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鯢逢春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31日 09:19
1998年版的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中,大鯢位列 “極危物種”,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經過中國大鯢南方繁育基地科研人員8年的努力,新生代大鯢成功孵化、繁育,種群已頗具規模。
3億年的物種 絕不能就這樣讓它們瀕臨滅絕
大鯢是中國特有的珍稀野生動物,是生存了約3億年的物種。雖然人們因大鯢叫聲酷似嬰兒啼哭而稱其為“娃娃魚”,可是它並非魚類。大鯢有鰓,雖然它們長大後鰓被皮膚蓋上了,但仍具有鰓的功能,它們仍能在水中生活,而此時,它們也發育出了比較簡單的肺。所以,從物種進化的角度來説,大鯢是比較低等的有尾目兩棲類動物,它們是脊椎動物由水生變為陸生、從魚類到爬行動物進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代表,在物種進化方面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大鯢喜歡生活在佈滿石縫和岩洞的山區,借助於與石頭顏色相接近的體色的保護,它們安靜地潛居於有清涼溪流的洞穴內,這或許是這種性情溫和的動物歷經幾億年而沒有滅絕的重要原因。大鯢的數量原本非常可觀,但是,地球生態環境的日趨惡化,人類的生存活動和發展,使大鯢的棲息地逐漸減少,特別是一些人對大鯢的大量非法捕殺,加上大鯢的自然繁殖率低等原因,使野生大鯢資源銳減,以致瀕臨滅絕。
為了挽救大鯢這個珍稀物種,在恢復自然生態環境的同時,用人工繁殖的方法對大鯢進行馴養繁殖,就成為中國大鯢南方繁育基地的科研人員急需解決的一項課題。
8年的奮鬥 人工馴養和繁育大鯢取得巨大成果
人工養殖野生動物,首先必須在它的原産地收集種源——原代,然後通過人工繁育得到子一代,再使子一代繁殖出子二代。能夠順利得到一定數量的子二代,就標誌著人工繁育工作的成功。
經過科研人員的精心培育,1998年,原代大鯢成功地繁育孵化出了子一代。為了繁育子二代,科研人員把雄性大鯢和雌性大鯢分開來喂養,並摸索出在人工養殖環境中雌雄大鯢性腺發育的規律——從大鯢繁殖季節前幾個月開始,把雄鯢養殖池的水溫調高2℃,就能使雌鯢和雄鯢同步排放卵子、精子,顯著提高了大鯢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接著,他們又克服了近親繁殖帶來的問題,終於使2002年出生的第二批子二代大鯢與娃娃魚親代的遺傳特性相似度達到了99%!而且,繁育基地現在的大鯢種群已經形成相當大的規模了:子二代大鯢有2200多尾,子一代大鯢有8000多尾,已經形成了保護和繁殖大鯢的重要基礎。
這項人工馴養和繁育大鯢的成功,是保護大鯢物種資源的突破性巨大成果,這是中國南方大鯢繁育基地的科研人員歷經8年所做出的對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貢獻,為野生大鯢的種群恢復和自然換代創造了重要的基礎。
人工馴養和繁育大鯢的成功只是大鯢保護工程的一部分,整個工程的最終目的是讓這個野生物種的種群達到自然換代的水平。研究人員正進一步探究:大鯢這個物種何以在如此悠久的歷史變遷中生存下來?它們繁殖生長的機理是什麼?他們從2003年開始對發育良好的大鯢逐批進行標記放流,讓它們回歸野生環境。此舉對研究大鯢行為學和恢復大鯢的野生種群資源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李雲鏡 趙輝 (中央電視臺《走近科學》欄目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