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都書夢(下)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12日 13:22
這是位於北京西郊高粱河畔的中國國家圖書館。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好奇:這座國家圖書館的“1號”借書證的主人是誰呢?
在圖書館借書證的登記冊檔案裏,我們看到了一個熟悉而偉大的名字。
毛澤東在走出韶山,成為一個職業的革命家之前 ,曾在湖南和北京的兩座圖書館“打工”。當他第一次翻閱著中文譯本的《共産黨宣言》時,他與許多革命者一樣,最初都是在圖書館裏認識了馬列主義和革命真理,從而走上了一生為之奮鬥的革命道路。
這座珍藏了一個偉人一段紅色記憶的圖書館,是怎樣誕生的呢?
國 都 書 夢(下)
中國國家圖書館
北京
1975-1987
法國作家雨果,在以著名建築巴黎聖母院命名的長篇小説裏,通過一位副主教的口,説出一句驚世駭俗的話。
他説:“圖書將會扼殺建築。印刷術將會扼殺建築學。”
一二百年過去了,雨果的預言會應驗嗎?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圖書藏進了一座座圖書館,高度發達的印刷術,推動著圖書館建築日新月異。
雨果的預言似乎漸漸地被人淡忘了。
按國際慣例,藏書50萬冊就算大型圖書館了。而這個數字僅僅(卻)是中國國家圖書館一年的藏書量。
原建於1931年的老館,顯然遠遠地落伍了,無法與一個近10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相襯。
李致忠:政府五八年就想給我們建新館,地址也選好了,也有一些初步設計。
當初的館址選在景山一帶,後來因為拆遷受阻,未能如願。於是就想在老館西側進行擴建。擴建報告送到了周恩來的手上。
周恩來高瞻遠矚的批示:保留原館不動,在城外另選一處館址,解決一勞永逸問題。
何處才是理想之地呢?北京市有關部門推薦了鄰近紫竹院和白石橋的一片空地。
圖書館的選址,一要臨近水源,便於消防滅火;二要環境安靜,利於讀者閱覽。如今的新館緊挨著喧囂的大街,有些欠缺。
周恩來在病中親自審定建設方案。他指示新館要具有現代化的國際水準,是亞洲一流的大型圖書館。
遺憾的是周恩來沒能親眼目睹這座宏偉的建築。1987年圖書館落成後,由他的戰友鄧小平同志為北京圖書館題寫了館名。
從1975年開始設計建造,到1987年竣工,前後歷時12年。
圖書館的設計,雲集了當年國內各大建築院校、建築設計單位和著名設計師。來自建設部建築設計院、南京工學院、清華大學、中國建築西北設計院、同濟大學、北京市建築設計院、廣東省建築設計院等部門,提供了114個方案。經過反復比較篩選,集思廣益,最終選用建設部建築設計院和中國建築西北設計院的設計方案。
徐自強:100多個方案經過歸納評選,剩下二三十個,又從中選出9個,再評選最後剩下3個。把3個方案報給中央。當時國家主席是李先念,他對圖書館的設計有一個要求。李先念就説了三個字:“中國的”。
國務院主管此項工程的是副總理谷牧。谷牧曾是這座圖書館的常客。
李致忠:谷牧同志有幾句話:五千年文明、八億人口、毛澤東思想,需要有一個像樣的圖書館。
最後,聘請了楊廷寶、戴念慈、張鎛、吳良鏞、黃遠強等五位專家學者,給予調整,綜合。
(圖表文字:一一列出院校、設計院以及設計師的名單。)
1998年12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北京圖書館更名為國家圖書館。這意味著在世紀更替的重要時刻,國家和社會賦予了這座圖書館更重要的使命。1999年4月16日,江澤民主席為國家圖書館題寫館名。
國家圖書館的建設傾注了新中國三代領導人的關切,也凝聚了中國三代建築師的10年心血。
建築師們深切地認識到,注重與自然的高度協同,是中國民族傳統建築形式的顯著特點。必須構建具有民族特色和中國氣派的新建築文化。北京圖書館新館正顯現著這種可貴的探索。
1987年,在北京市海淀區高粱河畔,紫竹院公園旁,聳立起一座氣勢恢宏、莊重典雅的地標性建築。
這組氣勢恢弘、具有中國書院特色的民族風格的建築群,聳立在紫竹院濃蔭秀水的意蘊中,流蕩著的是中華民族千年不絕的書典氣韻,體現著中國建築藝術的精髓。
新館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佔地7.24公頃。以地上十九層的基本書庫為中心,東、南各五層,北樓六層,地下書庫3層,呈高低錯落式環繞,佈局對稱而嚴謹。屋頂採用四坡頂和盝頂結合形式,改飛檐翹角為秦漢風格的平直方角,突破了當時(建築界)學院派古典主義的主導風格,在傳統向現代的嬗變趨勢中體現出新意。
孔雀藍色的琉璃瓦大屋頂,外墻是淡灰色的瓷質面磚、淺色的花崗石基座、漢白玉的欄杆。這些淡雅明朗的飾面材料,配以古銅色的鋁合金窗和茶色玻璃,凸現出清新典雅的民族書卷氣。
走進東門文津廳,是潔白的漢白玉八角柱和光潔的貴妃紅磨光花崗岩地面。正對出納廳的大型陶瓷壁畫“現在與未來”,通體彩色瓷磚嵌底和人造花崗石浮雕,體現人類的嚮往和追求。
中庭紫竹廳有淺水池和座凳,配南天竹、君子蘭等花木,營造出優美的夜闌空間。建築的內部空間,吸取了中國庭院建築館園結合的手法。環繞的書庫圍合成三個內院的建築群。
透過茶色玻璃,放眼被樓群環抱的庭園,細細觀賞疊形花臺小品,置身於雅室而悠然遐思。
這是一座藏書達2411萬冊的超大型圖書館。圖書數字化,無疑是圖書館未來的發展方向。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數字圖書的興起,“沒有圍墻的圖書館”,不再是虛擬的幻想。圖書館建築仿佛已經走到末路。有著千百年曆史的圖書館和書院、藏書樓,該如何面對高度發達的現代信息技術呢?這不禁讓我們回想起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的那句先知預言。
文津街分館和紫竹院新館,分別産生於兩個不同的建築時代,共同表達出中國建築的文化特質,為北京這座文化名城留下兩道精美的輪廓線。
當我們即將完成本片的拍攝時,新的國家圖書館館舍又要破土動工,這座世紀新館又會為北京,劃出一條怎樣的天際線呢?
【建築備忘錄】
一座珍藏了一個偉人一段紅色記憶的圖書館,是怎樣誕生的?
文津街分館和紫竹院新館,兩個不同的建築時代,共同表達出中國建築的文化特質,流蕩著中華民族千年不絕的書典氣韻,體現中國建築藝術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