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新加坡

新加坡中醫藥發展概況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25日 11:17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部,包括新加坡島與周圍54個島嶼。面積約600平方公里,人口270萬,華裔佔80%。該國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的航運要衝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古屬丹丹國、柔佛國管轄。19世紀淪為英國殖民地,1965年退出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中國傳統醫學隨著華人定居而傳入,成為當地的重要醫療體系,有著獨特的發展軌跡。

  新加坡中醫藥歷史  

  從7世紀到12世紀,新加坡在中國古籍裏稱為“淩牙門”。

  因矗立於岌巴海峽入口處南邊,形狀極像龍牙的峭石而得名。該龍牙石在1848年因發展岌巴海峽航道而被鏟掉。它是蘇門答臘島上三佛齊的屬地。根據公元1225年成書的《諸蕃志》的記載,當時的新加坡是一個商船來往的港口。到12世紀,南印度的注輦國興起,攻佔三佛齊。三佛齊國勢式微,新加坡擺脫了它的統治,成為一個自主的小國。根據馬來史書《馬來紀年》(1614年)的記載:約在公元1160年,巨港(Palembang)王子山。尼拉烏他馬(Sang Nila Utama)從廖內到島上建立新加坡拉(Sigapura)王朝。Sigapura一字是梵文,意義是獅子城。此時的新加坡開始有了經濟活動。新加坡拉王朝一連傳了五世。公元1389年,五世王被拜裏米蘇拉(Parameswara)所殺。 爪哇的滿者伯夷興起後,滅三佛齊。公元1391年,滿者伯夷攻佔新加坡拉,王朝滅亡。拜裏米蘇拉逃至麻坡,再輾轉移到馬六甲建立滿刺加王朝。

  新加坡的華人,早在14世紀以前,便從中國沿海各省遷移到這個地區謀生。有記錄可尋的是:元朝汪大淵在《島夷志略》(1349年)裏提到單馬錫的龍牙門(即淩牙門,淩牙二字是馬來文Linggga的音譯。 學者考證為今日的岌巴海港。)有華人居住。他是這樣描述的:”男女兼中國人居之,多椎髻,穿短布衫,係青布布捎。“他還説明當日的華人和泉州通商,並與土著民族和睦共處。新加坡在早期是商船必經之地,是重要的通商口岸,早期定居新加坡的華人移民,有些是蘇菲亞山、實利基山、皇家山坡地等處從事農業活動,如:17世紀的甘蜜時代,潮籍人士種植甘蜜(Gambier),也兼種胡椒。 這些甘蜜和胡椒,常輸出爪哇、英國及中國泉州。直到19世紀時,島上的華人才轉為種植樹膠和黃梨(波羅)。清朝時候,中國首任駐海峽殖民地領事左秉隆的好友李鐘玨到新加坡旅遊,回國後完成了《新加坡風土記》(1888年)。除了在書中詳盡記載島民的習俗外,他也這麼説:“叻地以胡椒甘蜜為大宗,歲必售銷數千萬元,然皆出自他島叻蓋聚貨不産貨者也。”其實,他只説對了一半,宋旺相在《新加坡華人百年史》中説:“1870年新加坡出口的甘蜜數量有34550噸,約半數是從新加坡出産的。”

  由此可見,當年新加坡的農業和貿易活動興旺,有華人的地域,就有華人文化。中醫學是華人文化的一部分,當然,也隨著華人落戶新加坡,流傳于華人社群中,並且,在當時貧困勞動民眾的需求下,中醫藥逐漸發展起來,也開始了零星的醫療活動。所以,如果從宋朝駐泉州市舶司主管趙汝適的《諸蕃志》(1225年)記錄“淩牙門”這個時代開始推算,新加坡有華人的貿易活動,至今約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有醫療的活動,至少也該有四百年的歷史了。

  新加坡中醫藥現狀

  近20年來,中醫藥益發成為新加坡各旗人民的衛生保健事業的要素,形同布帛菽粟,不可須臾離開。

  1979~l980年,國立新加坡大學社會醫學與公共衛生係的一宗調查顯示,該國中醫師1500人以上,中藥店1000家,中醫接診病人數佔全國門診總數的26%。中醫師的文化水準也在逐年提高,受過中醫高等教育者在增長。該國從事中醫臨床者有專職中醫師,以中醫為業。也有兼職中醫師,原係其他職業者,業餘施診,作為一種愛好或參與慈善事業。還有西醫師欲探求中西醫結合之路,潛心研討中醫術或針灸術,現代醫學逐漸暴露的問題和西藥毒性已引起重視。人們崇尚自然,越來越重視傳統醫學,而中醫正是其最佳選擇,具有完整的醫療體系和獨特療效。新加坡多數居民和政府要員已達此共識。

  新加坡共和國衛生部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9年7月22日在北京簽署中醫藥合作計劃書。衛生部副部長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朱慶生與新加坡衛生部政務次長曾士生先生共同在合作計書上簽了字。1997年11月,以衛生部部長張文康為團長的中國衛生部代表團訪問了新加坡。在新期間,雙方就衛生合作等問題進行了認真的會談,並把中醫藥合作列為重點。這次的備忘錄和合作計劃書就是在1997年會談雙方達成共識的基礎上簽署的。合作計劃書的主要內容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應新加坡衛生部的請求,提供有關中醫藥方面的諮詢,負責推薦專家協助開展針灸進修考核及考試的有關計劃;新加坡衛生部將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要求,提供該國在中醫藥法規方面的最新內容以及傳統醫藥在新加坡的發展、科研等方面的情況,併為中方培訓衛生行政管理人員。新加坡衛生部務次長曾士生先生説:“在新加坡的政府機構中,缺乏對中醫藥有認識、有見解的中醫藥人才,我們希望能通過這次備忘錄的簽署引進人才,幫助新加坡政府確立一些有利於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朱慶生説:“設立中新中醫藥合作委員會是這次合作成功的關鍵。希望今後雙方能在醫療、教學、科研和新藥開發方面實實在在地做些工作。” 出席簽字儀式的還有新加坡衛生部副醫務總監中醫藥管理局局長黃錦齡,以及中華人民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李振吉等。這次會議表明了中新兩國攜手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決心。新加坡的中醫藥事業正翻開了新的一頁。

  新加坡中醫藥發展前景

  按照國際疾病分類法(ICD)將人類疾病分為18大類,新加坡中醫經治病種達11大類之多,實際應用範圍相當廣泛。如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糖尿病、高血脂症、造血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等均可求治于中醫、中藥、針灸、氣功。有些病變則運用中西醫結合綜合療法。

  近年中醫界與西醫界、科學界的合作日漸增多,以便促進相關學科的相互滲透有補充,以求新的發展。該國政府正積極準備正式承認中醫藥,加緊擬訂具體實施細則。其中不乏對中醫從業人員素質的要求,故中醫界同故仁多在精研岐黃,迎接美好的未來。

(編輯:吳曉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