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府舊蹤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12日 13:37
這是一條百年老街,這條街可謂是南京民國建築的歷史目錄。
這扇大門(292號),像一本線裝書發黃的封面。走進這道大門,仿佛步入中國風雲變換的近代史。
這些漸漸褪色的老房子,見證了中國近代許多濃墨重彩的歷史事件。這裡的每一道磚縫,都嵌藏著一段段塵封的記憶……
(推出片名——)
國 府 舊 蹤(上集)
總統府
南京
這是一張婦孺皆知的照片。
1949年的4月23日,三野104師的解放軍戰士,推開了這扇沉重的鏤花大鐵門,青天白日旗從門樓上悄然飄落。在這條軸線上,完成了中國歷史上一次最徹底的縱深。
這座房子的主人,把一生的遺憾永遠地寫在了這一頁的日曆上。
三野司令員陳毅將軍坐在這把皮椅上,向北京西郊撥通了報捷電話。此刻,在北京香山雙清別墅的毛澤東,用一首氣勢磅薄的七言律詩,回應這個喜訊。
南京解放三天之後,新華社隨軍記者鄒健東,用德國萊卡相機再現了這一歷史時刻。這位戰地記者敏感地意識到,一本舊時代的老書,就要從這裡合上它的封面。
蔣家王朝結束了。留給我們的是一個王朝斑駁的背影。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座標誌性的建築立面。現在,這裡是中國等級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近代史遺址博物館。
張憲文(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我們有時候講呢,北京有故宮,南京有總統府,所以在中國來講這兩個建築群呢,一南一北,當然故宮是一個封建王朝時代,總統府呢,它標誌我們中國進入了一個現代社會。這組建築群,它的歷史地位是很難以估量的,隨著時間的發展,它的地位越來越明顯。南京政府的成立標誌著中國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也標誌著中國走出了傳統社會,邁向了一個現代社會的道路。
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大概沒有哪一個官府的門樓如此頻繁地更換過招牌。不算明朝歸德侯府和漢王府、清朝兩江總督署與太平天國的天朝宮殿,單從1912年孫中山入主開始,這個門樓就依次換過幾十個門臉。
字幕:“留守府”、“都督府”、“討袁軍司令部”、“將軍行署”、“都督公署”、“副總統府”、“督辦公署”、“聯軍總司令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和“國民政府”……。
這道大門的前身,是一座中國傳統的衙門。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王正廷,提議拆除舊的督軍署大門,重建新門“以壯觀瞻”。這個建議正中蔣介石下懷,因為以國民政府主席之尊,他的汽車從舊的督軍署大門通過,未免“太跼踀了”。
劉曉寧(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展覽研究部部長):這個總統府大門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外圓內方。從外面向裏看,它是圓的;從裏向外看,它的方的。所謂外圓內方呢,就是説是中國人傳統的處世哲學。圓呢,就是表示要,要有親和力,要隨和;方呢,就是要求方方正正,要嚴謹,要嚴肅。這也反映當時這個政府有這個理念,要求政府能做到這一點。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道大門,是西方古典門廊式建築。它動工於1929年,設計者叫姚彬。從八根標準的愛奧尼柱和精緻的巴洛克卷渦紋樣可以看出,設計師曾受過正規的西方建築教育。
劉先覺(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副會長、東南大學教授):國民政府的大門,應該説是早期西方古典式建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它是在國民政府成立的時候,它就做了這麼一個門面,整個這個門,也是倣照西方的凱旋門這樣一種建築形式。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它外面的格式是愛奧尼的這種構圖的特點。它反映了在辛亥革命以後,革命黨人要跟封建體制決裂,要學習西方民主,共和的這種思想。
但是,設計者對舊體制的決裂,和向西方的學習並不徹底,他在大門的對面,保留了一道中國傳統的照壁。從東西文化的衝突中,我們仿佛看到時代的局限。
這裡原來的六扇鏤空大鐵門,在上世紀50年代末,被投入了全民大煉鋼鐵的爐火中。如何對待包括“建築”在內的文化遺産,是每個時代都需要面臨的問題。
當年攻入總統府的渡江英雄中,許多人是第一次走進大城市。他們不僅將戰馬牽到西花園的水池中洗刷,有的戰士甚至把走廊裏的紅地毯剪成小塊,作為露天睡覺的墊子。“二野”政委鄧小平得知後非常生氣,為此,他推遲了跟“總前委”在丹陽的會師。在對部隊的整頓時,他説過一句直到今天都意味深長的話:總統府是文物,我們可不能做李闖王啊。
這條縱深約600米的軸線,是一部約600年的建築文化史。俯看這座有著80多棟1180余間房屋的大院,從滿清到太平天國再到國民政府,總統府的建築佈局好像一條歷史縱軸,它連綴起了這個東方古國幾個世紀的風雲變幻。
我們可以沿著三條建築軸線,去觸摸三段凝重的歷史:
東部曾是兩江總督署、太平天國天朝宮殿和國民政府行政院;西部以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辦公室為主線;中部則是以民國政府和總統府大院原址為中軸線。
這條中軸線,可謂是中國建築的百年之路。從中國古典,到西洋古典,到中西合璧,最後一直到現代主義,四種不同的建築風格,分佈在一條軸線上,清晰地透出中西建築的文化脈絡。
東部的院落,是典型的蘇南清代建築,而墻頭檐角為何卻是湖南和江西的地方特徵呢?
這裡曾是太平天國的天王府,宏大輝煌的天朝宮殿,在曾國藩血腥的鎮壓中灰飛煙滅,湘軍將征服者家鄉的建築風格留在了這裡。
西院的建築,可以説是清末中西文化交融的起始點。
這排七開間的大屋,是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辦公室,它見證了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開天闢地的重大事件──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統治,在這裡畫上了句號。這棟倣文藝復興時期的“西花廳”,是總督衙門乃至整個總統府大院裏的第一幢西式建築,它是清代最後一任兩江總督張人駿修建的。在一片中式亭臺樓閣當中,顯得刺目而孤獨。
就在這個地方,在這座封建官員修建的西式花廳裏,召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産階級政府的內閣會議——這是多麼耐人尋味的歷史巧合。就在這個地方,在這間中西合璧的屋子裏面,民主革命先行者孫逸仙博士伏案太累的時候,他可以穿亭繞榭,從漪瀾閣往後一直走到中國建築文化的最深處。
洋務運動開始後,吸收西方包括建築在內的文化成為一種時尚。“總統府”雖然不是一時規劃和整體建造,但它的臨時拼湊與不斷修補,反而給後人留下了一種獨特的、過渡性的建築風格。
俄國戲劇家果戈理説過,當歌曲和傳説都沉默的時候,還有建築在説話。
我們漫步在這座佔地九萬平方米的國府大院,可以依稀分辨出,近百年來中國建築發展的腳印,聽到中國建築師上下求索的砰砰心跳。中西碰撞,縱橫交錯,使總統府成為紀錄歷史的一個重要物證。
如果説總統府是一本線裝的老書,當我們打開它的封面,裏面又塵封著一段怎樣的歷史呢?
[請看下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