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三厘米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6日 20:30)
字幕 —— 2004年3月 解放軍某部訓練場
二零零四年三月,解放軍某部戰士正在進行手榴彈實彈投擲訓練。戰士盧剛是個剛剛入伍四個月的新兵,在這之前,模擬投擲訓練他已經參加過好幾次了。
可是今天一枚沉甸甸的真手榴彈拿在手裏的時候,他不由自主的緊張起來。
盧剛按照教官武軍的指導,把手榴彈拉環套在右手小指上,拉開導火索,用力把手榴彈扔出去的一瞬間,意外發生了!
突然襲來的死亡離他還不到3厘米。
炮彈、手榴彈的破片形狀不規則,邊緣非常鋒利,對於士兵的傷害最大!
採訪: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國泰:
在戰場上來説傷亡率最高,就是説什麼武器致傷、致亡最高呢?就是炮彈,真正直射彈打死的人和炮彈相比的話,它們的比例基本是九比一的關係,大部分都是炮彈破片引起的。
實彈訓練的六七型手榴彈,從拉動導火索到爆炸,只有短短的七秒鐘,爆炸半徑七米之內全在殺傷範圍。盧剛和身邊的教官武軍正處在手榴彈爆炸的核心! 隨著手榴彈爆炸的一聲巨響,煙霧散去,兩個人都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按規定,進行手榴彈實彈投擲訓練,鋼盔是戰士與教官必須帶的,同時還要穿上防彈衣。可是盧剛和武軍就在爆炸的中心,突然襲來的死亡離他們太近了!
採訪: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國泰:
真正意義上的防彈衣來説,作為部隊來説我們主要重點考慮的是什麼?是防彈片,這個直射彈這塊考慮的呢?不像咱們大家想的那樣,你們看電視啊、看電影啊,拿槍嘟……一掃;噠……一掃,掃死一片;一瞄打死一個。真正在戰場上就是這種情況是很少見的,只不過是這樣比較直觀,一槍一個,一槍一個打死的。但是真正在戰場來説這樣死的人大約不到十分之一,而炮彈炸死的人它佔的這個比例要超過百分之九十,是這樣一個比例。
就在手榴彈爆炸的瞬間,武軍大喊一聲撲過去抓住盧剛,翻到身後兩米遠的避彈坑裏,把他掩在了身下,爆炸結束後,武軍和盧剛都站了起來。
採訪:解放軍 教官 武軍:
作為我們首先是檢查一下身體,撫摩一下身體,感覺到沒問題,確確實實沒問題,而後組織下一步的訓練.。
可是,隨後一個突然的發現,卻讓武軍嚇了一跳!
採訪:解放軍 教官 武軍:
整個訓練結束之後,回到宿舍把防彈背心一脫,看到有兩個被破片破的兩個孔,當時我就感覺到:確實有一些後怕!
有了這個防彈背心,有了一些安全措施,確實避免了很多的訓練傷。
如果沒有防彈衣,飛射的彈片會給武軍和盧剛造成致命的傷害!武軍穿的防彈衣是我國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期自主研製的。前後都可以加上兩厘米厚的防彈鋼板,鋼板後面的軟體材料是用具有高強度、高柔韌性的紕繹纖維製成,質地比較柔軟,穿在身上非常輕便靈活。
採訪:材料專家 張先生:
高強高磨聚乙烯—紕繹這個材料,它最大的優點是耐火性強,能保存時間長,一般的可以,你像織成的布,可以保存十五年。因為這個高強高磨聚乙烯纖維,它是惰性物質,不容易跟其它物質起反應。那麼這個材料它比重輕,比重小于一,可以浮在水面上。
早在冷兵器時代,戰場拼殺的兵將們,就已經穿上了保護自己的裝備,金屬的頭盔、厚重的鎧甲、堅硬的盾牌都在一定程度上擋住了敵人的刀劍。
採訪: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國泰:
一般的情況下,從一般的規律來説:就是矛發展的比較快,盾呢,發展的比較慢。那麼當時在冷兵器時代呢,他那個時候主要是防箭,射的那個弓箭,主要是防這個。因此呢,他穿的這個鎧甲呢,用牛皮啊,多數是用牛皮來做的。那麼後來隨著金屬的出現呢,他們曾經也出現過呢,就是大家説的索子甲。什麼樣呢?就是用鐵環,一環一環扣起來的,穿上這個背心,一般箭就射不進去,刀砍砍不進去。
我現在穿的是古代大將的鎧甲,您看這身行頭,再看這皮子上的金屬葉片,還有這頭盔!怎麼樣?絕對夠威風吧?像一個威風八面的一個大將軍吧?但要説是皇帝穿的,材料就更厲害了,這上面的金屬葉片都要綴滿金銀珠寶啊!但是説實話:我穿這身衣服沒覺得太舒服!這身行頭太沉了,這都有上百斤的分量了,想一想古代他要再加上手裏的武器,分量就可想而知了。古代的大將們都什麼體格啊?這麼重還能打仗嗎?
隨著武器的演變,戰爭的升級,傳統的冷兵器很快被不斷發展的火器所取代。厚重的鎧甲不但嚴重影響了士兵的戰鬥靈活性,而且在戰壕或其它環境裏隱蔽都很不方便,笨重的鎧甲被淘汰出了戰場。
一九五零年六月,戰火覆蓋的遠東朝鮮半島。于曉光當時還是一名年輕的戰地記者,已經發黃的文稿記錄了當年戰場上許多驚心的故事。其中有個叫李長征的戰士,讓人始終也不能 忘記。
採訪:抗美援朝戰地記者 于曉光:
給他任務那時候,主要是要偵察敵人陣地的情況,敵人哪地方是火力點啊,哪地方是敵人的薄弱環節啊,我們進攻的時候好知道從哪進攻,去了解敵人這些情況。
傍晚十分,李長征和幾個戰士隱藏在離敵軍陣地不遠的草叢裏,李長征的眼睛盯著不遠處樹林裏的一個人影,準星裏是個正在查線的美國兵。
採訪:抗美援朝戰地記者 于曉光:
李長征這個人啊,他在這之前就有點名氣了,槍打得好。他家裏,原來家裏父親是打獵的,打獵他父親就帶著他,很小就練槍法。所以參加部隊呢,大家都知道他槍法很好。
李長征用的是日式“三八大蓋”步槍,有效射程是五百米,美國兵正在射程之內。這對李長征的槍法來講是毫無問題的。
採訪:抗美援朝戰地記者 于曉光:
也不知道誰啊,有個戰士就把敵人吃剩的一個罐頭盒子,黑夜也看不見,就碰了一下子。這個罐頭盒子“嘩啦……嘩啦”順著山坡往下滾,就驚動了通訊兵。
李長征當即扣動扳機,美國兵倒下了,他和戰友們衝了過去。這時候,
讓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被打中的美國兵不但沒有死,反而爬起來開槍還擊,槍聲引來了其他的美軍,密集的子彈和炮彈像冰雹似的砸了過來,敵人的火力非常猛烈,李長征他們只能趕緊撤退。
李長征心裏怎麼也不明白!“明明打倒了!難道那個傢伙有刀槍不入的本事?”這件事一直堵在他的心裏,直到後來謎底才被揭開!擋住子彈的並不是那個美國兵,而是一種志願軍戰士們從沒見過的東西!
一戰後期,機槍和火炮在戰場上大量使用,猛烈的轟炸造成士兵大量死傷。
一次戰鬥中,有個法國士兵慌亂裏,隨手把身邊的鐵鍋扣到了頭上。戰鬥過後,士兵發現扣在頭上的鐵鍋竟然嵌著一枚彈片,鐵鍋救了他的命。這件事被來視察的一位法國將軍知道了,慌亂中扣在頭上的“鐵帽子”,成為了戰場上鋼盔的原型。
採訪: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國泰:
這個頭盔的出現呢,對於減少戰場的死亡率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那就是説在戰場上死亡,基本上就是頭部中彈和胸腹部中彈。不論是槍彈還是彈片,死亡率是最高的,戰場的死亡率是最高的。
但是,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靠一頂鋼盔是無法抵擋密集的子彈和炮彈爆炸的,難道就沒有更全面的戰場保護裝備了嗎?於是,防彈衣就成為了各國軍事專家的研究重點。
採訪: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國泰:
頭盔的出現也就呼喚軀幹部、胸腹部的防護,呼喚有這樣一個防護裝備的出現,這樣有效的保護士兵的生命。頭盔的出現和發展帶動了防彈衣的出現和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開始重點研製防彈衣,一個棘手的問題擺在了軍方的面前:用來固定防彈鋼板的面料很容易破損。另外,彈片的巨大震蕩和衝擊力,同樣會讓人體內臟器官受到致命的傷害。
採訪: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國泰:
我們有的時候試它那個軟體的呢,防彈衣它這個後面,我們在這個防彈衣後面放的一層是橡皮泥,子彈它打上以後,在橡皮泥上的凹陷啊,打上橡皮泥的凹陷可以達到四公分。所以你想:四公分深!子彈打進四公分深,一些要害的臟器,它也會被打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