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科技頻道 > 神農架野人之謎 > 正文

第五集 山之精靈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22日 17:21

  在野人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是在神農架的大山深處,自古就流傳著村民進山攜帶兩個竹桶的傳説。村民們説,這是以防被“野人”抓住吃掉的緣故。

  70年代目擊者 神農架九衝村村民 毛日照:每天竹簍裏都擱兩個竹筒,碰見野人來了,就趕快把竹筒戴起來。

  九衝村老人 周興頂(74歲):戴到這個位置,野人它就抓住這一截。

  採訪老漢(講老君山) 張移山:它一下子把你逮住,逮住後就笑。

  採訪山裏娃 盧超:然後它就(使勁)笑,它一笑就把人(自己)笑死了。

  村民 陳冠秀(89歲):他一笑醒就要吃你。

  九衝村村民 毛日照:它笑你就讓它盡情笑,等它笑的(昏)死過去了,你趕快把竹筒一褪,人就趕快跑了。

  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劉守華:我們小時候聽到的故事中間,就經常講到野人。中國有一個很流行的故事,叫狼外婆,北方叫狼外婆,在湖北叫野人家家(外婆)。

  神農架開發者 杜永林:它總有一些東西。我們小的時候,我在宜昌,我奶奶就説,你不聽話,就把你送到野人嘎嘎(外婆)那裏去。當時就有那種傳説,這種傳説不是無根據的。

  中國科學院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黃萬波:所以我很相信我們祖先的傳説,古代的史籍應該是可信的。當然有水分,但是它的基礎應該是可信的。

  在神農架原始森林文化圈中,被學者們譽稱為“南方絲綢之路”的神農架古鹽道,也有許多盪氣迴腸的故事傳説。

  眼前這座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小房子,就是當年川鄂古鹽道上背鹽工休息交易的最大驛站。房前屋後的石板和喂馬槽似乎還在見證著當時的熱鬧;房屋的主人一家世代保存的這個大秤砣更能反映出鹽行交易的規模。

  原神農架林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 但漢民:好重呀!(可以想象)當時的秤桿該有多粗呀!(秤砣)重38斤,37斤。那個秤砣我見過,通過那個秤砣,能夠反映當時鹽業交易的規模相當大。那個秤砣,它使用的時候,它是用三根很粗的木杠架起一個三角架,然後把秤再挂到上面。據當地的老百姓講,那個秤砣能一次秤起一千多斤的食鹽。

  據史料記載,神農架古鹽道上長年累月活躍著數百名背鹽工和馬幫。這段臺階人稱百步梯,修于清乾隆48年,儘管為此特立的石碑已斷為幾段,但還可以清楚地看到“客商有險阻,修古道”的字樣。

  據不完全統計,從乾隆48年到咸豐年間,在神農架不足20公里的路段上就有5座類似的修路修橋紀念碑。背著一百多斤的食鹽行走在這樣的山間小路上,背鹽工的艱辛可想而知。當然,古鹽道上留下的除了背鹽工的辛酸和汗水,還有許多關於野人的目擊和傳説。

  《黑暗傳》蒐集整理者 胡崇峻:有人逮了個野人,有意馴養,後來發現它能夠背鹽,養它的人到市上背鹽,把它帶上,用背簍讓它背,發現它能背比普通的人,能背幾倍重的東西。

  塔坪長壽老人 王光明:長相跟我們還不是一樣,它長一些,嘴長些,這兒全都是毛,你看見猴子就知道了。一樣的,它就是(比猴子)個子大。

  (字幕:神農架塔坪村)

  神農架的塔坪村是遠近聞名的長壽村。當年目睹過野人的年輕背鹽工王光明,如今已是年過八旬的老人,依然耳不聾,眼不花,除了下地幹活,還能唱山歌。

  我們從山間小路步行一個多小時來到塔坪,除了了解老人目擊野人的故事,還想打聽前往對面高山的近路。這座山因當年的寨主姓劉名享而得名劉享寨。

  附近的村民一直傳説劉享寨存有清代記載目擊野人的石碑,但因為山高路陡,當地都很少有人去過,所以至今沒有被發現。我們攝製組特意請了兩位老鄉帶路,冒險前往劉享寨。

  不行,我不敢走。

  這樹是幹的,你撐著我脊背這兒。

  我這兒有樹。

  你這兒有樹啊。小心點兒。

  來,接一下。

  你在這兒當人墻呢。

  劉享寨的艱險果然名不虛傳。海拔高度只有2500多米的山寨我們爬了5個小時才到達山頂。令人失望的是,除了優美的風光和這座不知名的小橋,我們沿途一無所獲。

  你領的路對不對呀?

  對呀!

  這麼難走啊?

  哪是路啊!

  你們知道下山的路嗎?

  知道。

  走。

  簡單的進餐後,攝製組決定天黑前抓緊下山,沒想到更是應了那句“上山容易下山難”的老話。

  沒事。

  我拽著兩根竹子呢。

  小心劃手!

  還沒踩到底。

  草上飛呀。

  走吧。

  嗯,沒事。

  嚇死我了!

  幹嘛呢?

  表演呢。

  下山的第二天,攝製組以這樣的方式開始了工作。

  (字幕:老君山)

  為了繼續尋找神農架存在野人的證據,幾天后,我們又向神農架的另一座山峰老君山進發。相傳老君山以道教的創始人老子在此修行撰寫《道德經》而得名,作為道教的發源地,數百年來老君山道觀林立,香火極盛。但是如今找遍四週根本見不到任何道觀的遺跡。倒是説變就變的天氣,應了東邊日頭西邊雨的那句老話,也為老君山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難道老君山之行又要和劉享寨一樣一無所獲?就在我們暗中著急的時候,碰巧遇到的幾位老鄉提供了一條信息:在不遠的山包上,他們發現過一尊木制的神像。

  神農架彩旗村 村民:現在看應該是一個全身的(像),一個全身的。對,這些現在都有些腐爛了,你用手這麼一轉,這邊臉,你看,臉型這個樣。

  神農架文管所所長 副研究館員 王本有:這個神像是清朝以前的,大概有幾百年了,大概三四百年的樣子。你看它戴的帽子像佛的,又不是佛的。

下一頁>>
第1頁
(編輯:戴昕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