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靠什麼“入門”西方?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30日 17:02
交談人物:任德權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曾任全國醫藥商業協會會長、中藥經濟研究會會長、中國醫藥公司總經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參與並推動中藥現代化達30年之久,是絕大部分中藥現代化政策的制訂者和執行者,被譽為我國“中藥現代化之父”。
交談動機
將古老中藥推向世界,是數代中國人的夢想。為此,國人于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了一場名為“中藥現代化”的長征。近30年過去了,歐美等主流國家對中藥的大門仍未打開。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美國學術界涌現出了一股“中藥研究熱”;歐盟也於今年4月底頒布法令,首次正式明確中藥作為藥品的法律地位。
這是巧合,還是中藥現代化的重大突破?以傳統中醫藥文化為指導的中藥,又如何與現代醫學及醫藥對接?為此,記者日前獨家專訪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副局長任德權。
歐美開始興起“中藥熱” 西方主流社會確認中藥合法地位
記:從近年開始,一股“中藥熱”在歐美悄然興起。哈佛、耶魯、哥倫比亞等著名學府都已開始研究中藥,而歐盟也於今年4月底頒發新的傳統植物註冊指令。這對中藥有何意義?
任:堪稱里程碑,標誌著西方主流社會開始重新認識中藥。歐洲已承認包括中藥在內的傳統草藥的合法地位,而此前他們並不認為中藥是藥。説白了,中藥“連入門的資格都沒有”。包括香港在英國人統治時期,中醫、中藥的身份也是稀裏糊塗的,他們既不禁止你,也不承認你,法律上沒地位。
記:最近歐美為什麼突然對中草藥有了興趣?
任:一方面,在經歷工業化快速發展後,西方社會正掀起“回歸自然”潮流,而中草藥剛好是天然産品。另一方面,歐洲本來也有使用草藥的傳統。但在上個世紀化學藥發展起來以後,草藥一度受到了冷落。化學藥發展到後來,雖然解決了很多問題,但也有解決不了的。現在回頭看,草藥也有獨特療效,比如銀杏葉製劑;而去年非典期間中藥的突出功效,也讓他們刮目相看。
中藥為何要走向世界?
記:幾乎所有人都承認中藥國際化很難。既然那麼難,為什麼還要國際化?
任:這話沒錯。但我們也要認識到,中成藥多年的發展,90%以上都是靠內需拉動。中藥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是人類傳統文化結晶的一部分,所以也應該由全人類共享。另外,從經濟意義上講,如果國外有市場為什麼不去做?內需畢竟有一定的限度。去年全國中藥産業約800億元,再加上中藥材有近1000億,而出口才7億美元,國內國際市場極不平衡———如果中藥能走向世界,那得有多大的市場?
中藥國際化難在文化
記:您認為中藥國際化最難在什麼地方?
任:從生産技術到臨床標準,哪個環節都不容易。不過,如果與別的産品相比,中藥走向世界最難還在文化隔閡。比如中藥有效性的表述。中醫藥是中國傳統文化一部分,有特殊理論和語言。比如你今天不舒服,説是上火了,或稱有點氣虛,亦或是脾虛———這些語言是中醫藥衡量健康的標誌,大部分中國人都明白。但在西方人聽起來就會雲裏霧裏,更談不上有效交流。
中藥現代化已長征30年 初步實現規範化工業生産,扔掉大木桶大鐵鍋
記:中藥為了國際化,是不是才開始了我們常聽到的“中藥現代化”?
任:中藥走向世界,並不是今天才開始。唐朝鑒真東渡就已將中藥帶到日本;明朝鄭和下西洋,又把中藥傳到東南亞。日本和東南亞對中藥的認識,均始於斯。當時的隔閡主要是在地理上,克服了這一點中藥就能在那裏紮根。而今天的隔閡卻在文化。中藥要走出國門,首先得要走出中國和亞洲的文化圈,要努力讓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為西方主流社會所理解;其次還離不開中藥的綜合實力,如科研水平、經濟實力等等。當然,“中藥現代化”是其中的必要條件之一。
記:中藥為什麼要“現代化”?
任:中藥是一門科學,是科學就會不斷有發展和揚棄。從《內經》到《神農本草》到張仲景的《傷寒論》等等,中藥之所以綿延不絕,正在於它能與時俱進。而走到今天的中藥,要發揚光大就必須得現代化。不現代化就無法為現代生活所接受。
但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藥還主要是手工作坊式生産,劑型也局限于丸散膏丹等傳統劑型,衛生條件也不好。上世紀70年代初中日建交不久,日方就反映説我們的中藥雜菌含量過高,有的藥丸測試後雜菌過百萬,甚至還含大腸桿菌。於是,1973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懷下,發佈了我國關於中成藥發展的第一個國家文件,提出要實現機械化和半機械化,扔掉大木桶、大鐵鍋;這以後,中藥才慢慢吸收了現代醫藥管理的基本理念;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中藥現代化”的概念和規範,比如GMP(規範化工業生産)、GAP(規範化藥材種植)等等。
現代化只邁出一小步
記:如果從機械化算起,“中藥現代化”至今已發展了30年。如果説中藥現代化有100步,那麼您認為現在已走了多少步?
任:20步,可能更少些。中藥不被國際社會所接受的主要原因有成分不清、藥效不明、質量不可控。所以在上世紀90年後期,我們的重要突破就是引入指紋圖譜技術,對中藥質量進行控制,現在這一技術已得到全世界範圍的認可。但這並不是問題的解決,而只是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
為什麼?因為指紋圖譜還需要結合不同的中藥材進行應用,藥材的質量如何,療效如何,影響因素很多。比如氣候、陽光、土壤等等。就像人吃不同的食物血液中血脂含量會不同,植物也一樣。這就提出一個問題,同樣一種藥材,長在哪兒藥效最好?於是有了藥材的地道性。但50多年前,我國曾發起一場“北藥南移、南藥北種”運動,把地道性都給衝了,現在恢復起來很不容易。
還有,如何用現代語言“翻譯”中藥功效?比如六味地黃丸,滋陰也好、補腎也罷,類似説法在東方文化圈已被廣泛承認,但西方人就難以接受。中藥要走向世界,就必須跨越這一文化技術壁壘。
另外,現代科學思維往往離不開數字語言,而中醫對中藥功效判斷憑的是感覺。比如你説陰虛,西方會有人問,陰虛多少度啊?如果將來能這樣表達:陰虛6.8度,吃六味地黃丸補了4度,還虛2.8度———如果能這樣量化,我相信全世界的醫學工作者都能接受。當然,中藥功效的量化並不缺乏基礎,很多老中醫感覺裏就有量化的成分。
中西藥區別不在於製作法 中藥當然可以做成片劑膠囊
記:“中藥現代化”肯定會用到一些高科技。對此,有人認為這是“中藥西制”,背叛了中醫藥傳統。您怎麼看?
任:我們不贊成這種説法。中西藥的區別不在於製作方法,而在於其理論依據,是中藥還是西藥。20年前,就有人提出,如果把傳統中藥的丸散膏丹做成西藥一樣的片劑、膠囊,就是“西制”。這是一種誤區。片劑膠囊只是劑型的發展,並不涉及是中藥還是西藥。就如同小平同志指出,市場經濟不姓社也不姓資,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的內容,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同樣的道理,西藥有PILL(丸藥),中藥當然也可以有片劑膠囊。
能治病的藥就是好藥
記:但這樣發展下去,中藥裏的傳統豈不是越來越少?
任:中藥與西藥的最本質區別在於理論體系。所以發展中藥有兩條路:一是中藥現代化,二是對中藥的現代化開發。前者不僅以中藥理論為基礎,開發出的成果還是以中藥體系來表述,所以再現代化還是中藥。而後者則是將中藥看作一個源泉,不拘一格地開發。“不管白貓黑貓,抓老鼠的就是好貓”,中藥開發也一樣,對老百姓來説,管它中藥西藥,能治病的就是好藥。
歡迎全世界來研究中藥 跨國公司做中藥是挑戰更是機遇
記:這幾年隨著天然藥物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也投入到中藥研發中來。由於他們的科研力量、資金實力都遠遠越過國內,將來“喧賓奪主”怎麼辦?
任:這麼多國外公司開始搞中藥,正説明中藥地位的提高、中藥得到了世界的認可,這是好事。如果20年前你把中藥送到他的門上,他都不理。
國外企業做中藥,是不是“狼來了”?不能簡單地這麼看。具體對一家企業來説,這可能是一種挑戰;但對整個中藥行業來説,則是一種機遇。外國人來研究中藥,會促進整個西方主流社會對中藥的重新認識,有利於中藥最終作為藥品走進那裏。如果別人研究得好,我們也可以借鑒,加速我們中藥現代化進程。這就像我國的改革開放一樣,打開大門反而會促進經濟發展。我們歡迎全世界來研究中藥。
記:現在有一個流傳很廣的説法:我們的中藥不敵“洋中藥”,世界上80%的中藥是日本製造的,其次是韓國。有這種説法嗎?
任:這是一種誤解。説明日本漢方藥厲害,舉得最多的一個例子就是日本的救心丸,一年出口是1億元———其實計量單位是日元,而並非傳言的美元,只相當100萬美元左右。日本漢方藥出口到西方不多,大概也就是幾百萬美元。韓國出口比日本多,一年約1億美元,主要産品是高麗參。但有多少老外會吃高麗參?高麗參的主要市場是我國的香港、台灣和內地,高麗參的第一大買家是華人。而我們的中藥出口一直穩定在6-7億美元,雖然其中大部分是中藥材,但我們仍是最大的出口國。
我們今天所講的中藥走向世界,是走向西方主流社會。中藥走向東南亞,在鑒真、鄭和那個時代就已經實現了。應該説,中藥國際化,是中國中藥界、韓國中藥界和日本漢方藥界所共同面臨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