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戰場上的生存 > 正文

軍服的故事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4日 20:30)

  主持人:假如説有兩支不同國家的軍隊集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怎樣來區分他們呢?相信觀眾朋友們肯定會説,看他們的軍服。沒錯!軍服是軍人穿着的制式服裝,它有統一規定的樣式、顏色、用料、服飾以及穿着方式。通過軍服,我們可以區別敵軍和友軍、軍隊和地方;通過軍服,我們還可以看出,誰是空軍,誰是陸軍,誰是海軍以及他們的職務等級。這就是軍服一個很重要的功能——識別。除此之外,軍服還有什麼其他的功能呢?今天我們就來説一説軍服的故事。


  1948年5月,在地方當縣委通訊員的劉岩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穿上了他夢寐以求的軍裝,那一年他16歲。

  劉岩:

  “我們1948年發的軍裝,就是用洋布做的,就是那個細布。但是,還有一條褲子是這個粗布的,所以是典型的土洋結合。”

  然而讓劉岩沒有想到的是,他參軍後第一次曆險的經歷,會是因為身上所穿的軍裝而引起的。

  1948年6月,徐向前指揮晉察冀部隊和晉綏軍區部隊發起了晉中戰役,旨在殲滅國民黨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所屬的部隊。

  6月的一天,參軍剛一個月,在晉察冀部隊當通訊員的劉岩奉命與幾個戰士一起去太原城東北方向的一個村莊,聯絡駐紮在那裏的晉綏軍區的部隊。然而,當他們滿懷着喜悅的心情,快要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卻發生了讓他們意想不到的事情。

  劉岩:

  “(距哨兵)50多米的時候,那個時候哨兵不是一兩個兵的問題,他是一個排哨。那個哨兵馬上就進入陣地,臥倒,子彈上膛。”

  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情況,會讓兄弟部隊如此的緊張,以至於如臨大敵呢?

  劉岩:

  “兩個戰略區部隊的服裝不一樣。我們是黃軍裝,晉綏部隊是灰軍裝,哨兵發生誤會,閻錫山的部隊,他穿的也是黃軍裝。”

  劉岩他們當時所穿的軍服,除了帽子上沒有青天白日的帽徽外,從式樣上看,它和國民黨軍隊的服裝是一樣的。那為什麼共産黨的軍隊會穿國民黨軍隊的軍服呢?

  這是 1924年,周恩來在黃埔軍官學校擔任政治部主任時所拍的照片,他所穿軍服的上衣是中山裝式樣,戴的是大檐帽。這種灰色的軍服在當時是國民革命軍的制式軍服。

  1927年8月1日的凌晨,兩萬多身穿國民革命軍的制式軍服,脖子上係着紅領巾的軍人,在南昌城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從此誕生了一支由共産黨獨立領導的嶄新的人民軍隊。

  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 楊廷欣副所長:

  “從南昌起義開始,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第一支人民軍隊,它的軍服也是着穿國民革命軍的軍服,繫上紅領巾、扎上紅袖標,組成了我們紅軍服裝的前身。”

  1928年,在江西寧岡一個叫挑寮村的破廟裏紅軍戰士利用戰場上繳獲的幾架縫紉機,在自己的第一所被裝廠裏製作軍服。從這時候起,工農紅軍開始有了自己的制式服裝。

  在這張照片中,周恩來頭戴八角帽,身穿中山裝軍服的英氣使人們心中的紅軍形象更加的清晰!而他這套灰色的軍服就是當時工農紅軍的制式軍服。

  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 楊廷欣副所長:

  “紅軍的軍服,主要還是以土地革命時期的灰色粗布中山裝為基礎,佩帶布制的紅五星、紅領章。”

  這是周恩來13年後,第二次穿上國民革命軍的軍服。軍服的上衣還是中山裝式樣,只是軍帽已經改為倣德國陸軍軍帽的式樣。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共産黨以民族大業為重,與國民黨聯合抗日,從而開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不久,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南方紅軍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 楊廷欣副所長:

  “(八路軍)他們的軍服,還是以國民黨的軍服為基礎,在左臂上佩帶(藍)袖標,這就是八路軍、新四軍的標誌。”

  1937年12月,一支向敵後挺進的八路軍部隊來到了山城阜平縣。他們身上穿着夏季8月從陜北出征時匆忙發下的灰布單軍裝。山城的父老鄉親決定動手為子弟兵趕制棉衣。然而,當時染料非常的緊缺,軍服的染色問題如何解決呢?

  這時,阜平縣一位婦女主動獻出了祖傳秘方:用春季收穫的槐花來染軍服。但是,它染出的色是黃綠色的,與戰士們身上的灰軍裝不一致,怎麼辦?

  總指揮聶榮臻最後決定黃綠色為新軍服的顏色。他意味深長地説:“黃色寓意着我們是黃河的子孫,中華民族的脊梁;綠色,則是生命長青的象徵。

  於是,部隊全部換上黃綠色的新軍服開赴了抗戰的前線,並一直延續到8年後解放戰爭中的晉中戰役,新戰士劉岩穿上了這種黃綠色的軍裝。

  面對兄弟部隊黑洞洞的槍口和殺機四伏的場景,劉岩他們絲毫不敢有一點動作,很怕誤會進一步的加深。而此時的劉岩心裏既興奮又有一些擔心。

  劉岩:

  “我們心裏頭明白,這是自己的部隊,就是怕那邊開槍,怕那邊沉不住氣開了槍,這個事就麻煩了。這就喊,我們就喊,我們是晉察冀的部隊。後來就讓派代表過去,(説明)是怎麼回事。我們就派個代表過去,講清楚我們是晉察冀的部隊,穿的就是這個服裝。後來把介紹信給拿出來看了,看了以後,這才解除了誤會。有時候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這份獨特的曆險的經歷,一直深藏在劉岩的記憶當中,以至於多年後談起這段經歷,他還感慨不已。

  劉岩:

  “原因很簡單,就是靠各個戰略區、靠自己自力更生,全軍沒有實行統一供應的制度,全軍也沒辦法統一供應。”

  1950年,在八一南昌起義我軍創立的23年後,這支人民軍隊終於第一次在全軍統一了軍服。


  主持人:這就是1950年裝備的制式軍服,也稱50式軍服。它是我軍第一次統一式樣、統一顏色、統一用料的軍服。從上面我們介紹的軍服來看,不管是我們共産黨的軍隊還是國民黨的部隊,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軍服的上衣基本上都是按照中山裝樣式來設計的。那麼什麼是中山裝呢?

  一九二三年的時候,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就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就感到西裝和中國原來的長衫服裝,不但式樣繁瑣,穿着不便,又不大適應當時國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實用要求。

  於是孫中山先生就把當時廣東便服的直領改為翻領,在衣服上加裝了四個口袋。就成為了今天的中山裝,同時也為後來的軍服設計奠定了基礎。而在孫中山先生改革服裝的一千九百五十年前,同樣有一位君王對服裝進行了一次改革,而他的改革對軍服的産生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那麼這位君王是誰呢?

  公元前307年,是群雄逐鹿、刀光劍影的戰國時代中普通的一年。在這一年裏,趙國的國君趙武靈王決定做一個對趙國來説,事關國運強盛、有着深遠意義的改革。

  歷史學者:金鐵木:

  “戰國年代,實際上是群雄爭霸。在那樣一個政治背景下,軍事力量要不發達,這個國家很有可能就會迅速的消失。在戰國中期以前,趙國的軍事實力相對來講,並不怎麼強盛。最為強盛的應該是,當時是齊國、楚國和秦國,這樣幾個國家。”

本篇文章共有 2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