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日案例——法國偉大的刑事犯罪學家艾德蒙曾説,“任何接觸都可以留下痕跡”。今天我給大家講的案例就驗證了這句話:這是一起重大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一個十幾歲的男孩被一輛小轎車從正面撞倒受了重傷,開車人不僅沒有下來救他,反而逃走了,耽誤了搶救時間,這個男孩最後死亡了。經過偵查,嫌疑車輛和開車的司機都找到了,但是那輛車被撞的部位已經被徹底修理好了。這下子原始證據都沒辦法蒐集了,眼看著案件偵破工作陷入僵局,一位偵察技術人員並沒有放過這輛涉嫌車,他反復觀察,終於在汽車發動機蓋一個不起眼的縫隙裏“搜”到一白一黑兩根棉紗,幾乎跟頭髮絲一樣細。這個發現太重要了,因為被車撞死的男孩當時穿的就是一條黑白相間方塊圖案的外褲,把那條褲子上的棉紗取下來,和從車上提取的兩根棉紗比較、檢驗,發現不僅顏色相同,而且纖維的外形特徵也完全一致。檢驗結論得出:嫌疑車上的黑白纖維與死者外褲上的纖維“同一” 。這樣一來,嫌疑司機也不得不乖乖地承認了肇事逃逸的罪行。一般情況下,罪犯就算再小心再狡猾,也難免在現場留下痕跡,或者是把現場的痕跡帶走。這些物質可能是頭髮、沙粒、紐扣、火藥、衣服纖維,甚至是皮屑,不過你可別小看這些細微的物質,正是這些微量物證的存在為偵破案件提供了有力線索。今天的主題就是——微量物證!
是真是假——考驗你的判斷力和知識積累:什麼是微量物證?它有什麼優點和缺點?人們用哪些工具來對微量物證進行檢驗?
探案寶典——微量物證形成的理論基礎是物質交換原理,只要兩個物體相互接觸,在接觸面上就一定會發生物質交換的現象,所以微量物證具有不容易毀滅,出現幾率高,多樣性和隱蔽性的優點。不過,它也有缺點,因為太小,容易被污染或者丟失,很多都是不完整的碎片,必須用很精密複雜的儀器來檢驗等等……微量物證的形成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物質的重復再現,比如印章或印刷品;另一種是物質轉移,比如棉紗從衣服上分離出來,或者是墨水在紙上擴散開來。有些狡猾的罪犯害怕在犯罪現場留下物證會使暴露,於是作案後會清理現場,來逃避警方的追捕。其實這是沒用的,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刑事科學技術人員擁有了更多微量物證的分析儀器和技術,分析結果也更加精確,哪怕是蛛絲馬跡都能讓罪犯原形畢露。有效地提取和研究微量物證,有助於確定案件的原始現場、推斷案件發生過程並偵破案件。犯罪人從事某項工作或在某環境居住,作案時他的工具和衣服上就會粘附一些微量物質。這些屑末一旦出現在現場,就能夠為分析案犯的職業特點或生活環境提供線索。我們可以通過車燈的玻璃碎片來分析車輛;通過分析現場提取的和嫌疑工具上附著的微量物質,確定嫌疑工具是不是作案用的工具。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高、新、尖的分析儀器不斷應用於微量物證檢驗,精確度越來越高,這使得微量物證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證據。
實戰演習——兩組小隊員將從兩隻小熊身上搜尋微量物證,進而推斷出它曾到過的環境
你自己可以體驗一下,比如放學回家的路上,留心一下經過了哪些地方,回家以後再從頭到腳好好檢查一下自己,看看有多少微小的東西被你帶回家了?它們分別來自哪?歡迎給《芝麻開門》來信,讓更多的小朋友分享你的發現。
知識鏈結——有的時候,犯罪現場的微量物證特別微小,幾乎用肉眼無法看到,這就要用到一些特殊的檢驗工具,比如手持放大鏡,可是放大鏡只適用於在犯罪現場尋找物證以及對物證進行初步檢驗,顯微鏡的使用使偵查工作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現在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可以使物證放大150000倍,還有幫助偵查技術人員鑒定物質成分的儀器。各種高科技儀器隨著新技術的發展不斷誕生,為打擊犯罪發揮著力量。
責編: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