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科技頻道 > 中華百年建築經典 > 節目內容 > 正文

  從1963年奠基,到1973年落成,鑒真紀念堂整整修建了十年。在那個紅色風暴席捲中國的時代,這幾乎是一件不可想象的奇跡。

  這個奇跡是怎樣發生的呢?這座僅有幾百平方米的小小院落,蘊藏著怎樣的文化與智慧呢?

  推出片名:

  

唐 韻 流 芳(下)

  鑒真紀念堂

  揚州

  1963—1973

  梁思成


  這是一座具有歷史意義和文化力量的建築。

  這裡端坐著一位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流芳百世的人物,正是因為它的特殊性,決定了它能夠躲過文化革命的風雨而順利建成。

  許鳳儀:鑒真紀念堂呢,一直得到國務院周(恩來)總理的關心,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一是紅衛兵來(重建?)大明寺,那麼這個事件呢,彙報到國務院,周總理馬上就下文,要保護大明寺。因為這是鑒真東度的出發地,而且呢,是中日友誼的象徵,是不能破壞的。

  遺憾的是,梁思成本人沒有看到鑒真紀念堂的最終建成。1972年月9日,這位一生傾情中國建築文化的大師,走完了他的一生。在他去世第二年的11月,鑒真紀念堂落成了。

  這是紀念堂的入口,同時,也是一座碑亭。須彌座上,是倣唐漢白玉紀念碑。

  院內80米長的回廊,環抱著青石階基上的紀念堂。面闊五間的大殿,由一週檐柱、內柱及柱頭上三層簡潔的鬥拱,形成單檐廡殿頂的倣唐建築,屋脊上端立著洗練優美的鴟尾。

  楊鴻勳:鴟是一種神話的動物,是一種鳥,一種漢鳥,神話傳説啊,鴟能夠吸收海水,可以滅火,所以擱木結構大殿上呢。

  如果説西方的建築史是用石頭書寫而成的,那麼,中國的建築史就是用木頭寫成的。中國人用“土木”2字來表達他們對建築的理解。在《康熙字典》裏,從木的字有1413個,其中有400個和建築有關。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用木頭支撐著他們的家。在西方石構建築之外,形成了獨立的土木營造體系。

  這座建築沒有使用一根鐵釘,全部靠鬥拱和榫卯相連。一個完全接受西方建築教育的建築師,為什麼能設計出品格如此純正的中國古典木結構建築呢?

  1925年,遠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梁思成,收到了父親梁啟超從國內寄去的一本《營造法式》。這是一部宋代的建築學專著,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建築學百科全書。但是,由於年代久遠,相關術語名詞的含意已經發生了變化,等到梁思成拿到手,這部書已經成了沒有人能讀懂的天書。

  楊鴻勳:梁先生在美國學建築的時候嘛,接到他的父親梁啟超先生給他寄來一套新出版的《營造法式》,梁先生講他從這兒開始,算是接觸到中國古代建築,産生興趣就是從這兒開始的。當時他拿到這個書啊,梁先生根本讀不懂,由於學的西方這一套,那些很多術語都是宋代的術語啊!

  梁思成決定讀懂它。1931年,梁思成出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部主任。在此後近十年的時光中,他和林徽因、劉敦楨等人奔走在中國西部的漫漫黃土之間,發現並詳細測繪了數十座古代建築。

  1937年6月,一身塵土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五台山獲得了一個驚人的發現。

  佛光寺大殿,一座靜靜地沉默了一千多年唐代木結構建築。出現在他們的視線中。

  在一千多年的歲月長河裏,它似乎一直在靜靜地守候著這樣一次邂逅。拂開歷史的塵埃,梁思成仿佛嗅到了來自大唐的那股木質清香。

  在它的屋檐下面,那些巧妙到近似神奇的鬥拱和唐招提寺金堂的結構如出一轍。此時的梁思成可能並不知道,他的這次發現,無論對中國建築文化,還是對他本人,會有怎樣深遠的意義。

  正是這一次次的實地測繪,梁思成終於解開了《營造法式》的神秘玄機。多年之後,他把這次發現,破譯在遠離山西佛光寺的鑒真紀念堂的屋檐下。

  這是法國的埃菲爾鐵塔,塔上像車輪般巨大的螺絲需要定時擰緊。否則就會因為溫差自動松脫。如果把所有的螺絲改為焊接的話,那麼這座鐵塔將會因金屬的不規則膨脹而扭曲倒塌。但是,木結構的中國古代建築,竟可以經歷千年風雨而不倒,是什麼原因,使看起來更加鬆軟的木頭,有著如此長久的堅固呢?

  這其中的秘密就是這些神奇的鬥拱和榫卯。這個部件叫鬥,這種像拉開的弓一樣的部件,叫拱。拱,置與鬥之上,拱上又可以再置鬥。重復交疊的鬥拱,可以完美地解決垂直和水平兩個不同方向的重力過渡,將屋頂的重量傳遞到柱上。

  木頭的連接問題則由榫卯完成。當不同方向的榫卯組合在一起時,相互之間的作用力便會抵消,並最終完成了整座建築的結構,構成了神奇微妙的力學平衡。同時,隨著水分的失去,木頭和木頭之間會出現鬆動。在發生地震時,木材所固有的柔韌,會將震波漸漸消解。這便是木結構建築歷經風雨不倒的原因。

  這是一種中國式的智慧。

  鑒真紀念堂在建築結構上,終於成為重現唐代木結構建築復活的標本。成為梁思成破譯《營造法式》的一座實物注解。

  這座紀念堂建成之後,一直是一座空殿,鑒真大師何時才能踏上回家的路。

  馬國鼎:1978年4月下旬,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小平同志完成了在日本的國事訪問以後,按計劃來到了日本的唐招提寺。在唐招提寺的第81代長老的陪同下,瞻仰了鑒真紀念堂。唐招提寺的長老森本就和小平同志提出,能不能讓大師回國呢?聽完了森本的請求以後,小平緊緊地握住森本的手説,無論有多困難,我一定滿足長老的心願,一定讓鑒真大師回國看看。

  在鄧小平訪問日本兩年之後,離開故土1200多年的鑒真大師,在唐招提寺第81代主持森本孝順的護送下,終於回家了。

  院中起伏的沙海,仿佛濤聲依舊,伴隨著隱約的誦經聲,久久地回蕩在大明寺的晨鐘暮鼓中。

  大明寺能修方丈: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弘揚佛教,把我們中國的文化,音樂,建築傳到了日本整個全國。現在我們正在籌建一座鑒真學院。將來培養出更多的鑒真和尚這種人才,面向全世界地去弘揚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當鑒真學院的學生們畢業以後,走向世界各地的時候,鑒真和尚的精神,也將隨著學生弘揚到整個全球。

  這裡是一個高僧弘法四海的地方,這裡是一個建築師力臻民族文化的地方。

  這道從盛唐畫出的優美孤線,輕輕地劃過蜀崗的天際,把歷史的兩端連接在一起,兩位相隔了一千多年的大師,在這裡不期而遇了。

  2004.6.1 蔡硼洋 初稿

  2004.6.12 唐 人 終稿

<<上一頁
第2頁
(編輯:戴昕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