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輪滾滾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22日 17:11
解放前
清末時期,北京城基本沒有汽車,少數有錢人的代步工具也只是人力車和畜力車。1913年,北洋政府開始提議組建北京電車有限公司。到1921年,北洋政府向法國借款作為官股,並吸收商股,籌辦官商合資的北京電車股份有限公司。1924年12月,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正式開通。這條從前門至西直門的線路,全長9公里,往返行駛有軌電車10輛,俗稱“鐺鐺車”……北京的城市公交事業由此起步。
當時,“電車公司”的車輛大多購自法國,或由法國向日本、英國、瑞士等國家購進。到1930年,北京電車的營運線路已經發展到了6條,線路總長度為39.787公里。1935年初,北平市政府決定開辦公共汽車,籌資30萬元訂購了30輛大客車,目的是彌補市區電車運力的不足,同時發展郊區和遊覽線路。
但到1949年解放前夕,電車公司沒有新增一輛車,也沒有新開一條線路,日常運營僅靠貸款修復部分車輛。在冊車數雖有141輛,但能夠行駛的只有49輛,北平公交運營基本處於癱瘓狀態。
建國初期
|
|
|
有軌電車 |
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前門開入。歡呼的群眾擠滿了街道。這座千年古都迎來了一個新紀元。但昔日輝煌的都城如今卻是百廢待興。街道上有人力車,馬車,甚至還有轎子。作為公共交通的主力還是始建於1924年的有軌電車。但在解放的時候,只有49輛電車勉強能走,將近100輛電車停在車場裏,無法動彈。
但在當時的公共交通條件下,還就是乘坐電車,才能夠代步。尤其是西直門一帶,勞動群眾比較多。他們上天橋,那就得坐有軌電車。由西直門上車,一直坐到天橋一帶。
為了迎接新中國的誕生。經過半年的搶修,所有的電車終於又奔跑在長安街上。1949年10月1日這一天,許多群眾乘坐電車,來到了天安門前,見證了一個偉大的時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不久,北京公交開通了貫穿長安街的電車線。每逢週末,市民們都可以乘坐電車來到勞動人民文化宮,跳舞,參加大合唱。但當時乘坐電車並不是一個愉快的經歷。那時車門是從來關不上的,就是車在行駛的過程當中,外邊還挂著好幾個人,甚至車後面,也要挂著幾個人,可想而知當時的交通的緊張狀況。
有軌電車是20世紀初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它的上面都有一條像大辮子一樣的電桿,接受電流,驅動車輛。由於電桿與電線會發生碰撞,叮噹作響。可是這些在長安街上跑的電車都是法國製造的,已經使用了25年,性能老化,駕駛電車完全是一項力氣活。
當時北京的有軌電車以前門為中心,共有10條線路,票價五分。建國後不久,北京開始大規模的城市建設。由於有軌電車需要鋪設鐵軌,這就佔用了寶貴的城市道路。電車的運行線路短,不能輸送更多客流,從1956年起,所有有軌電車的鐵軌都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無軌電車。曾經叮噹作響的有軌電車從此就從長安街上消失。
斯柯達
據老司機們回憶,過去培養司機都是由北京公交總公司的駕校培養。那個時候學司機的條件相當高,可不像在這樣人人都能學開車,那時候的青年工人必須要達到北京市勞模的標準,才能夠送到駕校去學開車。但在1954年,由於交通事業的發展,進口了大批的車,這就需要大量司機,所以由各個車廠自己來培訓,那個時候學開車也挺快,有的司機學了28天半,就出來就開車了,社會上都稱他們是28天半的司機。很快他們就開上了一種新的公共汽車——捷克的斯柯達。
當時引進的公共汽車是捷克生産的斯柯達。這被認為是當時最先進的大客車。一次能拉四五十人,由於採用汽油發動機,時速可達60公里。這和以前的電車相比,簡直是鳥槍換炮。但當時我國的石油嚴重匱乏。由於汽油不足,斯柯達跑起來也很勉強。
當時老百姓就抱怨説,你們這個公交車,是一去二三里,拋錨四五回,修理六七次,八九十人推,車一滅了怎麼辦,發動不起來,就得靠許多老百姓去推。
坐斯柯達,竟然還得隨時準備推車,不僅讓市民叫苦連天,也讓司機們頭疼不已。但這可是當時北京城唯一能跑的公共汽車。可是誰也沒想到,這個被司機們稱為“土豆”的客車,竟然創下了一個驚人的紀錄。它們最長的使用年限30年,最長的運行里程240萬公里才報廢,平均斯柯達報廢里程180萬公里。
算下來,每輛斯柯達繞地球跑了45圈,運送8千萬人次。斯柯達車確實到了極限,它也為北京的交通做了貢獻。一直到1984年,斯柯達車才從長安街的滾滾車流中消失,但它們創下的紀錄,恐怕再也不可能被打破。
其實,斯柯達車還被改裝過很多次。最有意思的是在1956年,人們也是敢想敢幹,在這個斯柯達車的後面,給挂上了一個拖車,這個拖車跟現在的鉸接式的公交車可是不一樣,這個鉸接是用鉸接盤把前後車給它連動起來,它可以通的。當時挂的那個拖車,完全就是另外一個車,用一個牽引桿把它連起來。特別是在長安街沿線跑的這個拖車,很大,相當於一個解放卡車的車身了。但人坐在裏面,是非常不舒適,一顛一顛的。可是它能多裝人,因為當時我們的公交車基本上都是進口的,數量還是不夠。於是人們迫切地盼望國産的公交車能早點出來。
解放問世
|
|
|
解放客車 |
1956年7月15日,新中國第一輛解放牌卡車在長春緩緩開下了生産線。整個汽車城沸騰了。從這些老鏡頭裏我們仍能感受到當時歡欣鼓舞的氣氛。第一批駛下生産線的解放牌汽車,是一款以蘇聯吉斯150為藍本製造的汽車,載重量為4噸,最大時速65公里。1956年10月,第一批40輛解放卡車就運到北京,由北京客車廠改裝成公共汽車。
但這40輛還是比較簡陋的,連駕駛室都沒動,直接在後邊做了一個公共汽車的車廂,也不大,只是4米多長,也就能拉30多人,而且地板也比較高。從這時起,工程技術人員開始倣造斯柯達的樣式,打造全金屬的公共汽車。
1957年年底,解放牌客車終於駛上了長安街。這是第一輛完全由中國人自己製造的大客車。從此,它和斯柯達一起,成為北京公共交通的中流砥柱。但在司機們的眼裏,開解放車仍然是一件很艱苦的工作。因為解放客車的發動機噪聲特大,密封也不好,一發動,駕駛室裏連黑煙都冒出來。
從1960年起,我國的汽油供應又一次遇到嚴重困難。為了讓有限的汽油發揮最大效益,公交司機們想了各種方法。有的司機,為了用腳踩油門的時候,感覺更好一點,他就不穿鞋,只穿一個很薄的鞋幫,就跟鞋墊一樣。用那個來開車,就為了踩油門的,能更好地感覺油門的深淺。
為了緩解不斷增長的交通壓力,長安街開始不斷拓寬,1958年,長安街東面的復興門和西面的建國門相繼被拆掉,十里長街開始顯現出來。當時在長安街上跑的基本上都是公共汽車。車少,路寬,司機們根本不必擔心塞車。但由於公交車的數量太少,在洶湧的人流面前,公交車很快就不堪重負。擁擠,幾乎是整個六七十年代坐公交車的寫照。北京的公交在重載下艱難前行。
黃河客車
|
|
|
黃河客車 |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喚醒了神州大地。古老的北京城又迎來了新一輪的建設高潮,無論是斯柯達,還是老解放客車都已經服役了25年,它們已經到了車輛使用的極限。工程技術人員必須設計一種新的公共汽車來取代它們。
這一方案經過反復修改後,被定為黃河客車,它將徹底取代老解放。1984年,黃河客車終於出現在長安街上。乘客們第一次發現,現在的公交車似乎比以前的要多出一截。不僅裝的人多了,而且上下車也更方便了。
過去,斯柯達車從地面,到車廂,有1米1高,乘客一共得踏三步,才能踏到1米1的高度,顯然給乘客帶來了不變。現代的公交車都沒有這麼高的地板。黃河客車的車廂高度,只有0.7米高,比斯柯達要低40厘米,乘客上下車變得方便了。發動機的功率也提高到120馬力,速度更快了。但司機的駕駛環境還是非常簡陋。方向盤重,離合器也重,時間一長,司機感覺相當疲勞。
最讓人頭疼的是,乘車的擁擠狀況並沒有改變。每天上下班的高峰期,也是乘車人最痛苦的時候。長安街上跑著的公交車幾乎都擠得滿滿的。人們像沙丁魚一樣塞在罐頭裏。以至於當時流傳著這樣一首歌,別擠了,別擠了,為什麼公交車總是這麼擠。
當時北京的客運部門做過調查,在車廂裏面一平方米的面積,如果是39號鞋的話,才能碼下11雙39號的鞋墊,可是實際的調查結果是,一平方米當時要坐13個人。可見當時的公共汽車的擁擠程度。
從50年代到90年代,古老的北京城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北京已經是一座有千萬人口的現代化大都市。北京的公交車就像忙碌的公蜂,每天要運送數百萬次的人流,公交車擁擠不堪的狀況會不會得到徹底的改善呢?
巡洋艦
|
|
|
京華巡洋艦 |
寬闊的街道曾是北京的特徵,馬可 波羅在其《遊記》中讚美道,元大都的一些街道“其寬廣的程度,前所未聞”。但是隨著北京的快速發展,那些原本為馬車和駝隊準備的寬闊街道已經變得太過擁擠。原來的長安街就是從西單到東單這一段,既窄又短,為了緩解交通壓力,長安街不斷拓寬,才變成今天的模樣。如今交通部門已表示,北京舊城的路已沒有可拓之處。於是北京的公交部門提出,新的公交車必須做到三大,一大就是大容量,就是車身能多裝乘客,再一個大就是大馬力,速度快,再一個大,就是要大開門,因為人多,只有車門大,才能快上快下。
進入2000年,北京的公交車卻面臨一個更加嚴峻的現實。北京市的汽車總數已經超過200萬輛,每天早晚,超過80萬輛的汽車會行駛在外城和二環之間,這時一場小小的事故,龐大的車隊就會立刻被塞得不能動彈。在上下班的高峰期,整個北京城區的道路基本處於擁堵狀態。所有的人都叫苦不迭。
技術人員開始希望有一種既能有火車那樣的載客量,同時又具有汽車靈活機動性的公交車,這就必須把公共汽車做得非常大。
2000年起,一種全新的大客車,使上了長安街,它有一個氣派的名字巡洋艦。無論是長度還是容量,巡洋艦都稱得上是北京最大最先進的公交車。車上裝有液晶電視,隨時發佈天氣和道路信息,售票員也不用大聲吆喝。
現在的巡洋艦已經是一輛融合高科技的現代客車。它的心臟是一台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發動機,對環境的污染很低,動力強勁,時速高達120公里。司機駕駛時,加速減速,只需要輕踩油門。一次可以運送220人,但這還算不上什麼,一種比巡洋艦更先進的客車即將問世。
這是一種低地板的公交車,這種低地板公交車,只有一級踏步,車箱內是平的,車廂最低離地可以達到240毫米。這種車投入使用後,無論對老年人,對兒童,包括對殘疾人都是一種非常方便的車。
|
|
|
低地板公交車 |
但長安街上的車流與日俱增,要讓公交車在滾滾車流中殺出重圍,多拉快跑,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今年年底,北京將在南中軸路上,開闢我國第一條大容量快速公交線,從前門到南郊的德茂莊。這條線路仿傚著名的公交城市巴西庫裏提巴的經驗。公交車將在封閉的專用公交車道上行駛;這樣幾乎不會塞車,或許這才能使北京公交車徹底告別55年來的擁堵之苦。
從叮噹作響的電車到冒黑煙的斯柯達,從第一輛中國人自己製造的大客車解放到今天現代化的京華巡洋艦。55年間,北京的公交車用自己的滾滾車輪,見證了長安街的點滴變遷,見證了北京城的滄桑巨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