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新加坡

新加坡中醫藥學術組織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25日 11:23

  1.中醫師公會 1946年10月由吳瑞甫等人創立,是新加坡最早.最犬唯一的純中醫組織。目前擁有會員千余名,均為合格的中醫師和骨幹力量,多數畢業于中醫學院。1946年8月閩籍中醫師吳瑞甫,聯合曾志遠、遊杏南、陳佔偉、方展綸、饒師泉、許允之、陳建基、陳慶元等著名醫師發起成立中醫團體;磋商與審定其名稱、宗旨與章程草案後,決定同年10月27日正式成立新加坡中國醫學會,吳瑞甫膺選為首任會長。為了與祖國有關團體名稱一斂,遂于1947年10月更名為"新加坡中醫師公會"。該會宗旨是精研中醫藥學術,培植中醫人才,發展義診,並聯絡醫藥界同仁感情,共謀社會福利。公會下屬七大機構,包括醫療、教學、科研三大門類。例如醫療,機構有4所中華醫院,教學機構有新加坡中醫學院,研究機構如中華醫藥研究院、中華針灸研究院等。公會還創辦醫學圖書館,學術刊物《新加坡中醫學報》1965年建國之前,新加坡中醫師公會還發起成立了全馬來西亞的中醫組織,即全馬中醫師總聯會。

  中醫師公會的成立標誌著新加坡中醫事業開始了新的發展階段,它在醫、教、研工作中發揮了主導作用,作為中醫管理的支柱和依靠。

  新加坡中醫師公會

  新加坡中醫師公會創立於1946年,至今已走過51年的歷程,已從最初的近百名會員現已發展到一千多名會員。在華人比例佔70%以上的新加坡,絕大多數國民崇羨和信賴中醫藥。對在全國中醫藥界有“中流砥柱”之譽的中醫師公會有口皆碑。這是他們半個多世紀以來,堅持懸壺濟世,服務社群而嬴得的聲譽。他們弘揚中醫藥文化,積極宣傳中醫藥;發展中醫藥事業,熱心為民眾義診;大力培養中醫藥人才,壯大中醫藥隊伍。中醫師公會屬下的中華醫院、中醫學院、中華醫藥研究院和中華針灸研究院4大機構,各自都發揮出很大的作用,為民眾、為社會作了卓越的貢獻。以中醫學院為例,從1953年正式成立“中醫專門學校”至今,已舉辦30屆,共培養了1270多合格的中醫師,這些中醫師一直活躍在醫壇上,成為新加坡中醫界的中堅力量。在學術方面,近十多年來,由於加強了國內與國際的學術交流,特別是密切了與中醫藥發源地中國的聯絡與合作,使新加坡中醫藥的學術水平不斷提高。經過不懈的努力,新加坡中醫師公會現已成為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副主席,並倡議組織及成功地主辦第一屆和第4屆亞細安中醫學術大會,成為核學術大會的秘書處。

  然而,與大眾關係更密切,令國民更關注的則是作為義診基地的中華醫院。或許有人會問:號稱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人民生活都比較富裕了,一般性的醫療費用完全可以負擔,搞義診不有必要嗎?回答是肯定的。新加坡中醫師公會黃會長解釋説,任何國家都有貧富之分,新加坡也不例外,貧病者為數不少。我們為這個群體的患者義診,不但發揚了懸壺濟世的優良傳統和美德。中華醫院創辦已45年。這座掩映于綠樹叢中的層大樓,具有強烈的中華民族建築風格。層大樓,具有強烈的中華民族建築風格。凡到中華醫院求診的患者,每人每次只需象徵性地交登記費卻可以全免。該院平均每天可為500名患者義診,一年約18萬人次。主要依靠募捐和社會熱心人士的的贊助。中華醫院每年開支的費用在150萬元(相當於人民幣800萬元)以上,其中一半左右是醫藥費。花費雖然不小,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基本能做到收支平衡,運作正常。

  1996年3月,新加坡中醫師公會舉行了五十週年慶祝活動。新加坡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簡麗中博士講話表示慶祝,並説,該國鼓勵非盈利性的中醫團體聘用高資歷的海外中醫師來新加坡授課或在診所行醫,私人中醫藥診所不允許聘用海外中醫藥師。開始階段,可以考慮聘請從中國六年中醫藥學院畢業的高資歷的中醫師。這些中醫藥院校是:北京、上海、成都、南京及廣州中醫藥大學等。

  新加坡衛生部非常重視中醫藥的管理工作,1995年5月,成立了“新加坡中醫團體協調委員會”。新加坡中醫師公會會長梁世海擔任該協調委員會主任。除新加坡中醫師公會外,新加坡較大的中醫藥組織還有:新加坡中醫中藥聯合會、新加坡中醫藥促進會、新加坡中醫藥公會等。新加坡總人口為三百萬,華人約佔80%。中醫藥在新加坡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群眾基礎。全新加坡各類中醫院、中醫診所和中藥店約有一千多家。1994年新加坡從我國進口中藥材約五千萬美元。

  2.新加坡中醫中藥聯合會   

  1929年由華僑梁少山、曾有源、黃福等人創建,此為“三一七”事件之後首家民間中醫社團。1929年3月17日,我國南京政府通過"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之障礙案"我國與東南亞各國中醫界紛紛罷工,舉行抗議、請願等活動,迫使政府取銷該提案,維持了中醫業的生存,新加坡等國更以“3月17日”為中醫節。同年,新加坡中醫中藥聯合會成立,發行會刊《醫藥月刊》。   

  3.新加坡中醫藥促進會

  1957年成立。一個名稱兩個組織。宗旨在於促進中醫藥學術發展,進行科學化研究,汲取中西醫學之長,提高臨床療效;其中一個學會下屬大眾中醫學院、慈善醫療院,現有會員80余名;另一學會開辦了大眾醫院、中醫學研究會。   

  4.新加坡針灸與自然治療協會   

  1973年由洪世忠、爰遜仙教授發起成立,現有會員150余人。研究範圍包括針灸與門類繁多的自然療法。   

  5.新加坡針灸醫學協會   

  1977年、由西醫醫師和幾位針灸師共同發、起成立,現有會員160余名,多為註冊西醫師兼操針灸術或熱心針灸學術研究者。   

  6.新加坡全國最高理事會   

  1981年成立,發起單位為新加坡中醫師公會、新加坡中藥公會、新加坡針灸醫師協會、新加坡中醫藥促進會與新加坡中醫中藥聯合會。目的是統一協調新加坡中醫藥業的領導與合作,發展中醫藥事業,爭取中醫藥在新加坡的法定地位,提高新加坡中醫界的國際地位,併發展為東盟地區中醫藥業的中心和學術研究基地。   

  在成立大會上,其理事會作出七項決定:①在全國4大中文報紙上開設中醫專刊,每週一期。②全國6大中醫院合編中醫院刊。③與商業廣告部門合作錄製並播放每週醫藥電視節目。④舉辦中醫藥展覽,提高知名度。⑤中醫藥業星期日照常開診,為市民服務。⑥全國6大中醫院組織建立聯絡代表委員會。⑦決定每年3月17日為中醫節,屆時組織義診與紀念活動。   

  7.中醫藥圖書館   

  主要有中華醫院中醫藥圖書館(1946年)、同濟醫院中醫藥圖書館,共藏圖書近3萬冊。中華醫院中醫藥圖書館于1946年由中醫師公會學術股籌辦。最初名為圖書組,收藏一些30年代上海等地出版的中西醫藥書刊,僅供會員們查閱,一般不外借。1953年開辦中醫學院後,開始向師生借閱。60年代初大量購置中國版的中醫藥古今著作以及部分現代醫學書刊。

  1979年遷入大巴窯中華醫院大廈後,擴大了服務範圍和項目,革新采編與管理體制,正式使用"中華醫院中醫藥圖書館"名稱。1984年向社會開放。該館為中醫藥專門圖書館,藏書資料以中醫藥學為主,兼收部分現代醫藥著作,僅有14,000余冊,期刊近300種,約5,000冊。其中,中醫中藥期刊近百種。

  同濟醫院中醫藥圖書館于1978年建立,現今藏書亦達1萬餘冊,醫藥刊物100余種,並對社會開放。

  新加坡國立大學正與中國多個傳統中醫藥機構合作建立一個傳統中醫藥資料庫。預計在2000年初推出。該中醫藥資料庫將提供包括有關中醫藥歷史、傳統草藥的療效、中國提供中醫藥服務的醫療機構等資料。倫國燦在接受當地記者採訪時説,設立傳統中醫藥資料庫,將使人們更容易通過國際網絡獲取有關中醫藥資料。   

  8.中藥組織   

  中藥業與中醫不可分,所以許多中醫藥組織內設立中藥業分支機構。新加坡中藥公會則是獨立的中藥團體,于1940年成立。截至1990年底已有會員521名。同期成立的還有中藥出入口商公會,成員多為進出口批發商。

  (資料來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中醫藥文獻檢索中心)

(編輯:吳曉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