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載荷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5日 20:30)
今天我這副打扮是因為剛剛出門旅行回來,現在旅遊的人是越來越多了,既然是離家出門嘛,帶東西是免不了的,像我現在拿著的這種樣式的包,像衣服還有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裝在裏面,拉鏈一拉,然後一背就可以了,非常的方便。而我們今天的節目要講的是在戰場上,戰士們是如何攜帶他們的裝備的,不過這可跟咱們出門旅遊不一樣,大家可以看看這幅圖,這是我們中國士兵身上攜帶的裝備,大家可以看一下,他們身上挂的東西,比如説武器,彈藥,生活物資,絕對要比我們外出旅行的時候帶得多。而且對於戰士來説,背著這些東西並不是去遊山玩水,而是去作戰,那麼,怎樣攜帶這些東西就是一個很值得去考慮的問題,因為這關係到這些士兵在帶了這些東西之後,還有沒有足夠的體力能夠投入到戰鬥當中。
字幕:1989年冬,中國某野戰部隊駐地
這個清晨的軍號和往常沒有什麼不一樣,它意味著一天中的軍事訓練的開始。與往常不同的是,這一天,一種新的攜行裝備已經下發到部隊,今天是新裝備試用的第一天。在起床後的這段緊張短促的時間裏,戰士們要將野戰訓練所需要的武器和生活物資全部攜帶在身上。從整理裝備到集合完畢,他們總共用了不到1分鐘的時間。這對於1989年的我軍部隊來説,無疑是一個驚人的速度。因為在此以前,這樣的集合平均需要3分鐘左右。那時的部隊,攜帶物資的方式還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1988年10月24日,《解放軍報》上刊登了這樣的一篇報道,文章的題目是“看看戰士身上的帶子”,文章的開頭這樣寫道:“這是一個司空見慣而又令人吃驚的現象,一個全副武裝的步兵身上,竟綁著13根帶子:右肩左挎的有挂包帶、水壺帶,左肩右挎的有手榴彈袋,防化包,雙肩挎的有揹包帶,子彈袋,如此等等,有些特種兵身上的帶子竟多達16-22種”。要了解文章中這種奇怪現象産生的緣由,我們有必要將目光投向60多年前,人民軍隊剛剛建立的那段時期。
紅軍時期我軍的攜行具很簡單,由於當時物資極端缺乏,戰士身上攜帶的僅僅是米袋子和子彈袋,以及大刀這樣簡單的武器和生活用品。抗日戰爭中的新四軍和八路軍攜帶的物資和紅軍時期基本一樣,僅僅是增加了一隻吃飯用的搪瓷碗。
翟珂光 後勤指揮學院 教員
在抗日戰爭時期,可以説,從我軍官兵物資攜行的方式來看,方式方法還都比較原始,也可以講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單兵攜行具,那麼採取什麼辦法呢?就是單件單挂,需要什麼物資,就對這種物資進行專門的攜行,比如説乾糧袋,子彈袋,槍支以及其他物資都是採用單個包的形式,把它們背在肩上,可以説當時的物資攜行方式還是比較落後和原始的。
解放戰爭以後,由於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發展壯大,我軍的物質條件有了較大的好轉,到了抗美援朝時期,每個戰士都配備了衝鋒槍,增發了白毛巾、挂包和水壺,每人一條棉被。但是攜帶的方式仍然是用繩帶係好之後,斜挎在身上。
建國以後,隨著國民經濟飛速地發展,我軍常規的戰鬥和生活裝備品已經發展到30多種。但攜帶的方式和幾十年前相比,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劉錫梅 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
凡是要帶的東西,以後就分成左肩右挎,右肩左挎,凡是實用的,常用的(物品)是左肩右挎,(因為)好操作啊 一般的生活用品就是(右)肩斜挎。
不管是左肩右挎,還是右肩左挎,那時候戰士攜帶物資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單具單用,所謂單具單用就是指一個包裏只裝一件物品。所以隨著我軍配備用品的增多,戰士身上的繩帶也是越來越多。
採 訪:劉錫梅 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
所以戰士就説,他們是樹杈,凡是各單位,各個部門裝備戰士的東西,都是兩根帶子一斜,通過肩挎,就完了。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才出現了《解放軍報》上的這篇文章。在對比了外軍的攜行狀況之後,文章得出了一個不無諷刺的結論:中國士兵身上的帶子,算得上是世界之最了。
這個“世界之最”,在當時一個人聽來,有著別樣的滋味。她就是在總後勤部軍需研究所工作的劉錫梅,她知道,這個“世界之最”,已經嚴重影響了我軍士兵的作戰效能。
採訪:劉錫梅 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
咱們這個就是五花大綁,所以給戰士造成了非常大的痛苦,戰士發現這樣背了以後非常勒肩,走不了多少路就很疲勞。人的體力是有限的, 你怎麼來發揮戰鬥的最大效力呢?不是説行軍是目的,行軍是一個手段啊!行軍完了我們還要打敵人的。
除此之外,如此多的帶子帶來的負面影響還不止這些。這種攜帶方式還妨礙了戰士的戰術動作。
採 訪:南京軍區野戰部隊 戰士
我對老式裝具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帶子比較多,穿起來比較複雜;在穿第一套(老式)手裝具的時候,手榴彈袋穿好了以後,它還有一個帶子,係這個帶子的時候,會影響下一步做另一個動作。我感覺背水壺和挎包的時候,帶子特別多,穿起來容易絞在一塊。
這種繩捆索綁的方式還有一個更為嚴重的後果。在非常緊急的情況下,它甚至會危及戰士的生命。
1944年,盟軍開始從歐洲的西線向納粹德國發起進攻,諾曼底登陸無疑是這場戰爭中最關鍵的一步,但是,盟軍為此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1944年的6月6日被稱為“最長的一日”,登陸的奧馬哈海灘成了很多盟軍士兵的葬身之所。在這些陣亡的盟軍士兵中,相當一部分人並非死於德軍炮火的攻擊,而是在沒有踏上陸地以前就淹死在海裏,因為在慌亂的情況下,他們無法迅速解開束縛在身上的帶子,沉重的攜行物資將他們拖向了死亡的深淵。
大家看一下,我現在拿的就是一個軍用挎包,以前的戰士就是像現在我這樣把包斜挎在身上,前面我們也説到了,這樣從裏到外,戰士身上依次重疊的帶子有13條,為什麼最多的時候有13條呢,你看,我除了帶一個挎包以外,他們那個時候還要挎一個子彈袋。挎一個子彈袋以後,還有一個手榴彈的這麼一個包,這又是一條帶子。另外,還有像水壺,其他的一些東西,可能最後一共有13條帶子,那麼,把這些揹包都挎好了之後呢,最後還得扎一條武裝帶,這樣一來起到一個固定的作用。但同時問題就來了。你想想,部隊集合的時間大都是在早上,光線很昏暗,時間也很緊,有的戰士一急,就像現在我這樣,這包給挂反了,大家想,如果是在作戰的條件下,後果是可想而知的。它有一個武裝帶勒著,東西拿不出來了。要拿到裏面的東西,必須得先解開武裝帶,然後依次再把身上的帶子全部取掉。然後才能把揹包正過來,拿到裏面的東西,而且這種攜行方式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在戰場上,一旦戰士負傷了,這麼多的帶子把身體捆綁得嚴嚴實實的,醫生們往往不能迅速地把衣服拉開,對傷員進行搶救。正是因為這些原因,這種攜帶物品的方式已經是到了不能不換的時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