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英國

中醫藥在英國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24日 17:30

  中醫藥在英國,以及在其他西方發達國家,最近數年發展迅速。這是繼中國飲食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被西方世界廣泛接受後出現的又一次中國文化熱。英國社會接觸的中國飲食文化主要是粵港人主廚的粵菜風味。而英國社會公認的正規中醫師則是指中國大陸高等中醫院校畢業的中醫師。

  英國,作為西方文化尤其是歐洲文化的中心之一,存在著對中醫發展較為有利的客觀環境。近十餘年,中醫藥在這裡經歷了崛起,高潮,繼而平穩發展的過程,在這其中,有熱,也有冷;有峰,也有谷。了解和把握中醫藥在英同的發展過程以及面向廿一以紀的發展趨勢,對深入研究“中醫藥如何走向世界”這一跨世紀的課題是非常重要的。

  一、中醫藥在英國的發展過程

  (一)針灸與西人針灸師隊伍的發展:

  針灸業在英國初始於廿世紀60年代。當時,一些英國人赴中國北京等地進行短期參觀,學習,初步掌握了針灸的基本技術。他們回國後在倫敦等地創辦起麼人針灸診所;後來又開辦起小規模的私人針灸學校。當時針灸隊伍約有10-20人。70年代,成立了最初的針灸師行會組織:英國針灸師註冊協會(British Acupuncture Association and Registion (BacAR))。80年代,有更多的英國人去中國南京,上海,北京等地短期(1-3個月)或稍長期(半年以上)學習針灸。其中有些人較多地了解了一些針灸的理論與臨床實踐技術;有些人還開始接觸,學習中醫的開方遣藥。從那時起,西人之間也出現了不同的學術見解,組織上也開始分化,先後成立五個針灸師協會,針灸從業人員發燕尾服到近千人。90年代以來,由於中醫藥的參與和影響,針灸從業人員劇增。到了1995年,全英針灸從業人員人數已經發展成為在整個補充醫學界僅于西式正骨療法(Chiropractic,其已在1993年為英國國家醫療系統(NHS)所接受)從業人員人數的第二大補充醫學隊伍。上述五個針灸師協會也合併為一個統一的英國針灸師協會(British Acupuncture Council(BacC)),目的是以較強的陣容與政府對話,以期獲得穩定的社會地位。現在英國針灸師協會註冊的針灸師近3,000人。

  (二)中醫藥的切入與來自中國大陸的中醫師的出現,使中醫藥在短期內迅速發展:

  針灸從來只是中醫學的組成部分之一。西人避繁求簡,只基本掌握了針灸這部分,故數十年來雖有發展,卻十分有限。而當來自中國大陸的正規中醫師把開方遣藥和針灸治療有機的結合起來,才使整個中醫的療效清楚地顯現出來。

  80年代以前,在倫敦、曼徹斯特等地的唐人街有少數中醫診所。開業者為港臺地區來英的沒有經過系統正規訓練的中醫從業人員。他們主要為居英的華裔和華人服務。

  80年代以後,開始有來自中國大陸的正規中醫師在英國懸壺。正是由於有一批高水平的正規中醫師在英從診,故86-93年中醫英國獲得迅速發展。

  以英國中醫藥學會名譽主席羅鼎輝醫生為例:羅畢業于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本科。出國前為廣東省中醫醫院兒科醫生,羅83年來英在倫敦行醫。其雲:86年以前基本無西人就診,其後西人患者逐漸增多。由於羅在治療英國常見皮膚病濕疹上療效突出,遂引起英國西醫皮科專家的關注。就診的西人患者與日俱增,每日可達70-80人,甚至上百。最盛時曾出現由警察出面維持排隊就診秩序的局面。

  英國新聞界對羅治療濕疹確有療效進行了大規模的報道。1993年4月26日,英國電視臺BBC1最高收視率節目EQD在黃金播放時段用整整半小時全面報道了羅鼎輝醫生成功治療濕疹的消息。英國皮科專家的《中醫藥治療變異性皮炎49例》等科研論文也在《英國皮膚病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sis)和《柳葉刀》雜誌(Lancet)上發表,NHS專家認可,傳播媒介的宣傳,使傳統中醫藥家喻戶曉。西人像發現新大陸似的去投診中醫。不僅羅醫生的診所門庭若市,應接不暇;其他各診所也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不僅皮膚病的患者投診中醫,其他疑難雜症的患者也蜂擁而至。中醫在診治其他一些英國常見病方面也顯露出某些優勢:像對病毒感染,免疫病變,不孕(育)症等。中醫藥確有療效很快為西方人認可,這是在西方正規西醫之外又一套系統的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法。

  通過來自中國大陸正規中醫師的臨床實踐,加上針灸和中醫藥的聯合運用,使西人大開眼界,看到了整個中醫藥的長處,中醫藥的療效和與西醫相比具有的某些優勢,是使中醫在英國成為熱點的根本原因。當然西醫本身在理論上和臨床上的某些弱點與局限性,也給中醫的發展創造了合適的機會,西方現行的其他補充醫學療法,如:順勢療法(Homeopathy),西式草藥(Medical Herbs),芳香療法(Aromatherapy)等均缺乏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確切的廣泛療效,難以處理繁多複雜的各種器質性病變,故不能引起西醫和公眾更多的注意和興趣。

  二、中醫藥在英國的現狀

  (一)英國中醫藥市場的現狀:

  由於中醫藥在英國的正面影響,也由於西醫本身在理論上和臨床上的某些弱點與局限性,促使中醫藥在英國廣有需求,發展迅速。僅在倫敦地區就有私人中醫診所數百家,甚至承現飽和局面。而在其他地區私人中醫診所分佈並不均衡。有消息説在全英大約有3000家中醫診所。英國政府目前允許從中國大陸招聘中醫師,倫敦地區人數相對比較集中,由於籌辦一個小規模的中醫診所比比皆是;更有由非專業人士臨床應診的也屢見不鮮。中醫診所往往成為某些人贏利的手段,檔次偏低,良莠不齊。

  除了少量中知診所自進所需藥材以外,大部分中醫診所在當地中藥批發公司買藥。中藥批發公司約有十幾家,較大的不超過十家。他們三分天下:由中國大陸人,香港人和西人分別經營,各有長處,也各有服務範圍。中國大陸人經營的中藥批發公司以價格優勢取勝,大路貨草藥居多。近年來供應品種有所增多。大陸人經營的診所多是他們大宗訂貨的固定客戶。港臺人經營的公司中成藥品種相對較多,貨源充足。西人經營的公司中成藥大部分是西制産品,包裝較好,劑量較輕,療效有限,價格較高。他們在西人中醫從業人員中還有市場。

  在英國現有的中醫從業人員中,還是以從事針灸業者為主。只經過短期培訓,掌握初級中醫理論和技能者為多數。西人從業人員多屬此類;一些半路出家以謀生為目的中國人也在些類。能夠全面掌握中醫理論與臨床技能者,主要是中國大陸正規中醫院校的畢業生和部分“西學中”醫務人員。這些人是在中國大陸接受正規中西醫訓練和從事過臨床實踐的。在他們初到海外時,相當一部分人外語不過關。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醫療水平的發揮。只要勤於學習和實踐,一旦能夠熟煉地掌握臨床用語,這些醫生往往是當地的中醫骨幹。

  (二)英國社會輿論對中醫的反映:

  中醫藥可以有效地治療皮膚病;也可以治療許多英國的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已為英國社會所普遍認知,英國各地新聞媒介對當地的中醫屢有正面報道,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公眾,使求診中醫的人數越來越多。由於中藥多為天然植物,符合西人崇尚自然,回歸自然的思維潮流;由於中醫藥對部分連現代西醫也感棘手的疑難雜症確有療效;也由於中醫藥學理論和實踐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在英國近200種註冊的補充醫學中脫穎而出,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中醫藥基本理論與臨床實踐的框架畢竟是定位於中國古代文化土壤,也確有不足之處,並不可以包治百病。它與西方的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之間也缺少相通點。故西人在理論與臨床上産生疑問,甚至説三道四,應該説是正常的。隨著中醫藥走向世界,世界也向中醫藥提出挑戰。如何接受這些挑戰,使中醫藥現代化,確實是海內外中醫藥工作者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以英國和西歐為例:確有個別患者服用中藥産生肝損傷,近又有報道個別患者服用含有木通,防已成分中藥導致功能衰竭。英國藥管局(MCA Medical Control Agency)明令禁止中醫診所出售含激素類的中藥外用藥等等。對上述的負面報道此起彼伏,不能不影響公眾對中醫藥的興趣和信心。

  中西醫結合在中國為時已久,這方面的矛盾尚不突出。在海外則截然相反:中醫藥的不足之處暴露得格外鮮明。這些問題有的是中醫藥本身的;有的涉及國與國之間利害關係;有的涉及中國中醫藥的管理問題,科研問題,生産問題等等;不一而足,急需國內外的中醫藥界認真對待。例如中藥與臟器損傷關係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中西醫優勢組合的新藥劑型的研究;中西醫如何合理互補問題的研究;中醫藥如何安全有效應用於西方患者的研究等等,均是值得考慮的科研選題。

  值得國內有關方面警覺的是目前從大陸出來在海外行醫的人員中,尚有一批缺乏專業訓練的“門外漢”,他們行醫完全是出於謀生的目的。加之國內在文憑管理上不嚴格,僅從文憑上很難識別孰真孰假。這些冒牌中醫師極大地損害了大陸中醫的聲譽。在中藥界問題也很突出,海外中藥公司配備專業中藥師的很少;大陸出口的中草藥在品種質量上和出口的中成藥含有西藥成分等均不適應海外市場的要求。

  (三)英國政府對中醫藥所持的態度:

  英國政府對中醫藥一直採取比較開明的態度,這也是為什麼在整個西歐,中醫藥在英國的發展比較快,水平比較高的一個重要原因。1995年底,當歐盟各國開始實施歐盟禁用草藥工業製品的法令時,英國政府卻接受了英國草藥醫和廣大民眾的要求,決定在英國展緩執行歐盟上述禁令。其結果除了促進英國中醫藥業的發展,也使英國成為歐盟事實上的中醫藥中心。英國政府的有關部門和中國政府的有關部門已經起通話渠道。英方願意與中國的有關主管部門建立合作關係,推進中醫藥在英國的健康發展。

  近年來,英國藥管局(MCA)開始著手加強草藥市場的管理,他們是先從進口中藥質量的監控入手的。另外還計劃審核行醫人員的專業資格,建立相關的定期培訓制度。這些都是必要的管理措施,對保證安全使用中藥,推進中醫藥在英國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三、面向廿一世紀,中醫藥在英國的發展趨勢

  (一)中醫全科,專科分別發展,進一步弘揚中醫臨床優勢:

  中醫在治療慢性病,提高人體健康質量方面確有特長。在海外中醫師以服務於基層,接治臨床各科常見病的全科醫生為主。這類中醫師不僅需要有比較全面的中醫理論和比較豐富的臨床經驗,還需要有比較好的西醫訓練。只有這樣才能比較好地適應海外的工作環境;比較好地與病人或當地基層西醫師交流、應該看到,中醫藥在海外仍處在普及階段,全科中醫師對普及中醫藥知識,弘揚中醫藥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英國除了發展全科中醫外,中醫專科的發展日益表現出其重要性。這些專科的出現,是英國社會的需要與承認造就的。首先是有一批病种經臨床實踐證明中醫療效顯著,像皮膚病專科,不孕(育)症專科,精神,神經病專科,ME專科等等。再有就是在長期臨床實踐中,涌現出一些社會公認的中醫專科醫生。在上述中醫確有特長的專科領域內,今後中醫專科醫生有所發展是必然的。這種發展對提高中醫專科診治水平;對在專科領域加強與現代西醫,與現代醫學研究的結合意義重大。

  (二)海外正規中醫高等教育與私人中醫教育共同發展,合格中醫師逐漸本地化:

  西方教育市場是受社會需求調節的,近年來由於補充醫學日益深入人心,英國的私人針灸和中醫學校比較興旺。其課程設置的實用性和靈活性明顯,但是不夠正規。

  近年來,英國開始在國立正規大學開設中醫和針灸學士學位課程,與中國正規中醫大學合辦。其教學體制,課程設置,高水平中外教師選配等方面均相當正規,引人注目。兩年後源源不斷就會有英國國立正規大學培養的全科中醫師畢業(五年制)。高學歷中醫師的逐漸本地化是廿一世紀中醫走向世界的顯著標誌之一。西方正規高等教育中醫專業的建立和發展儘管需要有一個過程,但是這個過程會相當快。這無疑是對中國國內中醫高等教育,乃至整個中醫藥界的又一個過程,但是這個過程會相當快。這無疑是對中國國內中醫高等教育,乃至整個中醫藥界的又一挑戰。目前國內對此準備尚不充分。應該看到,隨著高學歷中醫師的逐漸本地(洋)化,這些中醫師在中醫走向世界中的發言權也會越來越大,從而形成中醫走向世界由海外導向的份額也會越來越大。

  (三)現代西醫和相關學科進一步開展中醫藥的研究:

  中醫藥切入西方國家的醫療實踐已是不爭的事實。中醫藥在西方的發展與當地的一些公司和醫藥從業人員有利害衝突。正確地引導與解決上述矛盾是非常重要的。合格中醫師的本地(洋)化,和中醫走向世界由海外導向就是英國政府解決上述矛盾的方法。現代西醫和相關學科密切關注中醫藥在西方的發展,對中醫藥本身的研究也在深入。在英國,現代西醫和相關學科對中草藥研究結果的正面報道無疑是促使中醫在英國發燕尾服的催化劑。在英國,現代西醫和相關學科對中草藥研究結果的正面報道無疑是促使中醫在英國發展的催化劑。但是和更多的負面報道相比,正面報道還是太少。對中草藥研究産生正面結果也好,負面結果也好,都是海外對中醫藥研究深入的表現。從長遠著眼不但利大於弊,也是回避不了的。問題是中國國內的有關方面和科研力量在中醫藥對外的科學報道,論爭和保護方面均顯不足;海外的由中國培養的正規中醫師總體科研能力太低,很難就地與反方展開辯論或有針對性的研究。應該説,合格中醫師的本地(洋)化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辦法。

  目前英國西醫與相關學科對中醫藥比較有興趣的研究課題有:

  (1)對中醫藥療效與毒副作用的研究,例如倫敦Sheehar醫生等對變異性皮炎的研究就是一例。對皮膚病患者服用中藥與肝損傷的研究;對中醫藥治療牛皮癬及其他皮膚病的研究;對中醫藥治療慢性疲勞綜合症的研究;對中醫藥治療不孕(育)症的研究,等等。

  (2)對中藥某些有效成分的篩選,提取和製造當地臨床適用的新製劑,中藥在抗病毒,抗腫瘤,抗艾滋病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是熱門課題。目前對中醫藥抗疲勞,促進毛髮再生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引起英國學術界的研究興趣。

  (3)對中醫藥在調整免疫,治療免疫紊亂和缺陷性病症的研究,除了上述的篩選,提取和製造新藥以外,一些英國科研人員也開始重視對傳統經典方式或療效肯定的經驗方的研究,並已經認識到前煮後的方劑混合成分進行研究。這些研究已真正接近傳統中醫藥的理論與實踐。

  (4)應用現代科學手段對針灸的理論與實踐繼續進行研究。計算機科學的介入,使對針灸的科研,教學和臨床都耳目一新;計算機科學與針灸的結合勢在必行。

  作為一門真正具有科學內涵的中醫藥學,在廿一世紀必將與現代科學近一步結合;在科學實踐中必然獲得進一步的充實和發展,以更新的面貌面向世界,走向未來。(作者:江丹 李杭)

  (資料來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中醫藥文獻檢索中心)

(編輯:吳曉洋來源:CCTV.com)