15年後,一位叫尼古拉 阿佩爾的糕點師傅卻領到了這筆102萬法郎的獎金。
主持人:在1804年的一天,尼古拉 阿佩爾偶然發現了一瓶煮熟後密封的果汁長時間沒壞,便想起了政府的重獎公告。於是他照同樣的方法對食品進行了處理,先把食物裝進盒子里加熱,然後趁熱將盒口密封住。在多次實驗後,阿佩爾驚喜的發現,這種方法的確能使食品長期保存。他還把這種食物送到海上去,一段時間後再運回來進行品嘗,結果是:味道依然鮮美。於是,素來對美食極為挑剔的法國人首先向罐頭食品豎起了大拇指。
為此,法國國王親自授予阿佩爾“罐頭之父”的稱號,1812年,世界上第一家罐頭廠在巴黎的阿佩爾家中誕生了。作為最早的專門為軍隊研製的野戰食品,罐頭的出現讓戰場上的食品種類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但是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士兵顯然更喜歡現場製作出來的熱騰騰的飯菜。大家都覺得,如果馬拉炊事車的行進速度能再快一點就好了。
採訪:(劉嘉喜)吃熱飯有幾個好處,從腸胃功能來講經常吃冷食物消化吸收有影響,甚至是産生疾病,吃熱食保證戰鬥力不下降,另一方面鼓舞士氣,因為在各種情況下吃熱飯能鼓舞士氣。
1840年的工業革命對人類的影響極其巨大,伴隨著蒸汽機的發明,汽車工業開始蓬勃發展,機械化和自動化的時代到來了,往日街頭穿行的馬車開始逐步的被更加卡快捷的汽車所取代,以馬為動力的炊事車也開始發生變化。
採訪:(張相洪)馬拉炊事車出現以後,還是這家公司在1914年,就把車裝到了一個三輪車上去,當時的三輪車是以蒸汽為動力的,後來慢慢演變裝到汽車上,也裝到其他車上去,可以隨著部隊移動,到今天為止,炊事車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規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戰場的需要,大批的民間企業接受了一個特殊的使命——生産飛機大炮和坦克,同時,他們生産的還有一樣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炊事車。德軍和蘇軍是炊事車最大的使用者,據資料顯示,蘇聯紅軍作戰部隊中僅各式炊事車就有六萬四千多輛,還有大量的麵包加工車等炊事裝備。這些裝備跟隨部隊行進,選取隱蔽的地形現場製作飯菜,深受士兵的喜愛。但是,他們在享受這些美味的同時,也經常會面臨吃不上飯的惡劣局面,在戰鬥激烈的情況下,炊事員經常連做飯的時間都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