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 鍋碗記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23日 19:19)
主持人:觀眾朋友,今天我們的這期節目就要從我面前的這杯開水説起。要説在這樣的季節喝上這樣一杯開水,讓人感覺很溫暖的,但你想過沒有,在遠古的時候,人們怎麼能夠得到一杯開水呢?你可能會説,當然是燒,燒水,沒錯,但要是沒有鍋呢?世界上有很多東西,他們太平常了,平時我們不覺得它有多重要,比如説鍋碗瓢盆,我們天天都在用,都在使喚它,可您有沒有想過,這些東西並不是天經地義就應該出現我們生活當中的。如果沒有這些東西,您該怎麼做飯?怎麼燒水?吃什麼樣的東西?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就沒有這些東西,他們沒有過鍋、沒有籠屜,他們什麼都沒有。
史前人:不對,不對,我們那個時候當然沒有你們這麼多東西,可是我們有火,而且我們已經學會怎麼去製造火了,有了火,我們就可以創造很多很多東西了。
火,那是大自然的火,也許是雷電,也許是堆積的樹葉發生了自燃,森林裏燃起了熊熊的大火,動物們四處奔逃。但總有一些不幸的,它們葬身火海。對於那些倖存下來的遠古的人類,這場從天而降的大火未必全是壞事。那些燒焦的生靈,變成了史前人類的果腹之物。然而,這些偶然得之的熟食能變成經常享用的美味嗎?
1935年,在北京西南的週口店,人類考古學取得了一個舉世震驚的成果。在這裡,人們不僅找到了距今50萬年前的北京人的頭蓋骨化石,而且在他們居住的洞穴裏發現了大量的灰燼。這些灰燼究竟説明了什麼?中外科學家們為此爭論不休——它是天然火留下的印記還是遠古的人類開始用火的傑作?
採訪黃慰文:山頂洞人用火的科學證明
但是當年週口店研究的時候,在週口店工作的科學家對這個問題是非常嚴肅的,為什麼能下結論它是人的用火,北京人用火。首先當時採的樣品,送到巴黎去分析,分析的結果,就排除了礦物污染,像錳它也是黑的,很像灰,不是礦物污染,而是灰燼,那麼就説它是灰,但是不是週口店北京人用的,他還做了很多的分析,第一它這個遺址裏面挖出大量的燒骨,而且這個燒骨裏面是有人敲碎的,那就不好解釋是天然的火,對不對,如果森林大火,燒死的動物它是完整的,而且裏面連石頭也給燒了,而且灰燼很普遍,最厚的都有三層,其中第四層超過六米厚,那麼厚,你怎麼能解釋是天然的火在那裏燒,誰來供應呢?特別還有很好的證據,在週口店的灰燼城裏面,還保留了一段紫荊樹的木炭,那就更好説明,還有大量的野果、果殼也給燒了,所以週口店的用火是沒有問題的。
五十萬年前,居住在週口店的北京人邁出了人類歷史上重要的一步。他們在世界上最早開始使用火。火帶來了溫暖、它照亮了黑暗中的世界、讓那些兇猛的野獸害怕,它還讓人品嘗到了從未體驗過的滋味。人類喜歡上了火,也喜歡上了熟食的味道。烹飪的歷史就開始了,而燒烤是人類的第一種烹飪方法。
主持人:燒烤出來的食物是一種永恒的美味,要不然,我們怎麼直到今天還是那麼愛吃烤肉呢?不過,在我們人類學會用火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燒烤曾是人類惟一的烹飪方法,這就顯得未免有些單調。如果今天人類仍然只用燒烤一種烹飪方法的話,我相信,不僅我們的口味,就連我們的腸胃一定會受不了。
你們現在會受不了,你們會覺得火氣比較大,吃完了容易上火,我們那時候也不知道什麼叫上火,那個時候我們什麼東西都烤熟了再吃,包括像稻子、穀子,我們都是烤熟了再吃。
那些東西怎麼烤啊?
祖先:(當然好吃了,)而且非常好烤。不像你們現在做飯這麼麻煩,那時候要吃飯的時候呢,我們找一塊石板,這石板一定要平,而且一定要薄,在下面升上火,把火點著了,烤熱了這個石板,我們在上面撒上稻子粒、穀子粒,還要不定地撥弄它,要不然就靠不勻了,有的可能糊了,有的可能還是生的,熟了以後,吃起來非常非常好香,有一股真的是穀物才有的香味,你們現在是吃不到了,當然我們這種方法在你們看來可能比較原始,所以到了距你們現在一萬年左右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就有了新的辦法了,情況就變了。
大約在一萬多年前,在我們那些剛剛開始種莊稼的祖先之中,發生了一件及其偶然而又意義重大的事情。這件事情是從幾隻竹籃子開始的。
一個人編了一隻竹筐,他想用它打水。
第二個人往竹筐外面糊了一層泥,結果還是不行。
第三個人看到了同伴的失敗,他可不願意再當傻瓜,做這種徒勞的工作。他把糊了泥的筐扔到了火裏。陶就這樣誕生了。
奇怪的是,這無心得來的容器,卻真的能夠盛起水。而且,被火燒過之後,它就不再怕火了。考古學家們到現在也沒有真正弄明白,人類為何會突發奇想,讓黏土變成陶。大多數人認為它並不是一項刻意的發明,而很可能是因為某種原因,要使用一種抹有泥巴的竹籃,籃子不慎燒壞了,就成陶器。
採訪:關於陶的産生的猜想。史前制陶的考古發現。
現在看來中國最早陶器的發生大概是距今一萬五千年左右,發現最早的實物是在湖南道縣的玉蟾岩遺址裏面,那裏面發現了以出土的一堆陶片,我們已經把它復原起來,形成一個陶,陶器的形狀是一個尖環體的罐。
今天,我們仍然在制陶,那些電動的工具,很容易使我們忽略,我們今天的制陶工藝,包含著千百年前史前人類的智慧。
制陶的第一道工序是和泥,我們今天處理泥坯許多的手法,其實都是史前人創造的。比如,在史前的時候,人們就意識到,含有水的泥坯遇火之後會受熱變形,甚至開裂。為了防止泥坯被燒裂,史前的人通常會往泥里加一點點沙子,做成加沙粗陶,有時候,他們也會往裏面加一點點稻穀殼,稻穀殼燒成炭以後就成了加炭陶,無論加沙還是加碳,都可以起到防止器皿燒裂的作用。
採訪:為什麼加砂或加碳陶能防止高溫燒裂?
在燒制陶器的過程中,人們用沙子和稻殼加到坯土裏面,然後製成坯來煅燒,由於沙子和稻殼它的變形要小的多,稻殼它含有五分之四的有機物,但是它其中還有一部分是二氧化硅,所以它的成分和沙子也是接近的,總體來説就是因為它的變形要小的多,所以這樣的話,燒制的陶器它的開裂或者它的矯曲這樣的變形問題都會明顯的減小,這樣就提高了陶器産品的品質。
現在用來成型的東西叫陶輪:把陶泥放在陶輪上,借助陶輪快速旋轉的力量,提拉陶泥成型。陶輪在5000年前就出現了,只不過那時候不是電動的,而是需要用人的手或腳來使它轉動。
現代的一些少數民族仍然保留著古老的手工制陶技術,讓我們可以想象史前人類制陶的情景。在史前,人們的製作工具雖然簡陋,但制陶的技術水平卻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