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新加坡

新加坡中醫生産與貿易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25日 11:33

  (一)中藥産銷概況   

  新加坡現有華人200多萬,因此具有穩定的國內中藥市場。又因其地處世界商貿中心,國際交流頻繁,而成為活躍的中藥轉口貿易中心。新加坡各大中城市均有數十家中藥店以及數家中藥批發貿易公司,由此可見中藥貿易的興旺發達。該國藥佔有較大的國內國際中藥市場,中藥貿易也是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該國中藥店多為家庭藥房,店面不大,但老闆大多精通中藥、懂得中醫,店內設有制藥小作坊,外聘坐堂醫,因此當地居民偶感時邪或身罹小恙則徑去中藥店,稍作諮詢即取藥服用。藥店計量不用公制,中國舊制老秤更為常用,醫生處方標明錢、兩即可。藥店主人取藥認真,計費時棄去尾數零頭,以贏得病人好感,爭取老主顧、回頭客、當地流行食療,自配藥膳。無病也去中藥房,選購參、芪、杞子、冬蟲夏草等補藥加入家禽野味,煲湯常飲,庶可健體強身。

  新加坡九六、九七兩年從中國進口中藥材年均兩萬噸,金額達6000萬美元/年(包括從香港的轉口貿易),佔中國中藥材出口量的12%,佔東南亞地區進口中國藥材總量的65%。1993年,新加坡向中國出口中藥材7噸,金額為170萬美元(平均單價是我出口藥材價格的80倍)。新加坡有中醫藥店、診所1000余家,建有多家社團、研究機構,如“新加坡中醫中藥聯合會”、“中藥工會”、“中藥出入口商公會”、“新加坡中醫師工會”、“中華醫藥”、“針灸研究院”等。但中醫師、中藥師在新加坡無法定地位,只可進行商業註冊開私人診所。值得重視的是,新加坡是東南亞第一個向中國出口中成藥的國家。   

  (二)中藥生産   

  公元14世紀,華人就在新加坡種植與銷售中草藥,明代鄭和下西洋時也從東南亞帶回乳香、沒藥、血竭、檀香、丁香、胡椒等藥材,可見該國的中草藥生産有著悠久的歷史。公元1862年,僑商劉金榜創辦中藥店“萬山餞”,進行小量的中藥粗加工。1926年胡文虎創辦中藥廠,名為永安堂,生産萬金油、輕快水之類中成藥。1930年該國中藥店200家,批發貨錢11家,1958年新加波中醫師公會舉辦的“中國醫藥展覽”已有地産草藥100余種;70年代已有中藥店700多家,80年代後期,中藥店達1000余寥,月前新加坡有數十家小的中藥加工廠,但多數中藥飲片與中成藥來源於中國大陸和港臺地區。   

  (三)中藥貿易   

  中國與新加坡正規中藥貿易始於l956年,1957年新加坡中醫師公會開辦“中國提煉藥業有限公可”,直接承辦中成藥進口業務。近年新加坡藥材商明顯增多,他們尤其歡迎中國産名牌中成藥,如烏雞白鳳丸、牛黃清心丸、蜂王精、人參製劑等。中藥材價格不斷上揚,每年漲幅在20%~40%左右,有些品種如通草等漲幅更大。1980年該國中藥進口額4,000萬美元,1993年達6,000萬美元,其中僅僅中藥材就達1.9萬噸,佔中國中藥材出口量的12.1%,佔東南亞進口中藥材總量的65%,也佔新加坡藥物進口額的40%。主要用於轉口貿易。   

  新加坡是東南亞首家向中國出口中藥材的國家,1993年中國向新加坡購買中藥材7噸,價值170萬美元。   

  新加坡對中國中藥産品有一些特殊要求:

  ①産品種類選擇:其周邊國家擁有華族1000多萬人,久居溫濕環境;好發感冒、風濕痹痛、脾胃不調諸證,故而暢銷清熱解毒、疏風解表、潤肺止嗽、祛風除濕、調和脾胃、潤腸通便等六類中成藥。多用片劑、膠囊劑,其次是濃縮口服液或粉劑,也用糖漿、沖劑、外用藥膏。內服藥多要求口感較好,常加入香精,加入矯味劑,略甜無妨。

  ②包裝要求:該國崇尚名牌,重視包裝檔次,往往偏愛港臺再加工産品。港臺藥商使用中國大陸藥材原料,略事加工,改良包裝,則可增值數倍以上。公眾對中藥包裝的起碼要求包括:勿破損、潮解、滲漏,要求包裝能夠防震、防潮、密封;易於攜帶,偏愛小包裝,以免浪費。實際上應有不同包裝規鉻,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有效期明確,地處熱帶,高溫多瀑環境,制定有效期應實事求是,並有適當的包裝説明,配有中英文對照。 另外,新加坡中藥市場較為混亂,假冒偽劣産品充斥,甚至影響正品的銷售,商標侵權案屢發,對新、中兩國均有不利影響。

  (資料來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中醫藥文獻檢索中心)

(編輯:吳曉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