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內容回顧

雲臥香山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29日 10:30

  這棵松叫會見松,因為毛澤東在此會見傅作義而得名。

  1949年,毛澤東在執政一個新政權之前,就居住在香山的雙清別墅。這位領袖就是從這裡走進北京,向全世界發出新中國的開國宣言。

  這棵松坐落在香山飯店的院內。中國建築界的對外開放之路,就是從這座飯店出發的,它拉開了中國現代建築民族化的探索序幕。

  

雲臥香山

  香山飯店

  北京

  1979-1982

  貝聿銘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社會在擺脫了政治桎梏,紛紛脫下“藍制服,綠軍裝”時,才發現,中國與世界現代建築運動,基本隔絕了30年。

  此時,正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建築師們面臨著既要現代化,又要保持民族特色的集體困惑。中國建築界在經過深刻的反思後,開始把目光投向國際建築舞臺。一位負有國際盛名的華裔建築師,引起了中國高層領導的注意。

  1935年,18歲的貝聿銘遠渡重洋,赴美留學。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改變了一個建築師的命運,將他滯留異域。

  當中國建築界正處在現代建築何去何從的迷茫路口時,貝聿銘來了。

  1978年,旅居海外43年的貝聿銘,應邀回到祖國,做了一次重要的考察。

  【美籍華裔建築師 貝聿銘】

  香山飯店的那個時候,對於中國的情況根本是説外國人回中國,所以我來了以後,想了好久,是否有這個資格可以做這個工作。因為谷牧副總理師請我的,他説:“你要造低層的建築,你可以到郊外去。”所以我就選了香山。

  1978年聖誕節的前夕,貝聿銘冒雪登上了西山。在他凝視香山的瞬間,中國的建築師們也屏住了呼吸……

  1979年,被國際建築界譽為“貝聿銘年”。但是,這一年他遇到了設計生涯中最大的挑戰。他先後6次從大洋彼岸來到中國。民族臍帶的關聯,最終使貝聿銘找到了這座建築的文化坐標。

  這是一座試驗性建築,表達出建築師對中國建築民族之路的思考。建築師用簡潔樸素的、具有親和力的江南民居為外部造型,將西方現代建築原則與中國傳統的營造手法,巧妙地融合成具有中國氣質的建築空間。

  山谷裏回蕩著建築師對江南的思鄉戀曲。

  祖籍蘇州的貝聿銘,將兒時的記憶寫在花甲之年的作品上,是漂泊了40多年後,對原鄉的思念?還是想用平民化的民居尺度,對新建築上那些宮殿式大屋頂的皇權文化的機智批判?是這座建築留給我們的延續性思考。

  這座依偎在香山懷抱的建築,總體積約15萬平方米,但並沒有視覺的龐然,建築師結合地形,巧妙地營造出高低錯落的庭院式空間,匍匐在層巒疊翠之間,如同植物蔓地生長。為了保留珍貴的古樹,局部建築形體錯動挪讓,在造型上獲得了園林建築的性格。

  作為一個多産的開業建築師,在他的事務所裏,只有兩座建築模型,一座是為他贏得世界級建築大師聲譽的美國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樓;另一座便是他設計生涯中頗為偏愛的香山飯店。

  他的助手説,貝聿銘經常坐在紐約麥迪遜大街600號9樓的事務所裏,望著香山飯店的模型,長時間地陷入深深的沉思……

  閱讀香山飯店,是閱讀一個國際建築大師處理設計任務的文化態度。簡潔的屋頂,將傳統建築馬頭墻的輪廓,羽化出現代建築的幾何造型。主入口的立面,在對稱中求得非對稱的均衡。

  建築的前庭、大堂和後院,分佈在一條南北的軸線上。空間序列的連續性,營造出中國傳統建築庭院深深的美學表現。

  窗,是建築師懸挂景色的畫框。陽光,靜靜地灑落在“四季廳”大堂內。假山池水,青竹笆蕉,恍若江南。不由使人聯想,建築師的筆曾在此做過回憶性的短暫停留……

  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氏的一句名言。

  中庭的大堂,更像一個室內的庭院。午後的陽光投映在江南的粉墻。那份被歲月劃傷的回憶,穿過溫暖的陽光,穿過海棠花窗,穿過月洞門。投映在建築師夢牽魂繞的江南……

  【美籍華裔建築師 貝聿銘】

  我在江南走了一遍,揚州、南京、蘇州到處去看過,然後起手畫。

  這是香山飯店標誌性的立面,建築師挖掘了幾近失傳的磨磚對縫工藝,將窗戶鑲嵌出中國傳統的“半露木構架”風格,頗有大唐神韻。

  閱讀香山飯店,像閱讀一首建築師用青磚填寫在粉墻上的《憶江南》。

  冰裂紋飾,多用於中國瓷器和園林景窗。一次,在巴黎一家古董店裏,貝聿銘偶然發現了一塊明代的地毯,圖案竟然是冰裂紋飾,他欣喜若狂。無奈地毯已被一位富豪買下。後經那位富豪同意,貝聿銘拍下了地毯的圖案。在設計這個大廳時,他將地毯的尺寸定為中國的極數——九九八十一平米,全部用手工編織。香山飯店的精心打造,可見一斑。

  白色和灰色,是香山飯店的兩種色彩造型,質樸純凈,透出江南人格化的建築品質;

  方形和圓形,是香山飯店的兩種幾何符號,天圓地方,暗合中國傳統的哲學意念。

  灰白方圓的不斷重復,加強了整組建築的統一識別性。

  香山飯店有兩幅畫。一幅在室外,是彩繪。粉墻為紙,紅葉為繪。那素白的粉墻如同中國的宣紙,隨著季節、晴雨、風雪和朝夕的自然變化,繪出園林中千姿百態的山石、樹木和人物。

  另一幅在室內,是水墨。著名旅法畫家趙無極,對摯友貝聿銘的建築傑作尊崇備至,為了保持與整個建築的協調,他捨棄了所有具象的形態和濃艷的色彩,用純凈的水墨,潑灑出一幅國畫極品,成為香山飯店的一部分,顯示出兩位大師超凡暗合的藝術境界,一時傳為佳話。

  香山飯店的設計和建成,引起中國建築界的強烈震動。它的獨特新穎和高雅精緻,得到廣泛稱讚和肯定。但它高昂的造價和對環境間接的損害,也受到了一些尖銳的批評。但是,相對於它對中國建築民族化的追求和探索,它對中國現代建築的貢獻和影響,建築師的努力有著積極而深遠的意義。正如他自己所説:香山飯店,並不僅僅是一個旅館,而是代表了尋求一條道路的努力。這位國際建築大師,站在一個新的起點,向我們展示另一條道路的可能。

  《紐約時報》就此評論説:貝聿銘重新發現了中國,他是中國現代建築民族化的指路人。

  香山飯店,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外國建築師在中國的第一件作品,在它開業7個月後,貝聿銘獲得了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茨克國際建築獎。他將獲得的10萬美元獎金,悉數贈作中國留學生和學者的“遊學基金”。捐款時他附加了一個條件,得到資助的人,學成後必須返回中國,報效祖國。

  在香山飯店之後,中國現代建築出現多元化的飛躍發展。但是,香山飯店無疑是中國現代建築史上一座覺醒性的原創建築。

  如今,這位在大洋彼岸的建築大師,還會時常走進午後的香山飯店,走進濕漉漉的飄著油菜花香的江南——在紐約華爾街86歲的夢裏。

  【建築備忘】

  建築名稱 香山飯店

  建築地址 北京.香山

  建築類型 旅館

  建築年代 1983年

  建築面積 15萬平方米

  建 築 師 貝聿銘

(編輯:戴昕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