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石街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29日 10:18
這是一條綿延萬里的鐵路,是橫跨歐亞大陸的第一條鐵路。這條鐵路,誕生了中國近代一座年輕的城市。
這就是中東鐵路。
1896年5月19日,當李鴻章與俄國財政大臣維特和外交大臣羅拔諾夫在《中俄密約》中,劃出中東鐵路的路線時,或許沒有想到,在這條鐵路的樞紐總站旁,會出現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歷史把哈爾濱定在中東鐵路丁字形的交叉點上。
冰城石街(上)
哈爾濱
中央大街
1898-1928
哈爾濱,滿語的意思是曬魚場。原來只是松花江邊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漁村。
1896年,俄國皇家地理學會工程師E.E.阿涅爾特,率領考察隊沿松花江流域,悄悄地進行了非法的地質考察,歷時3年。
1898年4月23日,沙俄中東鐵路局工程師施特洛夫斯基,率領先遣隊抵達哈爾濱的香坊田家燒鍋, 並以8000兩銀子買下了這個地方,作為中東鐵路局的錨地。這便是今天哈爾濱的城址。中東鐵路成了哈爾濱的城市生命線。
1898年6月9日,中東鐵路工程局付總工程依格納齊烏斯,率領第一批工程技術人員,從海參崴乘“海蘭泡”號抵達哈爾濱松花江畔。他們是哈爾濱最早的規劃設計者,懷揣著俄國人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目的,走下海蘭泡號。
最初的規劃設計,是按俄國首都莫斯科的模式設計的。依據哈爾濱北臨松花江,南靠馬家溝的地勢環境,規劃佈置街道。
1900年,中東鐵路局土木工程師列夫切葉夫,將辦公地移到馬家溝渡口一帶,開始對南崗進行規劃建設。他的這次遷移,奠定了哈爾濱的城市坐標。首先,在全市最高點的南崗中心廣場,建起一座東正教尼古拉中央教堂。這是典型的西方市政佈局。然後以此為中心,向東、西、南、北、西北和東北佈置了六條放射型道路,並在街道兩旁建設了一批辦公、住宅和服務網點等配套建築,形成了一個俄式風格的行政辦公區和商業建築群。
隨著大規模地修築鐵路和城市建設,來自關內及鄰省的中國勞工,開始大量涌入哈爾濱。這裡原來是沿江地段的古河道,凈是荒涼低窪的草甸子。運送鐵路器材的馬車,在泥濘中開出一條土道。於是,中東鐵路工程局將沿江荒地,撥給散居在哈爾濱的中國人。至1900年即形成了這條“中國大街”。意為中國人住的大街。這便是今天中央大街的雛形。
這條大街的最初建築,是中國傳統的舊式商行及住宅。隨著鐵路的延伸,充滿異域的歐陸建築漸漸形成了這座城市的肌理。中國大街優越的地理位置,很快吸引了俄國、美國、法國和日本的商人。他們紛紛在這裡設立了一家家洋行商號,修建了一座座風格各異的歐式建築。中國大街逐漸成為哈爾濱最繁華的商業中心。
隨著街道兩旁歐陸風情的漸漸清晰,中國大街的中國格調已蕩然無存。1928年7月,中國大街改換街牌,更名為中央大街。
【哈爾濱工業大學 教授 侯幼彬】
哈爾濱這個地點它離開咱們的文化中心比較遠,是個邊遠地區,這個邊遠地區對舊的傳統文化比較淡薄,然後哈爾濱的地域它本身不是城市,它完全從農村起來的,這樣的話舊傳統的東西,屬於中國傳統的那些文化理念在那積澱不深,這樣它就很容易接受外來的東西。
1903年7月14日,中東鐵路全線建成通車。1905年,哈爾濱辟為商埠。俄國、美國、日本、法國、德國、荷蘭、英國、丹麥等20多個國家先後在這裡設立了領事館,大批的外國僑民涌向這裡,最多時達到20多萬人。眾多的外國僑民,帶來了歐洲各國迥異的建築風格,使中央大街成為一條十分珍稀的世界建築藝術長廊。
【哈爾濱工業大學 教授 侯幼彬】
中國近代建築裏頭普遍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這些新建築蓋起來往往是由於外國在中國搞租界或者是在中國搞附屬地蓋起來的這批建築,這批建築本身是近代化的東西,相對於中國自己原有的建築,它是屬於農業文明的,這批建築是工業文明的,從這個意義上説它是一個發展,建築史上的一個發展。
這條熠熠發光的青石街,是亞洲最長的步行街。最初的中央大街是條土路,路面時常翻漿,泥濘難行。後來,據説是一位武林僧人將數千根2、3米長的圓木樁,一頭削尖,一根根、一排排地沿路釘進土裏,上面再敷以碎石,鋪上黃沙,才解決了翻漿的問題。
現在的這條大街,是俄國工程師克姆特拉蕭克,在1924年5月設計並監工鋪設的。每塊黃崗岩石長18厘米,寬10厘米,其形狀大小如俄式的小麵包,深達半米的石樁埋于地下。這樣,徹底解決了路面翻漿。鋪設這條路的造價極其昂貴。當時一塊方石的價格約為1美元,當時1美元可是一般尋常人家1個月的吃飯錢,1里半長的中央大街,足足用了近十萬塊方石。真可謂是金子鋪成的路!
哈爾濱是伴隨著俄國人修建中東鐵路而誕生的,但為什麼人們卻將這座深受俄羅斯影響的城市,稱之為“東方巴黎”呢?
【哈爾濱工業大學 教授 侯幼彬】
1900年前後,這段時間在世界建築領域裏頭正在流行一種最時髦的風格,那個風格叫做新藝術運動,這個新藝術運動最先是從比利時開始的,然後再傳到法國,法國再傳到俄羅斯。俄羅斯把這個東西當作最時髦的東西,把它應用到哈爾濱的建設上。所以哈爾濱有關,跟中東鐵路有關,那些早期的一批建築工程,基本上都呈現了這個新藝術運動的風格。幾個比較大的建築物,有當時鐵路局的辦公樓,有當時的哈爾濱火車站。這樣的話,哈爾濱就突然冒出一批很新的東西,非常時髦的東西,跟國際上緊緊接軌的,最新的這麼一種格調,這樣就造成哈爾濱的城市一開始就非常新的。
此刻,歐洲的城市規模及建築空間已基本定型,而哈爾濱這座正在大興土木的東方新城,使西方的建築師們找到了施展的空間。風行于巴黎的新藝術運動,途經俄羅斯傳到了遠東新都哈爾濱,它改變了中央大街的天際線。
【哈爾濱工業大學 教授 侯幼彬】
法國在新藝術運動建築裏面,兩個城市最集中,巴黎是排第一位的,南希排第二位。那麼,哈爾濱有一些新藝術運動中蓋得這麼多,現在看來,在世界上可以排到第三位。哈爾濱新藝術運動建築有它自己的特點,一個特點就是它規模比較大。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持續的時間很長,從法國也好,從其它一些國家也好,它那個一般只活動十幾年就停止了,但是在哈爾濱一直延續到二十年代,一九二幾年。現在最典型的、最突出的一棟建築就是中央大街上的哈爾濱攝影社,哈爾濱攝影社這個房子在一九二幾年,那麼到了二十年代還有新藝術運動建築這是非常罕見的。因此有可能這棟建築是整個新藝術運動建築的終結。
這座誕生於1927年的密尼阿球爾餐廳,後來改為哈爾濱攝影社。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一場影響了世界建築的新藝術運動,在中央大街西12道街的路口,徐徐地拉上了帷幕,中央大街也因此成為新藝術運動的終結絕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