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從上海匆匆抵達南京東箭道車站。他登上一輛藍色絲綢繡花馬車,在軍樂凱旋曲的前導下來到總統府,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曾自稱自己是“洪秀全第二”,命運果然將他們聯絡在了一起。中華民國的總統府,非常巧合地選在了太平天國天王府的舊址。
(推出片名——)
國 府 舊 蹤(下集)
總統府
南京
這裡是總統府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就職典禮,就在這座前清兩江總督署的大堂裏進行。
這座大堂,是在義軍“榮光大殿”的廢墟上建造的,洪秀全正是在他稱之為“金龍殿”的地方,破滅了自己的天朝之夢。
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堂和二堂,基本上是清代南方衙署的規模和風格。在民國後來的政權中它們歷經翻修,留給我們一個層層疊加的文化堆積帶。
二堂是大堂向北的延伸,它內部是中式,而外部卻是西式;屋頂是中式,而墻體卻是西式。大概是因為要在這裡接見外國使節,在整個總統府建築群中數它“中西合璧”的程度最為突出。
這座禮堂,不過 平方米,對一國之府而言,顯得有些跼踀。但是,這卻是一座不同尋常的禮堂。
國府五院各部形形色色的就職儀式與典禮;各種帶有政治意味的茶會宴會;各國使節遞交國書的外交儀式;蔣介石數次出山和退隱的政治大戲,都是在這裡登臺、謝幕。
今天我們只能隔著歲月的柵欄,想像著昔日的軍閥政客在這裡縱橫捭闔,斡旋進退。
此前,這裡曾經是兩江總督署的舊花廳,拖著辮子的滿清大吏,在這裡打躬作揖端茶送客。民國年間對它的翻修和改造,居然起因于一個有趣的“外交事件”。
劉曉寧:上世紀30年代,英國駐華大使辛格森在這裡向蔣介石遞交國書。當儀式結束後,他退出禮堂時,差點被一個中式的門檻絆一跤。這個中式門檻大概這麼高,二三十厘米高。這件事呢,在國民政府裏曾引為笑談。
事後,蔣介石認為有損國體遂決定予以翻修。於是,當年南京的著名建築設計師盧樹森受命,將原來的建築全部翻建。辛格森的這半個跟頭,是否可以看作是一個耐人尋味的隱喻呢?中西建築文化在此處相遇和碰撞,會不會産生磕磕絆絆呢?
盧樹森把室內的圓柱全部裝修成為西式方形,地面則換上新式建築材料的拼花地磚,墻壁裝了護板,頂部吊了天花;在接近屋頂的地方是一排可以開啟的天窗。因周圍的建築有些淩亂,又修建了一條與中軸線主建築連接起來的半敞式穿堂,並且裝上了毛玻璃,兩側天井中也栽上了花木。這一設計既能擋住不雅觀的房子,又使人有身臨花園之感。
在這間會客室裏,馬歇爾、司徒雷登等一批名流貴賓,拜會過中華民國的大總統。可距今88年前的一把離奇的大火,把此地原有的副總統官邸燒得一派狼藉。副總統馮國璋捶胸頓足,失聲痛哭,他哭的不是前清兩江總督留給他的中式官邸,而是他的鴉片煙和幾十年的聚斂。一年之後,建在廢墟上的這幢美觀別致的西式平房,成為國府新貴們的外賓接待室。
西方實用、科學的建築理念與中國奉承九五至尊的營造法式,産生了強烈碰撞。
20 世紀30年代初期,中國建築師雖然受到西方建築思潮的影響。但他們的作品並不是真正的“西式建築”。他們洋為中用,大膽地開創了具有中國“新民族風格”的建築形式。
這是位於總統府中軸線上的國民政府辦公樓,這座建築為什麼既不是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也不是西方古典式的建築呢?
劉先覺:因為環境比較跼踀,在這個很跼踀的這個環境裏面,它並沒有採用像大門那樣的西方古典建築形式,也沒有採用前面的這個大廳的這種中國式的傳統的形式,而是運用了當時流行的這種現代派的簡捷的這樣一種內格。因為這個建築物在那個很跼踀的環境裏面,它如果要做這種傳統的中國式的屋頂的話,它四層,它要做四層檐,是吧,這個互相遮擋,在裏面看起來也並不一定很合適。
這棟樓又稱子超樓。“子超”是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字,因此而得名。1935年3月12日,林森在大樓前親手栽下了兩棵雪松的幼苗。
孫水晶(導遊):在我們樓前這兩棵高大的雪松,是當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親手栽種的。樹苗價格在當時以寸計金,從印度購買。中國有句古話:“雙木成林”,而後面這個樓的形狀,上小下大,有點像中國的“森”字。“林”在前,“森”在後,恰好與這位主席的名字對上了。
子超樓樓高五層,立面採用西式的建築平面組合與立體構圖,中間高兩邊低,呈對稱狀,屬典型的民國“官式”建築。然而就是這樣一幢國府大院裏最高,也是最主要的建築,為了節約經費,也只在南立面上部分貼了裝飾性的耐火磚片。淡泊名利的國民黨元老林森,在子超樓裏度過了他有名無實的政治生涯。
東院的民國政府行政院的辦公樓也是典型的西式建築。清水墻、坡屋頂,平瓦青磚砌築。這三個字是第一任行政院長譚延愷所書,也是蔣介石最為欣賞的字。其南樓1935年竣工時,行政院還專門組織京滬的新聞媒體前來參觀。這兩幢裝潢考究,設施高雅的大房子,是現代主義的倡導者趙深先生的設計作品。
這裡曾經是清朝兩江總督署的“車隊”,不過在一百年前叫馬廄,文武百官出行前一概到此領取坐騎。自西花廳的墻上挂上中華民國的五色旗後,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也經常從這裡牽出他的總統專騎7號馬,出朝陽門,謁明孝陵,巡獵鍾山。
中國建築的臺階一般為奇數,而這棟國府大樓的臺階為何卻是10級呢?是建築師的疏忽?還是另有含義?
劉曉寧:蔣介石比較喜歡10這個數字,1911年的10月10號,是武昌起義,所以把中華民國的國慶節定在10月10號。另外蔣介石對5這個數字也情有獨鍾。所以刻意在1936年的5月5號定為頒布憲法的日子。他在1948年當選總統以後呢,把就職的這一天,定在1948年的5月20號。
也許他是真的喜歡5,就連生命也停擺在這個數字上。1975年的4月5號,蔣介石在台北病逝。
建築是時代的雕塑。整個總統府600年風雲際會,就是中華民族社會前進和對外交流的縮影。
當大勢已趨的蔣介石最後一次告別他的總統官邸時,既沒有到子超樓追悔往事,也沒有到西花園緬懷“國父”。他來到東院的御書樓,在清朝同治皇帝賜給曾國藩的“勳高柱石”前,默默流連。
曾文正公是他一生崇拜的先賢,但是末路倉皇的他,卻把手不釋卷的文集,永遠地遺失在自己的辦公桌上了。
2004年5月 王少磊 初稿
2004年6月2日 唐 人 修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